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检验规范(救生设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4551632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船舶检验规范(救生设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船舶检验规范(救生设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船舶检验规范(救生设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船舶检验规范(救生设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船舶检验规范(救生设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船舶检验规范(救生设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船舶检验规范(救生设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船舶检验规范(救生设备)第三章救生设备1(2定义救助艇:系指为救助遇险人员及集结救生艇、筏而设计的艇。救生艇、筏:系指从弃船时能维持遇险人员生命的艇、筏。2(配备要求(1) 救生艇、筏与浮具的配备:远洋航区救生艇、筏200%(每舷配备一艘机动艇或救助艇)全船总量200%近海航区救生艇、200%(全船配备一艘机动艇或救助艇)全船总量为150%船长大于或等于60米(2) 个人救生圈的配备:船舶种类船长救生圈总数其中带自亮灯带救生圈索总数其中带烟雾信号除客船以外的150-75105每舷至每舷至少其他船舶少200-1501261 12(4其他救生设备的配备(1) 救生抛绳器:航行于远洋航区、近海航区和

2、沿海航区,且船长大于和等于40米的客船和船长大于60米的其他船舶,应配备手提式救生抛绳器4具或抛绳枪1(2)套(包括抛绳枪1支,抛绳、火箭体和击发器各4支)抛绳器应经认可。烟火信号:每艘500总吨以上的船舶应配备12牧认可的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3)紧急报警:系统:船长大于40米的货船均应配备1套通用应急报警系统,以供招集船员至集合地点和采取应变部署表所列行动之用。该系统尚应以公共广播作为补充。通用应急报警系统应能以传播号笛,并加以由船舶主电源及应急电源供电的电铃、电笛或其他有效报警系统,发出不少于7个短声、继以长声组成的通用应急报警信号。3(救生设备的存放、登乘、降落、回收与检修3(1救生设

3、备的存放1(救生艇与救生筏:(1) 救生艇、救生筏应存放在尽可能靠近起居和服务出所的地方。任一存放装置不得妨碍其他救生艇、筏或救助艇操作以及乘员的集合和登乘;(2) 每艘救生艇应附连于一套独立的降落装置上,该装置保持备用状态,并可在2名艇员操作下,在5分钟内完成瞪乘和降落的准备工作。(3) 顺船舷降落的救生艇应存放在船舶推进器之前足够远的地方。在船长80M到120M的货船上,应使救生艇的尾端在船舶推进器之前的距离至少为该艇的长度;在船长为120M及以上的货船上,应使救生艇的为尾端在船舶推进器之前的距离至少为该救生艇长度的1。5倍;所有船舶,应尽可能使救生艇从船舶平直部分降落下水;2(救生圈与救

4、生衣(1) 救生衣应存放在人员易到达的处所,值班人员使用的救生衣分别存放在驾驶台、电报室和机舱等处所,其存放位置应有明显标示。(2) 救生圈应分布在船舶两舷易于迅速取用之处,至少有一只放在船尾附近,不得永久性固定。每只救生圈应以汉字及汉字拼音字母表明其所属船舶和船籍港。配有自亮灯浮及自发烟雾信号救生圈,应存放在驾驶台两侧,并能随时迅速取用。(3) 带有救生索的救生圈不得同时带有自亮等浮或烟雾信号。3(救生抛绳器及烟火信号应存放在驾驶台室或其附近易于到达之处,并能随时迅速取用。4(救生通信设备应存放在海图室或适宜处所,以备紧急时立即搬入艇、筏。3(2艇、筏的登乘、降落、回收与检修(4) 集合和登

5、乘布置:(1) 通向登乘站的通道、梯道和出口应有足够宽度,并应有发光指示标志;(2) 在通往救生艇、筏存放的处所的所有通道、梯道口和出口,连同登乘站和艇、筏存放处所及降落到水面应提供应急照明;(3) 每一艇、筏降落站或每两个相邻降落站应设置认可的登乘梯1具,以供船上人员登入降落到水面上的救生艇、筏;(4) 对降落与回收装置的要求:(1) 船上配备的救生艇、筏,应能在船舶发出弃船信号后,于下述时间内在载足额定乘员和属具的情况下,全部安全降落至水面:对客船-30分钟;货船-10分钟;(2) 降落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设有手动制动及自动调速制动器,并保证安全降落速度为0.61.0m/s;B应配有效的

6、手动装置用以回收救生艇、筏及救助艇。在救生艇、筏或救助艇降落时,或使用动力装置吊起时,手动装置的手板或手轮不应旋转;C若臂架是由吊艇索的动力复原的,则应设有安全装置,使其在恢复原位时自动切断电源。(3) 检验合格的降落装置应其铭牌及规定位置上标明其安全工作负荷、型号、制造场名、制造编号、制造年月及检验单位的标志。(4) 救生设备的检修:每只气胀筏救生筏和静水压力释放器均应定期进行检修,间隔应不超过12个月;但外观无异常者,经同意可展期到17个月。4(1应变部署表4(2救生演习1(每间船员餐厅室及文娱室,或每间船员室应配有1份符合本条要求的训练手册;2(货船每月应集合船员作1次救生演习,但若在一

7、港调换船员达25%以上,则应于离港后24小时内作1次救生演习;3(举行救生演习的日期及操练的细节,应记入航海日志。对船舶未按规定举行救生演习者,应记述其原因,并定出步作救生演习的日期;4(演习时应检查救生艇、筏及其属具的完整性,并将检查结果及救生艇扬出与降落的时间记入航海日志。5(救生艇应在救生演习中依次轮流使用,每艘救生艇、筏及其降落装置均在每4个月内至少扬出1次并每年降落下水1次。5(1救生设备要求1(船舶救生设备应是在紧急时能立即可用。船舶在离港前及整个航行期间内,一切救生设备应保持随时可用状态。2(救生艇的乘员定额在60人以上者应为机动艇。救生艇的乘员定额应不超过150人;3(救生艇的

8、座板应尽可能置于艇内低处,并标出每一座位。横座板的宽度应不小于200mm4(救生艇应设1盏可控制的环照白光灯;应在晴朗的黑夜,距离2海里处可见。若用燃油灯,则应备防风火柴2盒。5(救生艇属具的配备序号属具名称单位配备数量基本要求划桨艇机动艇可浮于水,“一套”系指艇长在1划桨套(支)1(4)8米或8米一下为6支,8米以2桨架套(支)1+1/2(6)上者为8支3代舵桨支1-4备用桨支2探照灯:配80W丁泡,有效的5舵架绳套个1反射镜及电源。应能连续照明36带钩艇篙支12小时7水瓢只118 水桶只229 舵及舵柄套1110 太平斧把2211 海锚只1112把手索根1113艇首缆根2214口粮份/人1

9、/31/315淡水升/人2216饮水杯个1117水杓个1118红光降落伞牧4419 红光火焰信号牧6620 橙色烟雾信号牧2221 防水信号电筒只1122 救生浮环只2223 手摇泵台1124 哨笛111或等效的声具25防晕药片/人66每艇不超过200片26柜只1127 救生信号解说份11装在防水容器内图表28 折刀把1129 手提灭火器只130 工具箱只131 急救药箱只1132 探照灯具16。救生艇的标志(1) 救生艇的主要尺度和乘员定额,应写在艇首左右舷护舷材的附近,其字迹高度不小于3。8厘米。救生艇应在艇首左右舷用黑漆写明该艇的所属船名及编号,在艇尾左右舷应写明船籍港,字迹均应显明耐久

10、,其高度不得少于7。6厘米,并在船名、船籍港下加注汉语拼音;(2) 救生艇铭牌应装在艇首横板明显易见处,铭牌上应表明艇的主要尺度、乘员定额、艇的立方容积、总重量、浮体总容积、制造厂名、制造编号制造年月一及检验单位的标志。第四章无线电通信设备1(3术语及定义(1)数字选择性呼叫(DSC):系指使用数码使一无线电台与另一电台或一组电台建立联系和传递信息,并符合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有关建议的一种技术。(2)国际奈伏泰斯业务(国际NAVTEX)系指在518kHz频率上、使用窄带直接印字电报(NBDP方段用英语协调广播和自动接收海上安全信息。(3) 海上安全信息:系指航行和气象警告、气象预报

11、和其他对船舶广播涉及安全有关的紧急通信。(4) 无线电规则:系指在任何时候生效的最新国际电信公约附件的无线电规则。(5) A1海区:系指至少由一个具有连续DSC艮警能力白甚高频(VHF)岸台的无线电话所覆盖的区域。(6) A2海区:系指除A1海区以外,至少由一个具有连续DSC艮警能力的中高频(MF)海岸电台的无线电话所覆盖的区域。A3海区:系指A1和A2海区以外,由具有连续报警能力INMARSAT静止卫星所覆盖的区域。1(5值班(1)每艘船舶在海上时:安装有VHF无线电装置的船舶,如具有VHF-DSC功能,应VHF的DSC7Q道保持连续值班;安装有MF无线电装置的船舶,应在DSCM险和安全频率

12、2187.5kHz上保持连续值班;安装有MF/HF无线电装置的船舶,在DSCS险和安全频率2187.5kHz8414.5kHz频率上以及至少在DSC险和安全频率4207.5kHz6312kHz12577kHz和16804.5kHz中的一个频率上保持连续值班,视一天中的适当时间和船舶所在的地理位置而定。可用扫描接收机来保持值班。1(6无线电记录每艘船舶应配有无线电记录薄,记载有关海上人命安全具有重要性的涉及无线电业务的一切事件。记录应符合无线电规则的要求。1(7示位标测试、卫星应急无线电示位标应在不超过12个月的间隔期内对其操作有效性的各个方面进行测试,着重注意频率稳定性、信号强调和编码。如系合理和适宜,主管要关可将测试周期展期至17个月。这种测试可在船上或经认可的测试站或检修进行。1(8船位更新:如人工输入,应不超过4小时更新一次船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