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成都实验中英语教改中期总结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4576989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英语教改中期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英语教改中期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英语教改中期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英语教改中期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英语教改中期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成都实验中英语教改中期总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师大成都实验中英语教改中期总结 2004年11月 一实验目的1、根据国家教委新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实施生活化英语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用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扩大学生语言信息量;为日后英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2、通过实验,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业务精,综合素质高的外语师资队伍,营造良好的英语环境,逐步形成学校英语教学的特色。二、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1、编班情况 7年级:(04年9月入学)2个英语实验班(全年级6个班

2、),通过英语笔试和口试编班;8年级:(03年9月入学)2个英语实验班,(全年级6个班)通过英语测试编班;9年级:(02年入学)4个英语实验班,入学前没有进行测试,根据学生意愿编班。升入二年级时,按“因材施教,分层推进”原则,根椐学生英语程度,分为A,B班二个层次授课,B班为第一层次,A班为第二层次。学生可中途调班,二年级上期期中考试后和每期期末考试后分别调整过;高二年级:(2006级,全年级3个班,)第一学年 2个英语实验班,根据学生“中考”成绩,结合测试后的英语综合素质编班;升入高二后,因做大文大理实验而终止英语实验。高三年级:(2005级,全年级2个班)第一,二学年2个英语实验班,因升入高

3、三而终止实验。2、课程设置7年级实验班和平行班周课时均为7节;8年级实验班周课时8节,平行班6节,增加的2节1节为英语听说,1节为阅读理解,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进度,增加词汇量;9年级实验班8节,平行班7节7、8年级实验班和平行班每周1节英语“活动课”,教学模式为视,听,说;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3、教材选用1) 各年级均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2) 7年级辅修朗文快捷第一册;8年级辅修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第二册;高2006级第一学年辅修朗文快捷第三册;高2005级第一,二学年辅修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朗文快捷以口语训练为突破口,重视口语和听力,并配有练习

4、。新概念英语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教材按结构分级;循序渐进;语境化内容较多,课文简单,较生活化;语法贯穿于对话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重组教材;结合教法,优化结构;合理分配课时,使主修和辅修教材有机整合,相得益彰; 4、英语活动课1)活动课教学原则 教师自选自编教材。这就为教师搭建了“提高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的平台”。活动课设计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要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现状,既有新的内容,新发展,又不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的,内容多样性,目的性,拓展性,可行性,有跨文化的特性,体现外语特色。2)活动课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2)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5、用英语思维和交际的能力;(3)扩大学生的英语词汇量。3)活动课教学模式 采用“视,听,说”教学模式,即教师设计会话主题;提出思考问题;看,听VCD磁带或图片;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提示关键词组织语言;师生示范对话;学生分组操练;全班汇报表演。三、师资配备7年级: 王小芳 傅红梅 李 莉(平行班) 8年级: 廖华平 张 恒 李 宇(平行班) 9年级: 高敏(产假后兰洁接任) 魏月香 李媛 (离岗后兰洁,丁熠洪接任)高2006级: 徐红 高2005级: 何敏活动课: 7年级: 李莉 8年级: 杜敏 李宇 英语实验班配备了较强的师资队伍。教师热爱教育,关心学生,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在

6、教学中爱护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全体教师都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转换能力和科研能力;熟悉现代教育技术;其中一些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学生中考,高考成绩优异,多次受到学校和有关部门的表彰。四、师资培训1、2003年7月,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英语桥”活动和教师培训工作。由北京市西城区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兼职教研员张玉萍学监制定培训计划;宣讲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导教师分析教材,编写教案,设计并实施“英语桥”活动,对2006级高一,初一新生进行了有效的衔接教育;2、2004年4月,张玉萍学监来校听课,评课;为学生授课,举办讲座,对教师进行培训。3、20

7、04年11月,国际交流专家,旧金山大学访问学者,北京高等院校测试专家韦会教授来校为学生授课,举办讲座,对教师进行培训,强化了教师和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4、2003年5月、8月学校先后选派了何敏,廖华平到北京参加师大附校系统教师培训;5、全组教师定期参加市上的教研活动和继续教育。 五、实施情况1、 定期开展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加强集体备课,提倡团队精神,互帮互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教学,科研作用;2、 认真备课,规范教案。教案包括以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想等。2003年本组优秀教案9篇选入学校“科研论文,教案集”3、 定期召

8、开教改情况分析会,总结经验,探讨问题,完善方案。到会人员包括学校领导,年级组长,任课教师。平时进行不定期会议,问题随时解决;4、 教研组开展献课,听课,评课活动。全组教师对“任务型”教学进行了探索。做到了教学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过程。体现了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通过设计相应的交际情景,新句型,新词汇,指导学生练习,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方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教师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任务情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正在教研

9、组内认真实施。5、 创设语言环境1) 建立包括视听中心(Audio-video Center),英语阅览室(A Small World),风情屋(Global Village)在内的“英语乐园”,为学生提供了感悟英语,实践英语的良好语言环境。周一至周五中午由组内教师轮流值班开放,让学生参加活动。2) 要求学生课堂用英语提问,回答问题,课外用英语向老师和同学问好;3) 生活化英语教学,营造了英语学习环境。指导学生用英语制作课表,名片,礼品;出墙报,办黑版报,;唱英语歌,演英语剧;举办英语角,开设“英语日”,全校举行大型英语文艺汇演,评选优秀学生作品;2003年已有34篇文章编入学校“学生作品集”

10、,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展示的机会。4) 聘请外教定期为学生授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用英语与外籍人士交际的机会;5) 成功举办了2003年教学年会英语日活动:徐红为全市英语教师献公开课,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学生猜英语谜语,参加英语文艺汇演,评选出一,二,三等奖12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6) 2004年10月至11月8日组织了7年级的英语口语测试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重视口语交际,增强语感,为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六、实施效果1、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用

11、能力普遍提高。课内课外能主动用英语和老师,同学,“外教”进行交际;2、2003年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42人获奖,其中全国一等奖3人,二等奖8人,三等奖8人,市级一,二等奖23人。3、2002年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23人获奖,其中4人获全国奖。1、 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3年10位教师论文在师大附校论文评选和市论文评选中获奖,其中高敏在附校获3等奖,杨萍在市获1等奖。2003年李宇,杜敏参加学校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均获三等奖。2004年11位教师论文获浆,其中何敏在中国基础教育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师大附校“海威杯”论文评选获一等奖,其余获市一等奖1人,二等

12、奖1人,三等奖8人,2004年何敏参加师大附校系统“海威杯”教学研讨会获课堂教学综合能力一等浆,徐红,廖华平参加学校2004年说课比赛分别获一等奖和三等奖。2、 何敏被提名为2004年校级学科带头人。七、问题与措施1、进一步研究主修教材和辅修教材的整合,使之达到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2研究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学模式。同时要防止教学模式化,要研究如何从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2、定期召开教改研讨会;班科教师联系会,及时研究,探讨,解决教改中出现的问题;3、充分发挥“视听中心”,“阅览室”和“风情屋”的作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语环境使之更加有效地为教学服务;4、需购进适合教学和学生实际的音像材料和图书资料;5、为教师添置教学参考资料和工具书;6、建立完善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外语组教科室 2004、1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