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4572158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一朱自清之荷塘月色深层结构分析的关键是把握作品的内容关系,这就决定了深层结构分析是一种文本分析, 因为所谓深层结构就是内容关系,而内容关系当然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深层结构分析又是一 种文体分析,因为一定的文本当属一定的文体,而文章体裁与内容形式密切相关。例如小说这 种文体,一般有环境、人物、情节三要素,分析时就得注意环境构成与事件推演;诗歌这种 文体,一般讲究意象的选用与意境的营造,分析时就得注意意象的组合以及取象表意的具体过 程。不过这种分析与一般结构分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关注的是内在的逻辑。鲁迅的小说孔 乙己,其人物关系呈现出以酒为核心的轴心式结构,显示出作者构思的匠心以

2、及孔乙己多余 人的地位;而成螺旋式下坠的命运曲线,则揭示出典型的主客背反的悲剧过程。(见拙作解 读作品的深层结构,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4年第一期)苏轼的念奴娇赤 壁怀古,其内容要素成梯形结构,显示出词作豪放与旷达的统一状态;而取象表意的螺旋式 上升,则反映了词人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辩证思维过程,以及由此达到的人生境界。(见拙作再谈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获个性化教学课题湖南省论文评选2006年度壹等奖)本文主要谈散文的深层结构分析。散文这种文体,有所谓“形散神联”之说。那么,“神” 是如何联系,“形”又是如何散开,它们的内在逻辑怎样,就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了。下面以朱自清的荷塘月

3、色为例谈谈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文本有个基本的把握。从文本看,作者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产生了要去“日日走过的荷塘”寻找“另一 番样子”的念头。之后他来到那条幽僻的小路,“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身心渐入静境,有了 “自 由”的感觉。于是,他开始“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了。从描写的充分细腻与传神来看,他 的这种“受用”是十分投入的,是一种典型的审美欣赏。在此基础上,他联想到了古诗中描绘 的采莲情景:梁元帝采莲赋中的热闹欢娱与西洲曲里的幽独情深。文章主要写一次赏景活动。它绘景写境,依次向我们展现了四种境界:幽僻之境、静美之 境、和乐之境、幽独之境。就体现散文的特点而言,“形散”表现在境界的多样以及

4、取材时时空跨度的广远,“神联” 表现在它们同属一次审美活动,同样反映了作者对美的追求。下面具体分析。先看四种境界。第一境,幽僻之境。写沿着荷塘的小路。树木的蓊郁阴森构成了它的“幽” “白天也少人 走,夜晚更加寂寞”构成了它的“僻”。时值淡月朦胧,更添幽意;或许还有几声蝉鸣,则蝉 鸣境更幽,而小路的曲折就是曲径通幽了。第二境,静美之境。写荷塘月色。碧荷、白花、薄云、淡月,景物的特点是素雅朦胧。轻 纱”下花叶的“梦”安详宁谧,“光与影组合”的“旋律”是无声的天籁;那“微风”下的“颤 动”小到“一丝”,就是那“一道凝碧的波痕,,也是美的瞬间的定格。与下文采莲情景相比, 应该说是一种静态的美。第三境,

5、和乐之境。写江南采莲旧俗。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展现的是一幅欢乐祥 和的景象。人面、荷花、碧荷、翠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颇有“天人合一”的 意味:自然美好的季节与人生美好的年华,美丽的荷花与如花的少年,“叶嫩花初”的生命与 “叶嫩花初”的爱情一一构成了美妙的组合主要表现的还是人与人的和谐。少男少女艳歌 互唱兼传羽杯,两情相悦嬉闹欢娱。他们是既采莲亦采恋。观莲的人不用说也有很多,因为既 然是“盛大”“热闹”的节俗,那么亲友相邀官民同乐当是应有之景。他们也是既赏采莲之景 亦赏采恋之情,表现出社会对少男少女自由恋爱的认同与欣赏。阴阳和合是宇宙大美之所在, 少年初恋应看作人生的美丽风景。它

6、就像开花一样自然美好。第四境,幽独之境,也是纯真之境。写采莲寄意,独处女子对心中男子的悠长思念。引用 了南朝民歌“西洲曲”。就原诗看,女子从折梅寄北到梳妆待人,从南塘采莲到望鸿西洲,空 间的阻隔隔不断她的魂牵梦绕,季节的变换不足以改变她的情感,时间的推移见证了爱情的深 挚。引文中的“莲子”与“恋子”谐音双关,“清如水”蕴涵有爱情纯真的深意。四种境界可分成两类:身历之境与神游之境。就它们的特征而言,前一类表现为“冷静, 后一类表现为“热闹”。说冷静是色冷态静:树色阴阴,叶碧花白与月光如水是冷色调,给人 以“冷”的感觉。荷是“亭亭”静植的,月光是“静静”下泻的;那“笼着轻纱的梦”多么宁 谧,而光与

7、影组合的旋律,也是无声的。在这种境界之中,人的心境也复归宁静。说热闹是热 烈欢闹:映日红荷与“妖童媛女”,还有盛装的冶游者,色彩是热烈的,情绪也是热烈的;那 西洲曲里的女子,虽然孤身幽居,只好独自采莲,但她的感情是热烈的。欢闹就更不用说 了。就是西洲女子,纵免不了相思之苦,却也是一种香甜的苦涩,就如同莲子一般。“冷静”与“热闹”构成了两极对立的关系。如何看待这种两极对立?二者有何内在联系? 又是怎样关涉了作品的深层意蕴?我们可以从作品的原话中得到启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 觉是个自由的人。”为什么“爱热闹也爱

8、冷静”? “爱群居也爱独处”?不是自相矛盾吗?其 实不然,这个问题要跳开来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他的需 求也会有所不同,能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能不能时美其美,得其所 美?就是一个自由的问题了。所以“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说当我爱热闹时便 能爱热闹,爱冷静时便能爱冷静;群居独处也能因时而爱。说到底,就是能自由地爱我所爱。 作者表白得相当明白:“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这是思想的 自由,也是审美追求的自由。自由是一只鸟,需要高远的天空,自由是一条鱼,需要深广的大海,所谓“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这才显得自由

9、。所以单调不是美,多样才有美;促狭不是美,距离才有美。本 文中“热闹”与“冷静”的两极对立,显示了差别与距离,意味着存在许多的中间项。这便能 包容多样美的形态,产生强大的艺术张力。譬如一架钢琴,它的琴键总是从低音到高音,还有 黑键和白键。高音低音并不矛盾,黑键白键也并不相反,而是和谐组合,这才能弹奏出美妙的 旋律。又如一道彩虹,总是由冷色到暖色,还有雌雄相映,这才造成了它的绚烂多彩。本文就 是这样的钢琴和彩虹。换一种看法,本文以“自由”为根茎,以“冷静”与“热闹”为分枝,再枝上分枝,并显 示出它可能的众多生长点,加上意味富美,可以说是本固枝荣,是典型的树形结构,一株根深 叶茂的自由之树。以上是

10、说本文的共时性结构。再看本文的历时性结构。文章向我们展现了一次完整的审美 过程。主要内容是赏景,入静与联想都与赏景密切相关,文首的不宁静与文末的思乡和回家, 没有什么具体内容,深层结构分析可以不必管它。作为一般审美过程而言,入静是进入审美的 必经通道,而联想则是它的高级阶段。具体到这篇文章,幽僻之境是静美之境的入口,而通过 对静美之境的欣赏,又产生了对失去的和乐之境的向往。至于后面的幽独之境,则是联想的联 想,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后续联想,它实际上是前面和乐之境的注脚。这就构成了一个塔式结构。下面具体说明。第一阶段,由入静到自由。在那条幽僻的小煤屑路上,“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像超出了平

11、常的自己,到了 另一个世界里”,表明作者在幽静的环境中,排除尘世生活的烦扰,心灵渐入静境。幽静的环境有助于心灵入静,而虚静的心境是高雅的欣赏活动的前提。虚能纳物,静则 心专。心境澄明方可“味象”得真,精神专注才能体物入微。由虚静而获得心灵的自由,便是庄子所说的“去累”(庄子庚桑楚)而致“逍遥”(庄 子逍遥游)。文中写道:“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 要说的话,一定要做的事,现在都可不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心的自由;“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可不理”,这是身的自由。只有解放感官,放飞心灵,才 能耳聪目明,“精鹫八极”(晋陆机文赋),充分地进

12、行审美欣赏。这就接触到了审美的 本质。第二阶段,由“受用”到神思。“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句话承上启下,表明在具有了虚 静而自由的心境,作好了审美的前期准备之后,要进入实质性的审美阶段了。“受用”一词很有意思,它既传达出主客契合的审美愉悦,为情景交融作一最好注脚,又 表现出欣赏的全身心投入。“受用”是感官的“受用”,也是心智的“受用”,是开放感官而直达心灵的“受用”。于是就有了以下的审美状态:碧荷白花无一不入目入心,淡月清香无一不悦志悦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雍也)于是感觉周延起来:从荷塘到荷塘四周,从月下荷塘到塘上月色,从景之全貌到物之细

13、部。于是感觉灵敏起来:“清香”嗅出“缕缕”,“颤动”看出“一丝”,“波痕”见到“一道”, “远山”辨出“一带”。感觉还神奇起来,能捕捉到事物的神韵:满池荷叶的“田田V单支静植的“亭亭”、盛开 荷花的“袅娜”、含苞待放的“羞涩”,一一无一不生动传神。感觉还协同起来:从清香中“听”出了“歌声”,在光影里“看”到了“名曲”。这种协同就是通感,说明欣赏已经进到了体味阶段,是所谓“味象”了。用情至深就会出现心象,这是因为随着感觉的深入与情感的参与,目视耳听变为心视心听, 想象便活跃起来,由感知而到联想,由眼前之景到象外之象了。出水芙蓉成了“刚出浴的美人”, “叶子出水很高”,全化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莹

14、洁的荷花或“袅娜”或“羞涩”,分明是姑 娘们那娇好的面容,花叶的“缕缕清香” “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光与影的组合有着和 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光青雾下的花叶就是一个“笼着轻纱的梦”境。将意脉理出,我们的面前就会展现出一幅神奇的场景:在朦胧的月光下,一群仙女正在荷塘中忘情地沐浴。当她们从水中升起,那凝脂似的肌肤, 美妙的曲线,便无邪地展现于天地之间,成了碧波之上、淡月之下最美的造型。当她们霓裳再披,云鬓重整,香腮新荔,一个个或袅娜或羞涩,更显得风情万种。而后, 她们便轻摆柳腰,款舒柔臂,翩翩起舞。那舒展的荷叶是她们撒开的舞裙?那娇美的荷瓣是她 们迷人的笑靥?那脉脉的流水是她

15、们含情的眼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曹植洛神赋) 这时微风拂来,从她们温馨的呼吸里,从她们飘举的衣袂中,送来缕缕幽香,是那样沁人心脾, 如同天宫的仙乐一般。真是“风吹仙袂飘摇举,犹是霓裳羽衣舞”(白居易长恨歌)。这 时,舞池上的光线恰到好处,星月为灯,光与影浓淡适宜,疏密有致;而且,就从光与影和谐 的组合里,透出一种无声的天籁,如同梵婀玲上名曲响起,仙女们舞得更欢了。而四周,柳 树、蝉、蛙,都是最好的观众,蝉唱蛙鸣是在为她们伴奏喝彩,隔着薄云,月亮也瞪大了她的 眼睛。不久,她们便甜甜睡去,月光下,轻纱底,是一个安详美妙的梦境。不知是仙女梦为荷花, 还是荷花梦为仙女?第三阶段写联想与向往审

16、美的高级阶段是产生联想,感物联类,以致“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也就是所谓“神思”。虽然上文说的象外之象,即心象也是一种联想,但它是对于此 情此景的联想,是“栖形感类”(东晋宗炳画山水序)以异证同的美感体认;而神思 飞越,突破时空的限制,却是由此情次此景通向彼景彼情,是由同至异的审美拓展,标志着审 美过程到了更高一级的阶段。文中对于江南采莲情景的联想就是此类。作者由眼前荷塘想到江 南采莲,由此时此景回溯到古代诗文六朝盛事。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此前的审美活动又引发了 新的审美需求。作者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 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就透露出作者在欣赏静谧之美后,又产生了对“热闹”之美的向 往,因而下文的忽然想起,就不是没有来由的了。之所以是“忽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