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题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4554730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群体心理:群体对成员行为的影响、领导人的地位与作用、领导方式、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心理与行为。应用社会心理学:环境、健康、法律、宣传、教育等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奥尔波特两兄弟)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F.H.Allport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G.W.Applort人格心理学: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

2、的、隐含的存在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独立标志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学科出版同名社会心理学的教科书,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中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条件:生活依附期、遗传素质根据社会化历程可将社会化划分为哪几种类型?(一)儿童期的社会化(感受外界影响;识别情感;自我概念的发展;人格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促进社会化的进程。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口头语;与家庭成员及小朋友进行交往,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感情关系;掌握初步的道德观念:好与坏。

3、重要表现为依恋。)(二)青春期和青少年期的社会化(价值观形成;预社会化:为进入社会生活做准备;社会角色认同;自我意识的形成;初步的人格独立:能够评价事物和人,但未形成独立的评价系统;进一步掌握社会道德规范。)(三)成人期的社会化(成人社会化的重点在于习得与角色有关的各种行为,适应角色转换和与角色有关的事件的要求。)根据社会化内容可将社会化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政治社会化(个体逐步接受与程,即个体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的核心,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遵守法律、行驶正当权利、承担应尽义务、促进政治稳定的合格公民。)道德社会化(个体将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

4、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有关个体道德发展的力量主要有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社会角色社会化(社会角色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和与人的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角色社会化包括性别角色社会化、职业角色社会化、家庭角色社会化等。)影响社会化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家庭:家庭背景、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孩子地位;学校教育:学校、教师、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等;同伴群体;大众传媒什么是社会角色?社会角色:个体与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何为角色冲突?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有哪些?(一)角色冲突是

5、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导致角色扮演者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和不协调状态。角色冲突分为两种: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二)缓解角色冲突的方法:角色规范法、角色合并法、角色层次法 什么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人们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而表现出来的行为。什么是自我意识?1890年,W.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社会心理学上的自我意识通常指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社会心理学的不同理论对自我意识的内容是如何理解的?(自我意识的内容分

6、类)自我意识的内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一)詹姆斯(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二)罗杰斯(现实自我: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是现实的、真实存在的东西。理想自我:个体为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念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是观念的,并非实际存在的东西。(三)范因斯坦,(私我意识:对私我(某些自我的方面是为他人不可获得的隐秘)的意识。对群体中社会压力的敏感度低,比较注意信念、价值、情感等个人的内在方面。公我意识:对公我(某些自我的方面是公开的,社会的,是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的意识。对他人的意见敏感,避免不合群,会为所期待的社会交往

7、而调整自己的意见。)(四)马库斯(现在的自我、可能的自我:个体觉得自己某一方面有潜力的自我构想,是自我系统中有关未来取向的成分。)人类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物我知觉分化(物-我感觉分化、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的分化、自己和自己的动作的分化)人我知觉分化( 对人微笑、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试分析影响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一)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一是影响有关自我隶属于某一阶级、阶层的社会自我意识。二是影响个体心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如自我成就、自我实现欲求的高低等。(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图式不同。如东方文化造成依赖型自我,西方

8、文化造成独立型自我。(三)家庭:家庭是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场所。父母是“重要他人”,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奖惩来影响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四)角色扮演:个体角色扮演成功,易于形成自信、自尊的自我意识,使自己更能适应社会环境。相反,角色扮演失败,会经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角色意识冲突,体验到焦虑、紧张,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五)他人的评价:他人评价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自我意识随他人评价的改变而改变。(六)参照群体:指目标、规范、价值被个体作为行动指南,用以约束、调整自己行为的群体。参照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是个体自我观念的重要来源。参照群体的规范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基准线。什么是自我增强?个体自

9、我增强的方式有哪些?(一)自我增强: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使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或受到提升。(二)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所谓比下有余)选择性遗忘(当回忆的事件有损于个体的自尊时,对回忆事件选择性的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人们趋向于贬低消极的、否定的反馈评价的可靠性,而夸张积极的、肯定的反馈评价的可靠性。)缺陷补偿(将自己角色丛中的某个角色的重要性抬高,以补偿自己另一个角色的缺陷。缺陷补偿有助于个体度过困境,在困境中强调自己的“优势”有助于增强自信心)自我防御性归因(归因:指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自我归因常常是自我防御性的,它通过强调个体对积极的好结

10、果所起的作用,缩小对消极坏结果的责任来保护自尊。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因,成功归因于内因:反别人的成功归因于外因,失败归因因。)自我设障举例说明,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有哪些?由于社会认知对象的复杂性、认知者的主观性、认知加工能力的有限性以及认知方式的非逻辑性,人们在进行社会认知时,难免会发生偏差。刻板印象(类化原则): 根据一个人属于哪一类社会团体或阶层(性别、年龄、职业、名族、国籍、职业、所属的组织等),根据这一社会团体阶层的人的典型的行为方式来判断这个人的行为。(教授,文质彬彬、博学多才;会计精打细算、斤斤计较;商人唯利是图、油嘴滑舌;工人身强体壮、性情豪爽。老年人保守、唠叨;青年人嘴上无毛办

11、事不牢)首因效应是指最先的印象对人的知觉具有强烈的影响。又称第一印象效应。它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有比较强的固着作用,对以后交往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如某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这种印象就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特性的良好判断。晕轮效应对比效应:珠宝商最初向你介绍那些上万元的首饰,接下来才推荐比较便宜的首饰。这么一来,你本来觉得2000元的戒指很昂贵,可是比较下来,尽管认为它不便宜,可还是想买下来。隐含人格理论: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形成了一套理论,用以整合他人的人格特征,从而形成对个人的认知。如有些人倾向于认为聪明的人大方、雄心勃勃,不倾向于认为聪明的人自私。

12、相似假定作用:人际交往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相似。积极偏见,又称宽大效应,人们倾向于对他人作出积极肯定的评价,而不愿意作出消极否定的评价。 简述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仪表的认知。表情的认知: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眼神,言语表情。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举例说明,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有哪些?累加模式认为,知觉者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相加而得到的。我们以正分数代表让人喜欢的品质,以负分数代表令人厌恶的品质。以总分值的大小代表这些品质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平均模式:对各种品质进行平均,依照平均值来形成印象。心理学家安德森发现,有些人在

13、印象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依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印象。在前一个例子中,按照平均模式,甲的印象分值应为(+5)/4=+1.25,而乙的印象分值应为(+4)/2=+2,因而乙的印象要优于甲。加权平均法是指印象的形成一般根据平均法,但对于极好的或极差的特性应予以加权,即先对于极端特性确定权重系数,然后再按照平均法加工处理各种特性。平均加权模式是对平均模式的改进,即赋予了那些重要的评估要素更大的权重。简述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人对行为者的归因包括三种形式:(玛丽看到小丑A的表演后哈哈大笑)归因于行为者(玛丽爱笑)、归因于刺激物(小丑A

14、滑稽)、归因于环境(在表演现场发生了其他有趣的事)凯利认为归因时主要使用三种信息(三个标准)区别性信息:为者是否有区别地对待不同的对象。(特异性)一致性信息: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他人一致。(共同性)一贯性信息:指行为者的行为是否始终如一,一贯如此。(一致性)常见的归因偏差有哪几种?过高估计内在因素,低估情境因素(基本归因错误)-观察者角度;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分歧;忽视一致性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区别性三种信息中,人们往往忽视一致性信息。即只注意行为者的行为,却不关注行为者周边的人;自我防御性归因:指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什么是态度及其

15、态度的三个成分是什么?态度: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景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中蕴含这个个体的主观评价(赞成或否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倾向性。态度的成份: 认知成分: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 情感成分 行为倾向成分海德的平衡理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态度系统中存在情感因素或评价因素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转变态度时,费力最小原则,尽可能少的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P-O-X模型 P:person,个体 O:other,他人 X:人或物 肯定与否定两种形式简述改变态度的劝说宣传法都有哪些方面?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的模型(四个要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收者情境因素举例说明现实社会中的某一种偏见,分析其原因,并说明如何消除。(一)偏见产生的原因:社会群体间的厉害冲突,心理学家谢里夫的实验;社会化:直接学习:男孩子都不讲卫生;模仿学习:听到大人的议论“女孩子笨”;环境气氛的熏染:种族歧视,黑人白人区分明确;个体人格和心理因素,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容产生偏见。(二)偏见的消除:消除刻板印象;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制定有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人际关系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发展的四个阶段:(一)定向阶段: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六度间隔理论(小世界现象)如:选择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