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4573085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凉山州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凉山州xx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一、基础知识1. 选出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全对的一组( )A. 取缔(t) 冲耳不闻(chng) 吊以轻心(dio) 寒喧(xun)B. 酷肖(xio) 念念有辞(c) 迫不及待(j) 仓桑(cng)C. 黝黑(yu) 浑身解数(xi) 义愤填膺(yng) 涣散(hun)D. 恫吓(xi) 眼花瞭乱(lio) 谈笑风声(shng) 视查(ch)【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A项有误,应为取缔(d),“充耳不闻”“掉以轻心”“寒暄”;B项有误,应为

2、“念念有词”“沧桑”;D项有误,应为恫吓(h),“眼花缭乱”“谈笑风生”“视察”。故选C。2.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为了改变交通拥堵的现象,我校组织部分老师担任交通疏导员,拥堵现象便戛然而止了。B. 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到了,我校师生欢聚一堂,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歌舞晚会,大家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C. 如果我们不会自行减压,学习效率往往会事半功倍。D. 班会课上他口若悬河,出众的口才让大家都很佩服。【答案】D【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A项的成语使用有误,“

3、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不能用于形容拥堵现象;B项有误,“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与此处的语境不符;C项有误,“事半功倍”形容费力小,收效大。此处应该用“事倍功半”。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同学们热心的帮助下,使小明改掉了许多坏毛病。B. xx年3月1I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

4、次会议通过并表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C. 能否摆正心态,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D. 4月8日,博鳘亚洲论坛xx年年会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演讲。【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项成分残缺,应该删去“使”;B项语序不当,应该改为“表决并通过”;C项应该删去“能否”。故选D。4.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

5、粉色。B. “小明,作业做完了吗?”“做完了,妈。”C.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D. 老信客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答案】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A项中“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中“盼望着,盼望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D项中“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B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故选B。5. 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130篇,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6、,无韵之离骚”。B. 在我国古代作品中,常用“汗青”“桑梓”“婵娟”“裰褓”来指代史书、家乡、月亮和不满周岁的要孩。C.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其中我们学过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契诃夫的变色龙。D. 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如“河阳”指的就是黄河的北岸,“汉阴”指的就是汉水的南岸。【答案】A【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A项有误,

7、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不是编年体。二、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文积累(一)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

8、:“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6.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无敢哗者:喧哗B. 既而儿醒,大啼:不久,紧接着C.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乳房D.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即使7.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少顷”“未几”“

9、俄而”这三个词语都表示时间极短。B. 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是: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到睡,失火救火。C. 文中前后两次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在结构上叫做首尾呼应。D. 文章采用正面描写的表现手法,用观众的反应来表现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8.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答案】6. C 7. D 8. 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地把身子坐正了。【解析】选自虞初新志 作者:林嗣环 年代:清参考译文: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10、。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摇着丈夫说起夫妻之间的事。丈夫说着梦话,开头不怎么答应她,妇女把他摇个不停,于是两人的说话声逐渐间隔混杂,床又从中发出“戛戛”的响声。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叫妻子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妇女又哼着唱着哄他。丈夫起来小便,妇女也抱着孩子起来小便。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床发出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

11、,小便解入瓶中的声音,解入桶中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隐隐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

12、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6.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

13、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C项的解释有误,加点的“乳”字在这里是动词,“喂奶”的意思。7.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D项的表述不正确,文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听众的反应”属于侧面描写。8.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意”“少”“稍稍”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

14、解释准确。(二)张良奇遇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

15、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尝:_(2)有一老父,衣褐 衣:_ (3)良因怪之 因:_10.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父去里所,复还,日:“孺子可教矣!”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11. 结合张良的奇遇,概括分析老人这样做的原因。【答案】9. (1). 曾经 (2). 穿(着) (3). 以此为 10. (1)老人走了一里路左右,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2)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的说:“应该像这样。” 11. 老人这样做是为了检验张良是不是一个有爱心,有耐心,诚实守信的人。【解析】选自史记 作者:司马迁 年代:西汉参考译文:张良曾经有空闲,从容地在下邳桥上信步闲游。有一老人,穿着麻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拿鞋!”张良很惊讶,想打他,因为他老了,勉强忍着气到桥下捡来了鞋。老人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已经给他捡了鞋,就跪着给他穿上了,老人伸着脚承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