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4591607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9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程序一、复习导入一米大概有多长?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小学到中学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二、新课教学1、认识千米(1)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0个1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3)认识100

2、0米。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2、单位间的化聚。(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千米有时也叫公里。(2)教学例1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与同桌商量一下。计算 2千米=( )米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再练习:2千米500米=( )米6千米30米=( )米练习后说说想法。(3)教学例2尝试练习4000米=(

3、 )千米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再练习10000米=( )千米尝试练习:4350米=( )千米( )米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4)试一试:6千米720米=( )米5830米=( )米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答:基本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别是: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

4、0毫米。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1分米=100毫米(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体系。)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些知识的?三、巩固应用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一根拔河绳长 12( )小冬肩宽 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2、

5、在里填上“”、“”、或“=”号。(1)5千米678米; (2)28毫米6厘米;(3)100分米10米 (4)6分米485毫米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 B、4分米 C 、2米 D、216厘米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 个例子)。教学反思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

6、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悉,所以我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某某屯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

7、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球场外一圈有约有1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学生多,担心学生

8、安全,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加上学校地势不开阔,只是组织学生到地形较为平坦的篮球场量出100米的距离(大约一圈多),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所需的时间大约是一分多钟。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15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学生对于千米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案例分析我在讲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做到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教师决不代替。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价值教学片断:老师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

9、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也就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师:请小朋友自己算一算至少需要多长的花边,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么算的?又是怎么想的?(讨论)(汇报)生1:6+4+6+4生2:62+42生3:(6+4)2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全班交流)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主动尝试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形成,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信。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

10、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得出结论,这不但培养了每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能倾听他人的意见,从中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师:在这个算式中,6、4、2各表示的是什么?你们能不能试着编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小组讨论汇报)师: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2+宽2 =长+长+宽+宽让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表达清楚,检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让学生自己编写公式,由数字抽象到文字,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计算方法。那么如何求正方形的周长呢?出示: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可能

11、会出现下列三种情况:(1)10101010=40(厘米)(2)102102=40(厘米)(3)104=40(厘米) 为什么104?说出每种计算方法的理由,并讨论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板书:正方形周长=4边长 =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 “周长的认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 “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

12、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但是学生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这个图形的整体的印象上,也就是只能感受到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对于周长的概念还所知不多。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 为了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周长的意义,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

13、成功: 一、本节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学。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生活有关,就为学习周长提供了一个亲切熟悉的环境。周长的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机械地学习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课的开始就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从小蚂蚁爬了树叶的一周这一情境引入,生动有趣。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也为周长概念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面的寻找身边事物的周长,也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知识。这里体现了数学回归到生活的思

14、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提出“周长”这个词之后,我借助游泳池边上,长方形边上,正方形边上的点的移动展示,使学生心中对周长有个大概理解。再让学生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周长是怎么样的,又通过一个不封闭图形来完善周长的定义。 三、注重在一系列基本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师生共同得出周长的概念之后,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对知识进行内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于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尢其是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对方法进行优化,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五、拓宽应用,为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 在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