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市普陀区博物馆021-62096333)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455938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市普陀区博物馆021-62096333)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市普陀区博物馆021-62096333)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市普陀区博物馆021-62096333)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市普陀区博物馆021-62096333)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市普陀区博物馆021-62096333)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市普陀区博物馆021-6209633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市普陀区博物馆021-62096333)(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纺织博物馆 (上海市普陀区博物馆:)地址:上海市澳门路50号 (邮编:6300)顾正红纪念馆.澳门路00号今上午在我家附近(昌化路澳门路)办事,在等待时,晃到 这里原是国棉二厂,现在是河滨围城小区.河滨围城的西侧就是顾正红纪念馆”.中间是约三米宽,十多米长的甬道,走到头,是原华东局书记魏文伯题写的顾正红殉难处”纪念碑 馆前为六七十平米的小广场,靠街右侧是半人高,十米宽的花岗岩馆碑,上面顾正红纪念馆六个馏金大字闪闪发光,似乎在彰显英雄的业绩。广场中央是顾正红的全身铜像. 纪念馆是二层深灰色楼房我轻轻推门进去,里面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在看报.他并不跟我打招呼,更不用说讲解了。我也不问他,自顾自看起

2、来.顾正红的事迹,我们在中学时的教科书中都已了解,展览详细一些。唯一感到和过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不同的是:历次所谓”错误路线”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立三,瞿秋白,刘少奇等,在展览中作为我党早期工人运动的领导人,都有照片和介绍,唯独唯一正确路线”的代表在整个展览中没有提及。这也许正是历史事实 整个参观过程只有我一个观众.不用问,除了单位和学校组织,自发参观的人不会多.我因家住附近,并非特意而来. 我忽然想,现在知青中对上山下乡的争论很大,意见是不可能统一的.于是有的知青便看似洒脱实是无奈地说:留给历史去做结论吧但我想再过几十年,历史的结论就是现在的争论甚至没有什么人来关心这个结论。有,也就是象我今

3、天这样正好路过,譬如不如”晃一圈。 顾正红纪念馆往东,澳门路16号”上海纺织博物馆”也已落成.但要2月26日才开放,我想那里观众会很多。上海曾有一千余家纺织企业,全员在职的有五十余万人,加上历年退休的,和纺织有关的人至少一百万。很多知青回沪后,在纺织企业工作的年限比下乡时间还长,这段经历同样是难忘的.相对于”知青博物馆,她们对纺织博物馆的感情更深,兴趣更浓但是奇怪,知青有所谓”知青情结”,而她们为何没有”纺织情结”?江南丝绸馆(澳门路289号)中国股票博物馆(毗邻甘泉公园)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普陀区宜昌路6号(近江宁路)半岛艺术中心(民间美术馆)上海市普陀区西康路1518弄号(裙房)祥和博

4、物馆上海市梅川路1357号宏泉大厦 电话: 邮编:200333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办公大楼一楼内上海造币博物馆是了解近现代造币工艺和钱币的好地方。目前供参观的范围包括资料放映厅、造币工艺厅、当代造币厅,面积约60平方米。 造币工艺厅 位于博物馆西侧的造币工艺厅,主要展示近代造币工艺的设备和流程,以见证百余年来中国造币事业的发展和时代的飞跃,让大家回顾历史,放眼未来。 中国近代机械化造币,始于1世纪80年代,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了广东钱局,189年开铸“龙洋”。随后,各省纷纷设局仿造,全国共建立了20多家造币厂。是1920年开始建设,3年投产的上海造币厂,统一了全国的铸币.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

5、是上海造币厂首任总技师克利福德赫威特先生的办公室一角(见图一)。赫威特先生86年8月0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曾任全美国造币厂总工程师,是造币设备立式光边机和银币自动校准机的发明者.1920年应北洋政府邀请,经当时的美国总统哈定批准,作为政府特派的造币技术专家,负责上海造币厂设计及建造。1933年,中央造币厂开工铸造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船洋”图稿,也是他的杰作。馆内展出了总技师办公室一角的模拟场景。并通过模型、影象资料介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唯一的国家造币厂“中央造币厂”。图一旧时造币厂的厂房,从原料库到成品库多建成一个“回”字的形状,为保证货币生产的安全,整个过程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完成。展厅

6、内展出了一扇重吨的保险库门,是厂内原财政部库房的库门,配有20根门栓和两套密码门锁.造币厂的生产车间原配备有三扇各重吨的保险库门,分别安装在生银库(原料)、银条库(中转)和银元(成品)库。 金银币生产的原料是贵金属,称量的精度要求比较高,原料、半成品、成品批量称重都由天平来完成,各工序间配备了不同规格的天平。展台上的一台万两天平(见图二),每次可称重300公斤,精度为0。01盎司(约0.3克)。图二 浇铸,是将配完料的金属熔化后,注入浇铸模,铸成条片.早期熔炉的燃料主要是煤和焦碳,后改用柴油和煤气。每炉一次最大熔银量150公斤,展出的00号坩埚(可熔银100公斤),另有部分手工浇铸工具、浇铸模

7、,墙上照片是三十年代的工作照片。 浇铸后的条片,经过碾片机轧制成铸币所需要的标准厚度。碾片机又称轧片机或轧机,分粗轧和精轧。银条经过8道轧制工序后,由原长56毫米被碾成长20毫米的银片。因轧制后的银片过长,不便于再加工,需经剪刀机分段后通过精轧工序,轧制到硬币所需的标准厚度。展出的轧机是一台精轧机(见图三),电机功率为50马力(约37KW),速度为每分钟1英尺(约57米)。图三 供印制硬币用的坯饼由冲床(见图四)完成。标准厚度的条片通过专用冲床上的自动进料轧辊进入冲模,冲下坯饼,展出的冲床每分钟冲180枚.边屑由自动裁切成短片,过秤后退回熔炼处。图四银材经过冷轧加工后,变得脆而硬,不利于压制花

8、纹,需经烘饼炉退火后恢复原有软度,烘饼的温度达到700摄氏度。烘饼后坯饼的表面被氧化,去除氧化层需经酸溶液洗饼.展厅内有展示当年烘、洗及加热甩干设备的工作照. 印花前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坯饼光边。光边机(见图五),又称轧边机。坯饼通过光边机的转盘和月牙形边板间的凹槽,使边缘凸起,便于压印时花纹成型,可降低流通时对花纹的磨损.展出的光边机每分钟可加工银元550枚以上。图五 压印机是硬币成形的专用设备,该机器将模具上的花纹印于坯饼上,同时将模圈上的丝齿印于硬币边缘。展厅中央的两台银圆压印机(见图六)由美国沃特伯里(康涅狄格州中西部城市)法雷尔铸造及机器制造公司1921年制造,工作压力160吨,每台每分

9、钟可生产15枚。每台机器由两名员工操作,一人负责加装坯饼,一人负责将坯饼整理成叠.图六 造币厂现在压印机的速度可达到每分钟00枚左右,并改进了压印的机械结构,最突出的一点是:老式压印机由上向下冲压,一般采用下模固定,上模冲压的方法,对地面的冲力很大,只能放置在底楼;如今使用的压印机采用横向冲压,冲模在水平方向上运动,很好的解决了地面承重的问题。 雕刻机是造币厂制模的主要设备,利用几何学中相似原理,将工艺美术师设计制作的浮雕作品缩刻成模具,被称为原模或直雕模。原始的雕刻机由人工操作,展品为1年法国TVR型原模自动雕刻机的仿制品(见图七)。造币用模具制作,由设计图稿、油土浮雕、石膏型、铜型再由雕刻

10、机刻制原模.工作时雕刻机的右侧放置铜型,左侧放置需加工的模具坯.缩刻的比例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图七 雕刻出的原模一般为阳文正字,不能直接用于生产,需翻制成工作模。生产流通币的工作模需要量大,在实际工艺中,由直雕原模翻制阴文原模,阴文原模再依次翻制二元模、工作模,再由工作模上压印机生产。展台上的人力螺旋压力机(见图八),是造币厂早期的翻模设备,它以四个工人为动力,翻制造币用模具。在7世纪,西方国家用螺旋压力机压印硬币。图八 压印后的硬币必须经过检验剔除废品,银币需要经过称重、验面、验声。展出的木架验饼机是人工检验硬币表面质量的机器,两人操作,硬币自动翻面,检验员每人检查一个面。展板上的图片是银币

11、自动校准机,这种机器每台内有10座自动小天平,用于剔除重量不合格的产品,其检验精度为78毫克,每分钟检验银币150枚。 造币工艺厅内还陈列有自1933年起国民政府时期中央造币厂生产的银币、铜币、铝币、镍币和白铜币。金条也是造币厂的产品之一,以一、二、五、十两为主。照片展示的是一位工友正在金条上打印号码.而出入中央造币厂区及各车间、工序需佩带的不同款式的证章,在展厅内也能见到。陈列造币用的模具,是造币博物馆的一大特色.展厅内有:原广州造币厂的民国三年中元二元模、原天津造币厂民国五年面值五厘的二元模等。其中民国二十三年的生产模,是中央造币厂在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推行“废两改元”,实施“银本位铸造条

12、例”,发行银本位币时生产流通银币所使用的。民国二十一年金本位币的工作模,由于金本位的方案没有通过批准而未投入生产,只压印了极少样品,存世仅数十枚。而民国十八年意大利雕刻的三桅银元原模、1949年雕刻后未生产的民国三十八年金壹两模具和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五年银币的模具,更是珍贵。 造币工艺厅最后陈列了红军手工打制币的一些展品,以及模仿西方古代打制币工艺(见图九),观众可以自制纪念章。图九 上海造币博物馆、上海印钞博物馆展品简介(下)当代造币厅 位于博物馆东侧的当代造币厅,陈列了新中国各个时期生产的具有代表性的钱币产品,其中包括:流通币、金银纪念币、普通纪念币、纪念章、获奖产品及当代造币工艺等

13、,让大家在了解当代造币概况的同时,一睹它们的风采。人们可看到分币正面图案国徽的制模全过程:设计师们先将构思绘制成设计图稿,并根据设计图稿制作油土浮雕、翻制石膏模和电铸铜型浮雕;再根据铜型由雕刻机刻成直雕原模、由直雕原模依次翻制阴文原模、二元模和工作模. 展厅内介绍了我国已发行的四套人民币流通硬币(见图一)。新中国最早发行的硬币是第二套人民币中的1、2、5分硬币。14年4月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批准中国人民银行铸造硬分币,1955年开始铸造,5年1月1日正式发行.展板上展示了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管理局通知造币厂组织生产流通硬币的命令。图一 1980年,中国人民银行铸造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中

14、、5角和1元硬币,其中、2、5角币为铜锌合金,呈金黄色,图案与第一套硬币图案基本相同。一元硬币为铜镍合金,硬币背面为“长城”图案,亦称“长城币”,这套硬币于1986年停止铸造发行。99年,随着钢芯镀镍生产线的引进,开始铸造发行第四套人民币中、角和1元硬币.其中元的材质采用钢芯镀镍,5角币采用了世界各国还不多采用的间断丝齿技术.200年,开始铸造发行第五套人民币中1、角和元硬币。这套硬币舍去原有国名、国徽的图案,正面由中国人民银行、年号和各自的面值及汉语拼音组成。5角硬币采用钢芯镀铜,1元硬币采用了边缘滚字的防伪技术。205年发行的新版1角硬币,改用不锈钢材质。 为了让观众了解现代造币生产的全过

15、程,博物馆用影景合成技术展示了钢芯镀镍坯饼生产流水线的整个过程,详细介绍了每道工序及其作用。用录像的方式,分别介绍建国以来近50年发行的全部硬币,及造币生产中压印、检验、包装等工序。圆型展厅(见图二)中央安放在展柜中重达700多克的金犀牛(见图三),是造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图二图三为增强国际钱币界的交往,满足国外钱币收藏者的需要,配合发展旅游事业,增加外汇收入,19年,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铸造发行金银纪念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金币起,我国共设计铸造了重大历史事件、杰出人物、熊猫、生肖、体育等十大题材的金银纪念币(见图四、五、六)。图四图五图六 在分题材展出的金银纪念币后,展厅内陈列有用当代造币新技术和防伪工艺彩印、局部镀金、金属镶嵌、边部滚字、连续斜丝齿、激光雕刻、隐形雕刻、激光全息、异形币、多层次喷砂、古银色作旧等制作的纪念币、章。 1984年,新中国发行第一套普通纪念币“建国3周年”。在展示装帧纪念币的展柜中,有一份当时国务院、国家经委、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