生态文明的内涵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4622762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的内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态文明的内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态文明的内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态文明的内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态文明的内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的内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的内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意义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干生存,物质生产活动重要靠简朴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浮现使人变化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奔腾,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

2、工业革命启动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重要特性。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阐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

3、展规律。人类社会变化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获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华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获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华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涉及如下几种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

4、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灭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灭,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她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惜提高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省和综合运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至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运用率最高。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倡导“有限福祉”

5、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有,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裔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生态文明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也许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主线转变。 一方面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老式哲学觉得,只有人是主体,其她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她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她生命和自然界

6、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本。生态文明觉得,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积极性,自然也有积极性;不仅人依托自然,所有生命都依托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她生命共享一种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老式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阐明生态文明是一种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另一方面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种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

7、,以高消费为特性,觉得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奉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本、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和谐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核心在于人的积极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积极以实用节省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性,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有。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一方面兴起,由于在那里一方面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由于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和;二是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称一段时间;三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

8、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增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涉及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规定和社会主义的主线属性。恩格斯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并且也结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唐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也许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托结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既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

9、全的变革。” 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成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毕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毕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步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度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

10、觉得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增进人与自然和谐。此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现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 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本。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也许有高度的物质享有、政治享有和精神享有。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生态文明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档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抱负。两者内在的一致性使得它们可以互为基本,

11、互为发展。生态文明为各派社会主义理论在更高层次的融合提供了发展空间,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资本主义使人们挣脱封建枷锁和宗教禁锢的同步,却带来新的剥削和压迫,这使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革命与改良两种选择。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还是民主社会主义,都要研究资本主义自我发展的丰富活力,都要思考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给全人类带来的诸多利弊。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例如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等新型社会主义流派的摸索,不仅在学术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全球问题具体结合起来。虽然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单薄,仍具有浓厚的抱负主义色彩,

12、但确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想象空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由于现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主义不能只研究工业文明基本上的阶级关系,还必须研究人与自然的文化伦理。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对中国而言,中国老式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本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环境和谐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老式文化互相借鉴。它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会主义真正替代资本主义,必

13、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对此,中国责无旁贷。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境界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史。远古时代,人类匍匐在自然的脚下。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逐渐获得了一定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并通过这种改造积累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这些财富被称之为“文明”。从渔猎时代开始,通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人类对自然改造的能力越来越强,自然日益“匍匐”在了人类的脚下。特别是进入工业文明后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通过对资源的获取发明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但与此同步,对自然无节制地掠取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耗竭,长此以往,必将难觉得继。人类面临新

14、的抉择:是延续过去的思路,抑或是谋求一条新的道路,重新定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增进人与自然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提出,是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的回答。 生态文明是对既往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反思。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是在人类与自然力量对比处在劣势下发展起来的,它们具有物质、理性与攻打性的特性。与之不同,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具有强大改造自然的能力之后,思考如何合理运用自己能力的文明,强调感性、平衡、协调与稳定。生态文明用生态系统概念替代了人类中心主义,否认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物质享乐主义和对自然的掠夺。 生态文明也是对既有文明的整合与重塑。就文明的发展阶段来看,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

15、的一种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渐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生态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倡导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度强调与关注;生态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厚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多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派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导致对生态的破坏。生态文明是对既有文明的超越,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挣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

16、的悲剧。与长期以来所倡导的环保、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概念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塑具有更鲜明、更广泛的导向性。通过变革经济领域的生产、消费、贸易方式,转变精神领域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创新政治领域权力运作方式,生态文明将多层次、多角度地指引中国实现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这必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增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的的实现。四、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方向生态文明是个动态概念,也是个时代概念。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老式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当工业文明进入0世纪后半叶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现代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对全球性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导致了大量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据记录,占世界人口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