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语文高考小说散文阅读知识最全梳理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4554953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语文高考小说散文阅读知识最全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湘语文高考小说散文阅读知识最全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湘语文高考小说散文阅读知识最全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湘语文高考小说散文阅读知识最全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湘语文高考小说散文阅读知识最全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语文高考小说散文阅读知识最全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语文高考小说散文阅读知识最全梳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小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所谓典型的艺术形象,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等等(详细鉴赏方法稍后)情节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也就是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内的行动过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有的作品兼有序幕和尾声。我们要透过情节来剖析人物的性格及小说的主题。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逆来顾受、委曲求全的性格和官逼民反、民

2、不得不反的主题就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展现出来的。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1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的描写,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往往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比如鲁迅故乡药开头的景物描写。温习:景物描写的一般的作用(见本资料最后的总结) 2 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如祝福中,鲁四老爷那阴冷的书房,对地狱的迷信、对寡妇的鄙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构成了祥林嫂生活和一步步走向生命尽头的社会环境。二、小说要素鉴赏 如何鉴赏

3、形象1.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例如,守财奴描写葛朗台想撬梳妆匣的金板与欧也妮展开争夺时手一摆一推的动作,读者会从这一连串的下意识行为中,感受到葛朗台占有金子的疯狂;祝福中,祥林嫂重复叙说“狼吃阿毛”的故事,读者会从中感受到祥林嫂失去爱子的悲痛;祥林嫂的眼神变化更让人感受到她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变化。2.从典型细节的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真实性、生动性。如荷花淀中水生嫂在听说水生要到大部队的消息后,手指的震动,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一下的细节,读者会感受到水生嫂内心震动与外表镇静的不同心理变化。3. 从矛盾冲突发展、情节走向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深刻意义。如阿Q正传中阿Q

4、在“革命”问题上由主动转为被动的矛盾发展,具体表现为宣布革命、幻想革命、革命和幻想破灭的情节走向,读者就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4.从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描写所制造的气氛中感受人物的情趣、心境;从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性格。如药的结尾描写坟场的自然环境,突出悲凉的气氛,烘托老妇人失去亲人的悲哀。5、鉴赏人物形象,还要注意直接(正面)描写和间接(侧面)描写的结合。直接描写,即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心理活动,能

5、够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我们要学会从典型细节的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生动性。间接描写,是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药中夏瑜这个典型性格,就是通过描写华老栓、茶客、夏四奶奶等等人物的相关行动、情态、语言,间接描写、塑造出来的。知识小结 如何鉴赏人物形象1.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 2.典型细节的描写 3.矛盾冲突的发展4.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自然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注意: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与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等)的结合三、小说要素

6、鉴赏 如何鉴赏情节情节结构安排的常见模式(大致分类)(1)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注意区别:情节上摇摆结构上延迟(牲畜林)“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与“三打白骨精” )(2)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欧亨利式情节结构的主要特征和构思要求。这种结构形式是将生活

7、的矛盾拧结成集中、尖锐、强烈的冲突,然后又笔力凝结在剧变的关键上,以合乎逻辑的陡变实现矛盾转化的戏剧性效果。(3)蒙太奇式。或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几个镜头的衔接,能造成一种意境,表达出作者的思想。(4)独白式。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5)倒叙式。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经过的一种结构方法。这种结构既有倒叙的往事的回叙,又有顺叙的线的延伸。鲁迅的祝福,写“我”回到故乡鲁镇,因经历祥林嫂的死引发对她生命片断的回忆,从而将小

8、说的主体事件一一展现出来。(6)留白式。留白式的结构,注重的是叙述的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7)抑扬式。“扬”是主体,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或者相反。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笑傲江湖岳不群和令狐冲)(8)双线结构。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 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 余华两个人的历史 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 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

9、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一、情节的曲折起伏:全文一波三折,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二、开头与结尾的关系:有首尾(前后)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三、开头: 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制造悬念,引人注意(吸引读者兴趣)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引起读者的思考(兴趣)引出下文的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揭示小说的主题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情感基调。四、结尾:1.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

10、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铺垫)或者标题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欧亨利式结尾: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更好地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震撼)。3.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小说更含蓄蕴藉,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令人回味,引人思考;此外,还要注意:1、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11、2、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再指出性格3、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四、知识小结 小说的表现手法语言、动作、肖像、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细节描写 以小见大 设置悬念 埋伏笔 渲染气氛 反讽(讽刺) 对比烘托 烘云托月 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欲抑先扬 顺叙倒叙插叙叙事线索(双线)欧亨利式结尾意识流内心独白蒙太奇(“剪接”的意思,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的效果,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荒诞手法(比虚构更为离奇)“欧亨利式结尾”设悬念 埋伏笔设悬念: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采取的一种写作

12、技巧。就如同我们常说的“卖关子”,更为“显性”,旨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天龙八部乔峰(萧峰)的身世之谜埋伏笔: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做好铺垫,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相对“隐性”,等读者读到下文内容与故事结果时,可以从前文找到相关交代,使结构严谨,而不至于有突兀之感。蒙太奇(montage) 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的效果,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欲扬先抑”手法用处:要褒扬、肯定某人(事),先贬低、否定,使情节波澜起伏,前后造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对该人(事)的赞扬,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激发阅读兴趣,留下

13、深刻的印象。分析写作技巧的技法(1)从语言运用角度: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线索,设置悬念,抑扬,铺垫,暗示,节奏,突转,巧合,串联,并联(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补充:文章开头一般性的作用总起全文引领全文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设置悬念(倒叙欲扬先抑)补充:文章结尾一般性的作用总括全文总

14、结全文深化(升华)主题凸显(揭示)主题卒章显志与前文形成前后照应与开头形成首尾呼应照应标题 归纳主题的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 理清情节发展 联系写作背景 把握写作意图主题主旨的表述模式:通过故事,描写(刻画)了景象(人物形象),反映(表现,表达,揭示,揭露,批判)现状、情感、思想补充:语言特色评价从表现力、感染力的角度 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 人物语言个性化,即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 语言风格:朴实简单、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使用方言、有生活气息等。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古诗词鉴赏)语言风格特色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句式选择(长句短句,整句散句,整散结合, 其他反问句、感叹句等句式)大量引用古诗词名句,典故(旁征博引, 典雅韵味)使用方言,口语化,通俗易懂(老舍,赵树理,贾平凹,何立伟白色鸟) 叠字叠词,押韵 音律和谐,朗朗上口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的运用,准确生动细节描写(动作、外貌、心理等),细腻传神贬词褒用,褒词贬用,反语,反讽语言风格 生动形象(运用各类修辞)、平实质朴(贾平凹)、通俗易懂(明白如话_古诗词)、有生活(乡土)气息(活泼生动 老舍,孙犁,贾平凹)、使用方言、口语化(老舍,贾平凹,赵树理)、清新自然(王维,沈从文)、幽默风趣(钱钟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