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书笔记3篇]孟子读书笔记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4583765 上传时间:2023-09-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读书笔记3篇]孟子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孟子读书笔记3篇]孟子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孟子读书笔记3篇]孟子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孟子读书笔记3篇]孟子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孟子读书笔记3篇]孟子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读书笔记3篇]孟子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读书笔记3篇]孟子读书笔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孟子读书笔记 3 篇 孟子读书笔记本文目录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范文孟子读书笔记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读书笔记,卿,亦称孙卿,赵国人。荀况处于战 国的末期, 对先秦诸子的学说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 是先秦儒家中 最后一位大师。 他是无神论者, 是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著名 的教育活动家。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阐述了他 的教育思想。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1. 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 照他的意思, 教育在 于改变人性, 使它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 这种说法与 他的“性恶论”是一脉相承的,与孟轲的“教育是恢复人的本性”是 相对的。2.

2、 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积”的思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积善成德,而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 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海。”“渐”的思想。“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 为芷孟轲,卿,亦称孙卿,赵国人。荀况处于战国的末期,对先秦诸子的学说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是先秦儒家中最后一位大师。他是无神论者,是先秦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著名的教育活动家。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荀况关于教育的思想1. 教育能“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这种思想中包含着教育与质变的关系。 照他的意思, 教育在 于改变人

3、性, 使它经过长期的变化不再回复其本来面目。 这种说法与 他的“性恶论”是一脉相承的,与孟轲的“教育是恢复人的本性”是相对的。2. 注重个人主观努力和环境的作用。关于教学的思想1. 重视“学”:不懈、专一、笃实。2. 重视“行”:学习一定要在行动中有所表现。3. 重视“思”:提出了“兼陈中衡”的思想。孟子读书笔记范文孟子读书笔记( 2)| 返回目录孟轲的文,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 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 孟子最吸引 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 再慢慢引出道理, 让别人不知不觉 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 “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

4、却 举不起一片羽毛 ; 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 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 ?”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 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 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 是因为不肯用目力 ;百姓不被您爱抚, 是 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 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 话直说的谏臣, 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 道理层层 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孟子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用他的所知所觉, 用他 的“义”与“道”,从个别情况的

5、“应该”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 导人向善,也就是“觉此民” 。孟子的所有观点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所谓 “人性向善” 观点的 基础上,而这个观点也恰恰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当今这 个时代来说最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思考领悟的。 孟子的“人性向善”论, 先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 义、礼、智”四端,如果能够去扩充它的话,将“若火之始燃,泉之 始达”,所以说“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来的恶人呢 ?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 ?孟子给了我们两个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视的 外在原因,即环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迁的

6、原因,而这里的环境 又不仅仅只是周围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还有 具体到逆境与顺境的差别, 孟子中的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议论, 身处逆境的人被激发的羞耻心可使之用生命维护原则, 而身处顺境时 的人却更易迷失,放弃了“乡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原则,环境可以 说是决定为善还是为恶,义或不义的重要因素 ; 其二,要向善的一个 十分重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孟子也在书中举了“杯水车薪”的比 喻,义能克不义,仁能克不仁,然而没有坚持也无法成功。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抵御环境坚持本心时, 仁义之士必是贤人、 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只有坚守原则的人才能够辅佐君主、诱民 向善; “仁者无敌”,仁义之诸

7、侯与民同乐、亲贤疏佞,又怎不会“王 天下”呢 ?所以尧、舜、禹之世,孝悌礼义为人所共循,天下安乐。虽然孟子有一套从人性向善到仁者无敌的完整理论, 但是要想导善,还缺不了他的非凡辩才。孟子无论是与君主对答,还是与对 手辩论,都能够引经据典, 把诗书灵活应用 ;并且以常理入手, 以小见大,十分生动 ; 更擅长环环设问,最后以对方的答案为自己所 依托来解答对方的问题,让对方只能无言以对,认可孟子的想法。二十一世界的中国, 正值东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撞击之际, 从 个人到家庭, 至自各阶层的社会乃至于国家, 在当今物质文明较为发 达的今天,却逐渐陷入一种内外不安,身心交瘁的状态。在这个物欲 横流,进退失据

8、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茫然失措。精 神信仰受到很大挑战, 但是,究竟是什么在变化 ?变化的背后是什么 ?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面对各种所谓的领导敢于说出 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 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国 家。现在的人们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从,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达出 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 给我们的国家真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自己与领导者统治者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时, 能 坚持自己的意见呢 ?在这个充满金钱与利益的社会中,人们渐渐的迷失了自我, 只会跟着金钱与利益随波逐流, 也许只有当每个人如孟子 般坦诚,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国家时, 我们的社会

9、才能变成一个真正 和谐的社会吧。首先,社会的稳定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 社会只 有稳定的环境中,才能求得前进和发展。孟子提倡的和谐相处,执中 有权的原则及方法, 揭示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性, 对我们不断协调社 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处于和谐状 态,具有积极的启示。同时,它又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一定的心理基础。 其次,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这是孟子的基本思想之一。他强调治国为 政要爱民、保民、利民、安民、富民、与民同忧同乐、获得民心,进 而安定社会和统一天下, 主张国君要把人民当作三宝之一, 提出了“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卓越见解,深刻

10、 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将先秦时代“民为邦本”的 思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 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 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 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 “取于民有制”和薄收赋税的财政 赋税制度、优先照顾穷困的抚恤制度。当我们今天做事时,总会不由的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意识,当我们面对灾难,能够伸出援助之手时, 我们不禁要感慨: 华夏儿女的优良传统与善良之心。 爱人者人恒爱之, 这是千年前儒家 学说代表孟子的至理名言,也是以后千万年不变的美德、传统。 孟子读书笔记孟子读书笔记( 3)| 返回目录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

11、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 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 精神和 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 耀眼的光芒。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 “仁义”思想最能 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 、“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 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 “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 中庸讲: “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 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

12、在高处从广义入手: 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 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 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 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 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 、“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 舍本逐末而要动态、 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 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 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 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 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另

13、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 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 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 不同流 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 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 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 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 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 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 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 一是其舍末逐 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 10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