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沙门氏杆菌病修改后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450898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 沙门氏杆菌病修改后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三节 沙门氏杆菌病修改后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三节 沙门氏杆菌病修改后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三节 沙门氏杆菌病修改后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三节 沙门氏杆菌病修改后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 沙门氏杆菌病修改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 沙门氏杆菌病修改后(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沙门氏杆菌病(salmonellosis)【病原及流行病学】病原学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1884年Salmo n首先从一次流行中分离到猪 霍乱菌,故以后凡是属于该菌属的细菌均以其命名,称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沙门氏菌属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太小0.71.55mX2.0 5.0m,无荚膜,有动力,属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即能生长,最 适温度为37C, pH为6.87.8,菌落直径24mm,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利 用葡萄糖产气,能利用柠檬酸盐为惟一碳源,不发酵蔗糖,水杨苷、肌醇、苦杏 仁甘;精氨酸、赖氨酸脱羧酶阳性;苯丙氨酸,色氨酸脱氨酶阴性;不产生尿毒

2、 酶、脂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该属细菌抗原结构相当复杂,抗原结构按菌体“O” 抗原成分,可分为A、B、C、D等50个群;按鞭毛“H”抗原分型,目前共发现 2463个血清型,其中与人关系密切者约50个菌型。在我国至少已检出255个菌型, 分属于35个群或亚群。沙门氏菌属也是嗜温性细菌,在中等温度、中性pH、低 盐和高水活度条件下生长最佳。生长最低水活度为0.94,对中等加热敏感。同样, 该菌属能适应酸性环境。通过蒸煮、巴氏消毒、个人卫生可以防止煮熟食品的二 次污染,控制蒸煮时问和温度一般都能充分防止沙门氏菌病的发生。许多血清型沙门氏菌具有产生毒素的能力。毒素具有耐热性,75C经60min 仍有毒力

3、。沙门氏菌属的细菌依据其对宿主的感染范围,可分为宿主适应血清型 和非宿主适应血清型两大类。犬、猫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犬、 猫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以使怀孕母犬、猫流产。本 属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可以生存数周 或数月。对于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 毒目的。沙门氏菌喜湿耐寒不耐热,在水中可存活数月,加热60% 30min灭活并对含 0.2%0.4%饮水消毒余氯及酚、阳光等敏感。流行病学沙门氏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其广泛,猫、狗、啮齿动物、鸟类、家 畜和人的周围环境里可见到。据调查:国内屠宰畜禽中几乎

4、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沙 门氏菌带染现象,其中猪的阳性检出率达10.7%34.8%,鸡的阳性检出率可达 30%50%,鸭的检出率更高。现已查明:从出生不久的猪就可找到沙门氏菌, 并且在整个生长期、运输阶段、候宰圈、屠宰场以及肉品在加工贮藏和销售过程 中,都可传播细菌和进一步遭到污染。沙门氏菌能在池塘和溪流中繁殖,健康畜 禽的皮肤和消化道,生前都会带染沙门氏菌,是人兽共患病的潜在病原,也是细 菌性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病菌之一。沙门氏菌属中的许多血清型细菌对犬、猫均有致病性。犬沙门氏菌病的病程 约35周,部分幼犬和老龄体弱病犬可死于急性发作期,但通常死亡率不超过 10%,大部分病犬自行康复,但少数病犬可转

5、为慢性或间歇性腹泻。治愈或耐过 本病的犬,往往呈现带菌状态,并持续6周以上,成为本病重要的传染源。另外, 健康动物带菌现象相当普遍,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经常潜藏于消化道、淋巴 组织和胆囊内,当某种诱因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菌体即可增殖而发生内源性感 染。连续通过易感动物后,细菌毒力增强,可引起该病的扩大传播。在此种情况 下消化道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犬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引起发 病。此外,犬饲养密度大、犬的体质差及较长时间口服抗生素类药物扰乱肠道的 正常菌群、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运输或手术等应激刺激,也可引起发病。当健康猫与被污染的食物、水等头抱类接触,或用未经煮沸的这些食物喂猫 时

6、,就可经消化道感染发病。另外,被病菌污染的笼具、器皿等在本病的传播上 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鼠伤寒寒沙门氏菌是造成人类食物中毒的常见原因。这种病菌常可在猪身上 检出,任何日龄猪只均可感染沙门氏菌病,8周龄以上生长猪更常见。典型的、 严重的沙门氏菌病通常发生1214周龄阶段,隐性带菌者在流行病学上有高度的 重要性。1传染源 保存宿主、患病动物、带菌动物与患者均是传染源,主要是人 和家畜的粪便,但人几乎没有长期健康带菌者,只是感染后排菌时间长短不一。 多数来自病兽如猪、牛、羊及家禽如鸡、鸭等。野生动物如啮齿类、狼及鸟类均 可是保存宿主。在许多环境中也有存在。从水,土壤,昆虫中,从工厂和厨房设 施的表面

7、和动物粪便中已发现该类细菌。患者自潜伏期即可排菌,但更为重要时 期为病人恢复期排菌。据国外2000多例统计,有症状者排菌时间长,但时问长短 取决于年龄及患者的免疫功能。2传播途径 食用染菌而未经彻底消毒的饮食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各种食品 如肉类、内脏、蛋类、乳类、酵母、椰子、酱油和沙拉调料、蛋糕粉、奶油夹心 甜点、顶端配料、干明胶、花生露、橙汁、可可和巧克力及动物饲料均可传播此 病。生熟食品未严格分开是引起本病流行最常见的原因水源污染或集体灶食物污 染则可致暴发流行。亦可通过带菌的蟑螂、鼠或苍蝇污染用具或食物而传播。以 生物学分型方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儿医院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是由于房 房环

8、境污染,医务人员带菌引起。截瘫患者泌尿系统感染鼠伤寒沙门氏菌与家庭 环境污染及护理者带菌有关。3易感人群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发病与下列因素相关:(1) 病人免疫力免疫缺陷者不但易感染,而且易致败血症。如AIDS患者感染 机会多,且易致道外感染。(2) 患者年龄 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lgA)在抵御沙门氏菌侵入中起重要 作用,婴幼时期sk缺乏,故最易感群体是年幼儿童,其次是虚弱者、年长老人等。4.流行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在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发病 后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1) 发病率对沙门氏菌肠炎发病率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卫生防疫体系实验室检出的阳性菌株数,或者来自医院的就诊人

9、数,故整个社会的实际发病率远比 这些数字要高得多。沙门氏菌感染近年来在有的地区似有所增加,其原因可能为: 对本病的认识和细菌培养技术的提高;食品大规模生产及广泛发售,但有的 卫生管理不严;集体就餐的机会增加;大规模的畜群饲养,人们对动物源性 食品如肉、蛋及奶等需求增多;国内及国际问动物交往增加。这些因素可引人 新的血清型及引起本病的传染播散。各型沙门氏菌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鼠伤寒沙 门氏菌,世界各国报道鼠伤寒占沙门氏菌感染总数的27.7%80%。近几年非伤 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患者有下降趋势,这可能与收治对象卫生习惯的改善和卫 生防疫部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有关。(2) 地区分布本病主要为世界性散发

10、流行,偶有通过污染某类商品如香烟、 胭脂引起国际流行。在工业发达国家,伤寒多经旅游者输入,但非伤寒沙门氏菌 感染发病率普遍较高。在沙门氏菌中,除鼠伤寒在世界各国普遍流行外,其他多 因地区而异。(3) 耐药性沙门氏菌特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常带有质粒介导的多重耐药因 子,实验证明可经大肠杆菌传递耐药性。我国多数实验报道对氯霉素、氨苄西林 及复方磺胺甲嗯唑耐药率为24%51%。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耐药为一难题,国内 外有很多报告。近年来加拿大、英国、美国、捷克等国出现多重耐药鼠伤寒沙门 氏菌DT104血清型。沙门氏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病例近几年也屡见报道,这是 流行病学中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症状】:

11、沙门氏菌细胞壁里的脂多糖,由一种低聚糖苷和一种脂质A成分所 组成。脂质A成分具有内毒素活性,可使动物发热,黏膜出血,白细胞减少,继 而增多,血小板减少,肝糖消耗增高,低血糖症,最后可导致休克而死亡。临床症状 在临床上可见到患病犬、猫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 不食。呼吸浅表,呕吐和腹泻,粪便呈水样或黏液样,重症病例稀便中带有血液。 患病犬猫全身衰弱,常躺卧不起,体重迅速减轻,腹泻重者,黏膜苍白,虚弱, 脱水,濒死期出现黄疸。幼龄动物感染后,体温降低,身体明显虚弱。其中,猫 的沙门氏菌病死亡率10%左右,并可明显影响猫的生长发育。根据症状的不同常 将本病分为两种类型:胃肠炎型是多见的病型,尤

12、其发生在幼龄和老龄犬、猫时,症状更为明显。 动物表现委靡、厌食、呕吐和腹泻等症状,体温高达4041C。腹泻初期粪便稀 薄如水,随后转为稍黏稠;严重病例出现由胃肠道出血引起的血便。患病犬、猫 体重下降,黏膜苍白,严重虚弱,如果出现黄疸、休克等严重症状后,常发生死 亡,多见于幼龄和老龄动物。个别动物还可由于细菌毒素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等 原因出现后肢瘫痪、抽搐等神经症状,这类患病动物大多数发生死亡。体格健壮 的成年动物发生沙门氏菌感染时,常只表现为短时间(12d)的剧烈腹泻,随即 好转。体质虚弱、与其他疾病协同、受到应激刺激等因素,与本病症状表现密切 相关。妊娠动物感染沙门氏菌后,可导致流产和死胎,

13、产下的新生仔常体质瘦弱。茵血症和内毒素血症型 这种病型主见于幼龄动物和免疫力降低的成年动 物。从病程看,这种病型多见于本病的前期。患病动物表现极度沉郁、虚弱、体 温下降和毛细管充盈不良等症状,多数可表现胃肠炎症状,但也有少数病例不呈 现胃肠炎症状。病变 剖检可见尸体消瘦,尸僵不全,可视黏膜苍白或呈蓝紫色。胃肠黏 膜水肿,淤血或出血,在十二指肠上段可见溃疡甚至肠穿孔。在急性病例中,肝 脏肿大可达23倍,呈暗红色或带灰黄色。亚急性和慢性型,肝脏呈不均匀的土 黄色,胆囊肿大。脾脏肿大数倍,被膜紧张,呈暗红色或暗褐色,被膜下出血, 切面多汁。肾脏稍肿大,被膜下常见点状出血。皮质与髓质交界不清。膀胱黏膜

14、 可见少量点状出血。脑脊液增多,脑实质水肿。【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只能对沙门氏菌病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采 集发病动物的血液、内脏器官、粪便或采取流产胎儿胃内容物、肝、脾组织进行 细菌学检查或某些血清学诊断技术如凝集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用于沙门氏菌 的分离、鉴定和诊断。实践中常用血清学方法对鸡白痢、马副伤寒进行血清学诊 断:对马副伤寒可采用马血清做试管凝集试验:对鸡白痢可采取鸡的血液或血清 做平板凝集试验。1. 流行病史有进食可能污染的食物史,同食者短期内集体发病,或有家 庭、病房等传染病源接触史,或接触病禽、病兽等。2临床表现 进食可疑食物后12d内,突然发生急性胃肠炎症状。此外,

15、 沙门氏菌感染亦可表现似伤寒、败血症,或呈局部化脓感染。3.细菌培养 及时取呕吐物、血、骨髓、尿、粪或脓液做细菌培养,阳性便 可确诊。因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细菌病原体,从食品中分离和鉴定沙门氏 菌,当前通用的方法学分5个步骤:(1) 前增菌第一步使食物样品在含有营养的非选择性培养基中增菌,使受 损伤的沙门氏菌细胞恢复到稳定的生理状态。(2) 选择性增菌 在含选择性抑制剂的促生长培养基中间,样品进一步增菌 的一个步骤。此培养基允许沙门氏菌持续增殖,同时阻止大多数其他细菌的增殖。(3) 选择性平板分离 这一步采用固体选择性培养基,抑制非沙门氏菌的生 长,提供肉眼可见的疑似沙门氏菌纯菌落的识别。

16、(4) 生物化学筛选 排除大多数非沙门氏菌。也提供了沙门氏菌培养物菌属 的初步鉴定。(5) 血清学 血清学技术提供了培养物菌种的鉴定。4血清学检查单纯用该技术诊断其参考意义较小,因为沙门氏菌抗原复 杂且免疫缺陷者多为阴性,而变态反应等病又可出现假阳性。(1) 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快速酶触反应是根据细菌在其生长繁 殖过程中可合成和释放某些特异性的酶,按酶的特性,选用相应的底物和指示剂, 将它们配制在相关的培养基中。根据细菌反应后出现的明显的颜色变化,确定待 分离的可疑菌株,反应的测定结果有助于细菌的快速诊断。这种技术将传统的细 菌分离与生化反应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使得检测结果直观,成为今后微生物检测 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据Manafi等报道,沙门氏菌属(包括各亚属)均产生辛 酯酶,这一性能是肠杆菌科除沙雷氏菌属外其他各属细菌所不具备的,因此可用 来鉴别沙门氏菌与肠杆菌科其他属细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