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4588784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7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单元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 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以及比较数的大小。 3.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改写方法。 4. 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能自主探索、掌握近似数的方法,能对更大的数进行估计。 第1课时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 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 认识

2、“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并能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达数的实际意义。 2. 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计数器若干个。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认识十万。 小青妈妈在银行上班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 出示1张100元的人民币的图片,以下均可采用图片代替),让学生说说它的面值。 2. 说一说10张、100张人民币是多少元? 3. 在此基础上,引出一叠人民币的概念。然后按照一万、二万、三万、的顺序,让学生数一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 4. 在数的过程中,用计数器上的珠子“拨一拨”,以增强学生动

3、手操作的机会。 5. 当学生数到九万时,教师可以提出:“再加上一万是多少?”的问题,以供学生思考。 6. 在学生充分的讨论中,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设计思路:“十万”是一个比较大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生活范围内一般较少接触,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基础,本活动创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活动二: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 推理活动中认识“百万、千万”:第3页一辆轿车卖十万元,那么2辆、3辆卖多少元?10辆卖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元? 1. 在学生认识“亿”的计数单位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各种命

4、名中,教师然后才引出“亿”的计数单位。 2. 在计数器上进行操作,并把每一次认识的新的计数单位都与计数器对应起来。这样,既可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又能较直观地认识计数单位的大小。 活动三:练习活动 1. 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关系,通过学生的拨珠活动,既可以巩固对较大数的认识,又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所以,这一活动应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 第2、3、4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

5、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3. 第5题让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自己的想法。 4. 第5题是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有直观的图像结构作支撑。所以,在开展本题的活动时,可以运用计数器的直观性特点,从计数器上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实践作业 1. 阅读你知道吗?小组交流想法。 2. 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3. 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6、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第2课时 人口普查 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重、难点: 1. 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2.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具准备: 计数器若干、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活动过程: 活动一:读、写更大的数。 1.学生交流收集的生活中的大数。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

7、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 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活动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第6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

8、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写数时,除了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较大数的意义。因此,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 活动三:实践练习。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先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第7页“练一练”第3题,比较数的大小的

9、方法,学生在学习“万以内的数”时已经有了基础,所以在练习本题时,可以先安排比较一些“万以内的数”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比较数的方法。然后,出示一些数据比较大的数,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也可以安排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据进行比较,如地区的住宅面积的比较、地区的财政收入比较。经过学生自己的比较与交流,让他们自己概括出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第4题,本题的练习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练习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会善于观察,懂得会用排除的方法寻找对应的数。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以更大一些,以促使学

10、生认真地观察,并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 第7页“实践活动”可以安排在新授学习前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学习了多位数的读写后进行,这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第3课时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 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 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和计数器。 活动一

1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 教学时可以从媒体中收集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 2.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 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 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

12、现改写的方法。 活动二:实践练习。 第9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 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

13、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 万 10000000000 = 100 亿 第4课时 森林面积 教学目标: 1. 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 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具准备: 学生学具,计数器。 活动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近似数。 2.出示“观察与

14、思考”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活动二:第11页“试一试”第2题。 1先出示三种近似数,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精确的程度,然后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时,重点突出选择的依据,让学生理解取近似数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懂得同样进行比较,需要用相对应的单位进行比较的方法。 2.“讨论”,这是一题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考虑原来精确数的范围,出示这些题目时,重点可

15、以展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四舍的”、哪些是“五入的”,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原数有几种可能的特点。当然,这道题目主要是供学生在课堂中讨论,在单元评价时,不一定要作为学生必需掌握的内容。 活动三:实践练习。 第12页第1、2题,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运用到各种近似数,本题的练习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的运用是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学生在练习第1题时,先让他们讨论,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体会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样,在练习第2题时,重点讨论为什么说“血管总长”、“电话的用记量”是一个近似数,学生只有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在今后的辨析中分清近似数与精确数的异同。 第3题,说说数的范围是有多种方法,本题的要求是说一说“各数在几万之间”,因此,学生在比较时,首先就按要求把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精确到万位,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比较。教师在指导这些练习时,最好采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让学生从图像上真正理解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