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资料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4529131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刺法灸法学,是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操作技术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2、砭石是最早的针3、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曹氏灸方4、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了化脓灸法5、葛洪最早使用隔物灸6、刺法在金元明时期鼎盛,灸法在明清鼎盛7、临近动脉的委中、箕门、气冲、曲泽、经渠、冲阳,以及乳中、脐中、小儿囟门不宜针刺8、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者应急出针里证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虚寒者少针,虚热者多针9、毫针的构成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10、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针身的直径和长度(长短和粗细)来确定的。号大针细,临床常用2632号(0.450.32mm 13寸(2575mm)11、选择体位以

2、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留针不疲劳为原则。主要是卧位和仰靠坐位。仰卧体位:前身部腧穴俯卧体位:后身部腧穴侧卧体位:侧身部腧穴仰靠坐位:头面、前颈、上胸和肩背、腿膝、足踝部腧穴俯伏坐位:顶枕、后项、肩背部腧穴侧伏坐位:顶颞、耳颊部腧穴12、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a高压蒸汽灭菌法(最佳)b药物浸泡消毒法c煮沸消毒法13、持针施行手法操作的手称为刺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14、持针姿势a、浅层腧穴短毫针操作二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二指指腹夹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度角b、深层组织毫针操作多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中、环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15、进

3、针法 (给穴位,会选择进针的方法)A单手进针法(用于较短的毫针)a插入法 b捻入法B双手进针法a指切进针法(运用短针及要避开血管的腧穴,如曲池、尺泽)b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的穴,如天枢)c提捏进针法(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d针管进针法(进针不同,适用于儿童及惧针者)16、针刺的角度(概念)a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腹部、腰背部、四支部)b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颈项、咽喉、侧胸部、腰背部)c平刺:即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头面部、胸部正中线、腕踝针)17、针刺的方向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病痛部位18、

4、针刺的深度,要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部位。19、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A、基本手法:(掌握基本要求)a提插法(利用腕力,指力、幅度均匀,针身垂直,35分钟,每分钟60次为宜)b捻转法(指力均匀、角度适当、针身不弯、深度不变、无单项捻转)辅助手法a循法 b、弹法c、刮法 d、摇法 e、飞法 f、震颤法 20、得气概念: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意义:有效性(针刺治疗疾病的疗效),基础性(施行补泻手法的基础),判断性(辨别机体的气血、阴阳、正邪等盛衰)得气的临床表现:主观感觉:a、患者:针刺部位有酸胀

5、、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会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的现象;b、 医生: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c、客观表象:针刺局部红晕,肌肉突起、跳动,循经皮疹等影响得气的因素:患者:敏感强壮者反应强,迟钝虚弱者反应弱医者:取穴的准确度、操作的技能和熟练度环境因素:天气、温度等促使得气的方法:a、留针侯气 b、间歇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手法 c、施以刮针柄、沿经循摄等辅助手法21、针刺补泻:基本补泻(捻转补泻、提插补泻)其它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泄)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左

6、向前,食指向右向后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反之为泄。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为补; 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为泄迎随补泻:针尖随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反之为泄呼吸补泻: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反之为泄。乱气虚实不明显而表现为机能紊乱的病症,用平补平泄法。影响补泻效果的因素:1、 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针刺产生不同的调整作用(主要因素)2、 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3、 针具及手法等因素针刺手法的量学要素:刺激强度、刺激时间滞针的临床表现:针下涩紧,针体活动困难,伴疼痛

7、22、针刺异常现象及处理晕针的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呕,多汗、心慌、四肢发冷或神志不清,扑倒在地晕针的处理:A 停止进针,迅速出针B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C轻者静卧片刻,给予热茶、糖水饮D 重者在上述处理后,扎水沟、足三里等穴,灸百会、关元,或采取急救。滞针的处理:若因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从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因行针不当,单向捻转而至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气胸的临床表现:症状轻者突感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重者呼吸困难、发绀、冷汗,血压下降、休克

8、等体征肺部听诊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x线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纵膈向健侧移位气胸的处理:1、 立即出针,半卧位安静卧床休息,减少呼吸的幅度2、 给予镇咳、消炎药物,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加重漏气和感染。3、 对严重病例,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抗休克等23、以下刺法,描述其概念时能选出对应的刺法。络刺浅刺体表淤血的细小络脉使其出血的一种方法。赞刺针法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是连续分散浅刺出血的刺法,用治痈肿、丹毒等症。豹文刺以穴位为中心,进行散刺出血的刺法。齐刺正中先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扬刺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傍针刺先直刺一针,再

9、在近旁斜向加刺一针,正傍配合而刺毛刺浅刺在皮毛半刺浅刺于皮肤,刺得浅,出针快焠 针将针烧红后刺入体表24、烧山火包括哪些操作手法?呼吸、徐疾、提插或捻转、开阖等单式补法,还包括九数补法、紧按慢提、针下求热25、透天凉包括哪些操作手法?呼吸、徐疾、提插或捻转、开阖等单式泻法,还包括六数泻法,紧提慢按,针下取寒直接灸化脓灸(瘢痕灸)非化脓灸(无瘢痕灸)1艾柱灸 隔姜灸隔蒜灸间接灸 隔盐灸附子灸隔药饼灸 豆豉灸艾灸 胡椒灸温和灸悬起灸回旋灸2艾条灸 雀啄灸 实按灸 太乙针 雷火针灸法 百发神针 3温针灸 4温灸器灸各种温灸器非艾灸:灯火灸、黄蜡灸、药锭灸、药捻灸、药线灸 、26、概念:直接灸:是将艾

10、柱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施灸的方法。化脓灸:在穴位皮肤上涂上少许大蒜汁,立即将中或大艾柱粘附在穴位上点燃,此法灼伤较重,可使局部皮肤溃破、化脓,并留永久瘢痕。非化脓灸:施灸部位涂上少许凡士林,然后将小艾柱放在穴位上点燃,以达到温烫作用为主,使穴位局部皮肤发生红晕或轻微烫伤,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间接灸:是将艾柱与皮肤之间衬隔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想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移动。

11、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保持在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 27、灸量要按年龄大小、病情轻重、体质、施灸部位等综合因素来确定。灸量大的有:中老年、体实者、腰腹以下的皮肉深厚处,元气欲脱、沉寒痼冷者;灸量宜小的有:小儿、青少年,体弱者、头胸四肢的皮肉浅薄处,邪气轻浅、上实下虚者。 注意:患者体质强壮者,每次灸量可大,但累计酒量宜小;患者身体虚弱甚者,每次灸量宜小,但累计灸量宜大。28、施灸的注意事项:A、空腹、过饱、极度疲劳时不宜施灸,直接灸采取卧位B、先灸上部、背腰部、头部,后灸下部、腹部、四肢部。C、不可用瘢痕灸颜面部、心区、体表大

12、血管、关节肌腱部、妇女妊娠期的腰骶部和小腹部 不宜灸过量妇女妊娠期,昏迷、肢体麻木不仁和感觉迟钝的患者。D灸创的处理:灸后立即贴敷玉红膏或创可贴,勤换膏药,40天左右灸创不愈合者,采用外科予以处理。29、三棱针(是由古代九针中的针锋发展而来的,古代有络刺、赞刺、豹纹刺等刺络法。)概念:三棱针法是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操作方法及部位:点刺法:指趾末端、面部和耳部(如少商、印堂、耳尖)刺络法:肘窝、腘窝部的静脉(如委中)散刺法:局部淤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挑刺法:阳性反应点或阿是穴30、皮肤针(古代毛刺、扬刺、半刺等刺法的发展)

13、概念:是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叩刺的方法: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刺激强度:弱刺激皮肤潮红充血,无疼痛(头面部、年老体弱、小儿、虚证、久病者)中刺激皮肤明显潮红,稍觉疼痛(除头面五官肌肉浅薄处)强刺激皮肤明显潮红、微出血,明显疼痛(压痛点、背部、臀部、年轻体壮患者,实证、新病者)31、火针古代称燔针,火针刺法称为焠刺。32、电针不同波形的主要作用和治疗范围密波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疏波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张力,用于痿症、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疏密波能促进代谢、消除炎症,用于外伤、关节炎,痛证,肌无力断续波对横纹肌有良好的刺激收缩作用,用于痿症、瘫痪锯齿波用于刺激膈神经,配合抢救呼吸衰竭。33、耳针耳穴分布规律头面-耳垂 头、脑-对耳屏 脑干-轮屏切迹 上肢-耳舟 躯体下肢-对耳轮 盆腔、内生殖器-三角窝腹腔-耳甲艇 胸腔-耳甲腔 消化道-耳轮脚 五官-耳屏 内分泌-屏间切迹耳穴的定位耳轮耳中:耳轮脚-耳轮1区耳舟风溪:耳舟内-1、2区之间对耳轮坐骨神经:在对耳轮下角的前2/3处,即对耳轮6区交感:耳轮内缘与对耳轮下脚交界处-对耳轮6区前端三角窝神门:三角窝后1/3上部-三角窝4区耳屏肾上腺:(下屏尖)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2区后缘对耳屏皮质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