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7城市与城市化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4515765 上传时间:2024-01-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7城市与城市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点7城市与城市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点7城市与城市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点7城市与城市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点7城市与城市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7城市与城市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7城市与城市化(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考点7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检索号19(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2题。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A.文化底蕴深厚B.商业繁荣发达C.人口高度集聚D.水陆交通便利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A.行政功能为主B.军事功能为主C.文化功能为主D.经济功能为主【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组关键抓住材料和图中的重要信息:图中河流、桥梁、道路和材料中都城等地理信息。【解析】1选D,2选A。

2、第1题,从图中城市风貌可以看出,东京城靠近河流,有桥梁连接两岸,水陆交通便利,利于城市形成。第2题,东京城是北宋的都城,故以行政功能为主。知识点检索号19(2015海南地理)埃及沙漠广布,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1 800万,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5年3月,埃及宣布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兴建新首都。新首都作为政治中心,规划容纳500万居民,提供175万个长期工作职位。下图为埃及略图。据此完成35题。3.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A.平衡地区发展B.提升国家形象C.分散开罗人口D.吸引国际投资4.与开罗以北地区相比,在开罗以东地区建设新首都的优势条

3、件是()A.农业发达B.用地充足C.基础设施完善D.交通便利5.埃及新首都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所属的主要部门为()A.农业B.制造业C.建筑业D.服务业【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组关键抓住以下几点:(1)分析材料得出埃及人口过度集中的特征和新首都可以容纳500万居民,可以起到分散开罗人口的作用。(2)掌握沙漠地区土地利用特点。(3)掌握埃及新首都的职能以及相关的产业。【解析】3选C,4选B,5选D。第3题,埃及新首都可以容纳500万居民,因此其缓解了埃及人口过多、过度集中在开罗的现状。第4题,新首都是建设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因原有土地为沙漠,土地很少利用,为埃及新首都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第

4、5题,埃及新首都的职能主要是政治、文化职能,因此与此相关的产业部门主要是第三产业。知识点检索号18(2015四川文综)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6、7题。6.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A.行政区B.商务区C.住宅区D.工业区7.根据城市地域结构特点推断,该城市位于()A.丘陵地区B.平原地区C.山地地区D.沟谷地区【解析】6选C,7选B。第6题,从图中甲处0:00时和10:00时人口的集聚状况可知甲地带晚间人口密集,白天人口稀疏,符合这种特征的城市功能区为住宅区,即夜晚回家居住,白天上班工作或其他

5、户外活动。第7题,从图中城市的道路网可知其为环形放射式,这种城市道路网在丘陵、山地、沟谷中无法形成,多形成于平原地区。知识点检索号19(2015山东文综)近年来,北京市出现了一些大型城郊居住区,而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钟摆”交通现象。完成8、9题。8.图示为某工作日北京市部分路段路面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图示时刻最有可能是()A.8:00B.12:00C.14:00D.18:009.为缓解北京市的“钟摆”交通现象,可以()A.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人口B.发展城市中心地区的第三产业C.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企业投资环境D.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关键抓

6、住以下几点:(1)城市化概念、特点及发展趋势;(2)城市化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3)城市空间结构所带来的“钟摆”交通问题。【解析】8选A,9选D。第8题,由图中双向拥挤路段、单向拥挤路段可知,北京市由郊区到市中心单向拥挤路段越来越多,故人口由郊区向市中心移动,是上班时间,选A。第9题,由题中材料“大量就业岗位仍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区”可知,“钟摆”交通拥堵是由上班族造成的,故解决的主要措施是迁出城市中心地区的部分企事业单位。【误区警示】解答此题,易出现的失误是:(1)读不懂图中的信息,特别是进城和出城的道路流量特征;(2)忽视了北京市城市拥堵是由上班族在工作区与居住区的移动造成的;(3)忽视了北

7、京市“钟摆”交通现象是由大量就业人口在城市中心造成的。知识点检索号19(2015安徽文综)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0、11题。10.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1.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1)弄清图中不同时间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2)理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解析】10选D,11选C。

8、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面积是先增后减,不是持续增加;水域面积有增有减,但变化不大;未利用地面积也是先增后减,不是持续增加;图中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11题,建设用地增加,使地表硬化,下渗量减少;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扩大,居民平均通勤距离变长;建设用地增加,硬化地表,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建设用地增加,影响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受损。知识点检索号1812.(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A.B.C.D.【解析】选B。本题考查城市

9、等级服务范围的知识。图中博物馆的服务范围是最大的,它的服务范围可以跨越行政界线,所以最有可能;乡(镇)行政机构服务范围要小一些,且有严格的行政区划,不能跨越行政界线,最有可能为;集贸市场的等级更小,为居住在附近的当地人群服务,没有行政区划和界线的限制,最有可能。故选B。知识点检索号1913.(2015广东文综)下表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由此可判断该年()国家中国印度德国美国人口数(百万人)1 3381 15582307比重(%)1713845*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C.中

10、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解析】选D。表中数据不能判断城市化水平;也不能判断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多少;但由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总人口比重,以及各国的人口总数,可以推断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的数量,所以经计算,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和印度多。知识点检索号1914.(2015广东文综)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选D。将四幅图叠置可知丁地区距断裂带较远,地震破坏程度较弱,次生灾害发生频率较低,最适宜城市重建,故选

11、D。知识点检索号18(2015天津文综)图1、图2分别表示H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回答15、16题。15.结合图1中信息推断,该市人口状况发生的变化是()A.西北部人口增加的数量最多B.全市人口密度增加C.市中心的人口密度有所降低D.东部人口增长较慢16.结合图2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解析】15选B,16选D。第15题,从图示中人口密度的图例分析,该市东部人口密度增加较大,人口增加较快;增加数量的多少还取决于面积的大小,所以不能判断各方向人口增加数量的多少;

12、而全市的人口密度增加。第16题,城区面积扩大,使商业区分布更加分散;新工业区分布分散,没有向老工业区集聚;城区没有扩展到滨湖地区周围;而中部、南部道路增多,路网密度增大。知识点检索号19(2015重庆文综)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17题。17.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A.20%30%B.30%40%C.40%50%D.60%70%【解析】选B。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段为19601965年,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为65%左右,则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约为35%。知识点检

13、索号1818.(2015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下表)。表等级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万人)202050501001003003005005001 0001 000材料二下图为某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及省辖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示意图。(1)按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江苏省13个省辖市可分为类档,其中特大城市有个。(3分)(2)苏州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主要由于、。(2分)(3)江苏省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大致趋势是,高地价带的

14、城市主要沿、分布。对苏州和南通地价影响最大的城市是。(4分)(4)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地价差异对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对高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4分)【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江苏省城市常住人口,对比城市划分的表格,可以判断主要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两类,大城市又分、两档,故为两类三档;从图中可以看出特大城市是苏州和南京。第(2)题,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说明外来人口较多,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从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分析吸引外来人口迁入的原因。第(3)题,从图中可以直接判断地价的高低分布,高地价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故可判断主要沿京沪铁路和长江分布;苏州和南通靠近上海,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地价较高。第(4)题,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对住宅的需求等都是影响城市地价的主要因素,地价的差异会引起产业的转移,一些工业从南部高地价区转移到北部的低地价区,有利于高地价区的产业结构优化。答案:(1)232(2)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外来务工人员多(任答2点)(3)从南向北逐渐降低京沪线沪宁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