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4538106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华章文化 word版习题 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一)古诗词鉴赏近几年,中考试题加大了对古诗词阅读和鉴赏的考查力度,突出了语文的文学鉴赏色彩。20142015年中考所选用的古诗词大多取自课外,课内的比例在逐年减小,主要侧重于送别、咏物、咏史诗等,考查的重点是内容和语言和思想感情,题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以主观题居多。1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1)概括古诗词的大意,能描绘出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2)能联系与古诗词有关的背景资料对古诗词做出自己的评价。(3)注意诗体与风格,品味古诗词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所蕴含的深刻道理。(4)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能说出自己对古诗词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会。2会品

2、析古诗词的语言、写作技法。(1)从遣词用语、修辞方面揣摩、推敲、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语、诗句的含义。(2)从作者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古诗词在语言中所寄寓的深意。(3)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古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已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而且在近几年中考中的考查力度逐渐加大,应引起我们的持续关注。第13讲把握内容,体会情感1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如:田园诗多写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或向往;写景诗多写诗人对自然的陶

3、醉、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送别诗多写与友人的惜别、对亲人的思念、对友人或亲人的安慰劝勉;边塞诗多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思乡念亲的孤独;咏物诗多写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蕴含对人生道理的理解;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民众的同情等。(2)抓题目。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如朱熹的观书有感,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是写诗人读书的感受。因此,从题目入手,应该成为感知诗词内容的重要环节。(3)析词义。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

4、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4)联背景。有些诗词,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如:读石壕吏就要联系到当时的“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理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可以联系诗人刘禹锡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遭遇。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如李白的行路难,就写于他试图施展自己经国济世的宏愿,但又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

5、路之时,表现了内心的愁苦。(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一词,就能体会到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通过对莺燕活动的描写,表达了对早春到来的喜悦之情。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月:怀人、思乡。菊:隐逸、清高。梅:高洁、坚贞。莲:洁身自好、超凡脱俗。兰:高洁、隐士。松:坚贞不屈。竹:正直、虚心。梧桐:凄凉悲伤。杜鹃:凄凉哀伤、乡思。鹧鸪:离愁别

6、绪。寒蝉:思乡、离愁别绪。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柳:送别、思念。雁:思乡。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阑(栏)干:思念、寂寞、离愁。武器:战争。(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就以魏尚自喻,表达渴望受重用之情。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

7、慨等。(2015成都)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锦江思李新独咏沧浪古岸边,牵风柳带绿凝烟。得鱼且斫金丝鲙,醉折桃花倚钓船。从全诗来看,诗人“思”到了哪些内容?请概括作答。【思路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时,需结合诗歌的标题和诗句内容去进行全面理解。此诗标题“思”即“想”,“锦江思”即作者站在锦江边上想到的,而题目要求中诗人“思”到的内容即这首绝句的内容。前两句诗写道“独自一个人在锦江古岸边歌咏着沧浪歌,想着如果到了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上就会腾起绿色的烟雾”,后两句写道“那时候如果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

8、。【参考答案】“思”到了在春风吹绿柳枝的时节,水面腾起淡绿色的烟雾,如能得到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定会斫成生鱼片,悠闲地倚靠在渔船之上,伴着醉人的桃花香等再上钩的鱼儿。(2015南充)阅读古诗竹里馆,完成下面题目。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思路点拨】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解答此类题时,需要结合诗歌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本诗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

9、泊和愉悦的心境。【参考答案】全诗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和怡然自得的心境。1本诗末句中的“醉”和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含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赏析。 2本诗中“长啸”指的是_,“幽篁”指的是_。3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通顺写出大意即可) 4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B“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C以自然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融情景为一体。D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竹林的昏暗。第14讲品味语言,赏析技法

10、1语言赏析(1)抓关键词。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入手,品味赏析。(2)描述画面。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3)体会意境。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4)把握情感。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观点或表明的志向等。(5)领悟哲理。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6)把握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晓畅易懂。代表人物:山水田园诗人。平实质朴:选用确切

11、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代表人物:陶渊明。绚丽飘逸: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想象。代表人物:李白、李贺。形象生动:既是诗又是画,有声有色。代表人物:王维。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曲折倾诉。代表人物:李商隐、晏殊。粗犷豪迈:意境恢宏阔远,积极向上。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慷慨悲壮:多指边塞诗。代表人物:高适、岑参。沉郁顿挫:内容博大精深,题材严肃,感情深沉。代表人物:杜甫。2技法赏析(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常用修辞手法例释名称定义作用例句及出处比喻古汉语中常称之为“比”。“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起兴先说其他事物,再

12、说要说的事物。托物起兴,引起下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借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说的事物。可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体。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叫拟物。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更形象生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排比把内容紧密相连、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用多个意象组合来渲染某种氛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百川东到海,何时复

13、西归?(长歌行)设问先提出问题,再回答问题。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突出、鲜明地表现事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多次出现。一咏三叹,增强节奏感和音韵美;前后呼应,加深主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14、,在水之涘。(诗经秦风蒹葭)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或互为补充的同一件事。避免词语单调重复;用语简洁、含蓄而凝练,言简意丰。同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邻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用典运用前人典故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含蓄,意味丰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顶真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文气贯通,表达感情严谨周密,富有音乐美。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古诗词中常见的对比方式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对比、哀乐对比等。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鹧鸪天代人赋)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表达方式有叙述、说明、议论、抒情和描写五种。古诗词常用到的是抒情和描写两种。其中抒情又分直接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