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相亲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4504906 上传时间:2023-1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视相亲节目的现状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电视相亲节目的现状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电视相亲节目的现状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电视相亲节目的现状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电视相亲节目的现状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视相亲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相亲节目的现状与发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视相亲节目的现状和发展发表日期:2011年11月23日出处:新闻爱好者2011年12期作者:王媛【编辑录入:朱梅】摘要:十余年间我国电视相亲节目两度大起大落,是什么造成此类节目曲折跌宕的发展路径?电视相亲节目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本文从我国社会文化现实、媒体市场环境和受众心理需求等方面分析了电视相亲节目存在的合理性,深入研究我国特定文化心理和媒体环境下,电视相亲节目内在的情感私密性和传播大众性的矛盾,节目特性和功能定位的矛盾,并对此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电视相亲合理性矛盾性可持续发展2010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关于加强情感

2、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正式文件,着手整饬相亲类节目中的“炒作、造假、低俗”等现象。从玫瑰之约到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十余年间我国电视相亲节目两度大起大落,在赢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引发了舆论热议,而后遭到仿效、批判、整顿或停播。这一节目类型的特殊发展经历说明了什么问题,电视相亲节目能否作为一种有益于社会经济文化的节目形态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这些是本文研究的问题。电视相亲节目存在的合理性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首次把约会游戏(Datinggameshows)搬上荧屏,至今世界各国的此类节目已多达数百种。国内最早的电视相亲节目是1991年由北京电视台播出的今晚我们相识。1998年,湖南卫

3、视的玫瑰之约则掀起了电视相亲节目首轮收视热潮,后由于频繁克隆导致观众审美疲劳,此类节目一度淡出荧屏。2009年年底至2010年年初,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相继开播,再度引起人们对电视相亲节目的高度关注。目前,活跃在电视荧屏上的此类节目还有爱情来敲门、缘来是你、为爱向前冲等十余档。“存在即合理”,电视相亲节目十余年间两次高度流行,是由于我国的社会文化现实、媒体市场环境和受众心理需求为其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节目兴起顺应社会需求。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组织结构、心理结构和文化模式的巨大转变,人们的个性意识逐渐觉醒,婚恋观开始摆脱传统的束缚,电视相亲节目在这一时期逐渐

4、兴起。21世纪第一个十年间,中国的“80后”陆续达到适婚年龄,由于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这一代人大龄单身现象十分突出。有调查显示,京、沪等大城市适婚青年单身率已突破30酒,有些城市出现因职工回家相亲催生的辞职潮,“剩男剩女”相亲受挫导致的心理疾病甚至自杀事件也呈多发态势,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电视相亲节目在这一背景下再度热播,是电视媒介顺应社会需求的一种表现。节目流行符合市场规律。上世纪90年代,电视相亲节目作为荧屏上的新鲜事物,展现出“爱情速配”新奇、欢乐、平易近人的魅力,迅速吸引了大众眼球。以玫瑰之约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探索出“情感+游戏”的成功模式,参和性强、受众面广、令人耳目一新。21世纪的

5、信息传播更多元化,电视相亲不再具有渠道独占性优势,但声画兼备、平民化、低门槛等电视媒介传播特性使之具有极高的真实感、直观性和参和性,为电视相亲节目获得较高收视率提供了保障。加之近年来才艺选秀、平民K歌等节目类型相继兴盛又逐渐式微,久违荧屏的电视相亲节目重登舞台能再次给受众带来新鲜的收视体验。节目特性迎合受众心理。就节目特性来看,电视相亲节目暗合真人秀的元素。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在美国经典电视栏目一书中分析称,“真人秀”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观众,核心竞争力在于三点:一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窥私欲;二是让观众看到没有脚本却又精彩纷呈的真人连续剧;三是通过让观众直接参和来制造最有群众基础的明星。电视

6、相亲节目将异性的相识、相知乃至相恋等交往过程从人际传播转变为大众传播,这种私人情感的公开化,极大满足了受众的窥私欲和猎奇心理。电视相亲节目内在的矛盾性电视相亲节目在西方是长盛不衰的节目类型之一,在国内却总是“好景不长”。究其原因,除目前国内电视节目普遍存在的同质化竞争、创新力不足、经营管理欠规范等问题之外,还存在电视相亲节目在特殊文化心理和媒体环境下的内在矛盾性的问题。情感私密性和传播大众性的矛盾。这一矛盾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特殊情感心理,被认为是导致首轮电视相亲节目盛极而衰的主要内因之一。事实上,它也是最近热播的一些电视相亲节目出现价值偏差,引发舆论热议并最终导致集体“整风”的深层原因。

7、“速配式的电视相亲和中国人内敛的情感是相悖的”。虽然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青一代个性意识和表达欲望有所提高,但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在公众面前大方展露私人情感仍然属于非常态的行为。加之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追求利益和个人成就的动机,导致出现一些嘉宾利用电视相亲节目进行自我炒作、谋求名利的现象。一旦节目制作方把关不严,或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放任嘉宾出格的言行,相亲节目就将沦为个人炒作的平台。一些背离优秀文化传统,偏激或势利的婚恋价值观通过节目得到放大,更会对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负面影响。节目特性和功能定位的矛盾。电视相亲节目暗合真人秀的元素,在拟定的游戏规则下展现真实

8、,因此这一节目类型本质上具有娱乐性。娱乐元素能增加节目的可看性,进而提升收视率。但就电视相亲节目的内容构成和功能定位来看,其初衷是扮演“电视红娘”的角色,为男女嘉宾提供婚介服务,配对成功率是节目赢得受众认可的重要依据。电视相亲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倾向,将导致节目失真、失信,流于低俗,甚至危害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而一味强调服务性也不现实,因为节目的有限时长毕竟有悖于生活中情感生发的自然过程。这样,在节目的可看性和实用性之间如何取舍,服务元素和娱乐元素的比重如何权衡,就成了目前国内电视相亲节目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促进电视相亲节目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电视相亲节目在国内曲折发展的历程,一方面说明此类节目具有存

9、在的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也揭示出节目内在的矛盾和隐患。目前,面对社会舆论热议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发文整饬,电视相亲节目的言论导向多已回归主流,然而,一些节目的风格突变让人难以适应,致使收视率出现明显下滑,还有一些节目则完全退出了市场。媒体责任和收视率能否两全?如何在守住道德底线的前提下保持电视相亲节目的可看性,促进这一节目类型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下提出几点建议:守土有责,避免收视率异化。在一些嘉宾参和电视相亲节目,以拜金、炫富等言论表达其对物质的“真实”态度后,美国时代周刊登载了中国电视相亲节目:为钱还是为爱?的评论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约会明星”的想法和言论完全背离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和

10、道德观。事实上,即使在社会文化高度开放、商业主义盛行的西方社会,人们对待爱情仍是强调纯洁性的,在电视相亲节目中询问对方的职业和收入情况一般被视为禁忌。对于国内电视相亲节目的制作方而言,必须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杜绝节目为短期经济效益而背离传统美德、任由社会价值观走向偏差的现象。电视工作者守土有责,只有尊重传统美德,深刻认识到节目所传播的内容对国家文明形象、当下社会风气以及未来文化环境的影响,才能避免节目遭到收视率异化。细分节目类型,创新节目形态。针对目前一些电视相亲节目的定位在娱乐性和服务性之间难以权衡的问题,笔者认为可通过细分节目类型来加以解决。目前国内外电视相亲节目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态:服务

11、型、娱乐型和真人秀型。服务型:国内现有的电视相亲节目多属这一类型,即通过节目为男女嘉宾牵线搭桥,提供婚介服务。要做好此类电视相亲节目,首先必须核实嘉宾身份。其次在叙事方式上应坚持平民化,营造真实的交流环境。由于节目时长的限制,嘉宾不能在现场进行充分交流,这将直接影响配对成功率,因此有必要开辟“第二交流空间”,如通过成长背景介绍、家庭或工作场景展示等,尽可能还原嘉宾的真实性格。再次,节目可以结合不同的主题,开展针对性婚介服务,如同城约会、行业联谊、中老年专场等,以进一步提高配对成功率。最后还应建立适当的反馈制度,如动态跟踪、定期回访等,以服务的诚意和成效促进节目收视率稳步上升。娱乐型:典型代表是

12、韩国明星配对节目情书。这类节目只保留了相亲中的“配对”概念,节目定位和内容是纯娱乐的。国内在借鉴此类型节目时应注意:明确节目的娱乐性定位,让观众明白配对只是一场游戏,配对结果在节目之外就不再有意义;嘉宾最好由专业的演艺人士充当,以保证节目的可看性;游戏环节的设置应强调趣味性、互动性和表演性等。真人秀型:欧美和日本的电视相亲节目多为真人秀,形式丰富多样,创意新颖,广受观众欢迎,但真人秀对参和者的表现能力和受众的接受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目前这一类型在国内只有少量节目,如重庆都市频道的凡人有喜和青海卫视的单身厨房等。要将西方的真人秀运用到我国的电视相亲节目中,需基于本土文化进行改造。例如,西方的相亲真

13、人秀往往通过竞赛,鼓励参和者们暴露人性弱点,中国观众对此难以适应,很容易招致舆论的道德审判,因此,节目应避免刻意揭露人性恶的一面,代之以对细腻情感的展现和对传统美德的弘扬;应避免采用残酷的淘汰赛制,也不宜设置过高的现金奖励。开展跨界合作,紧跟时代步伐。电视相亲节目还可通过开展跨媒体、跨行业合作,进一步开拓市场,促进节目形态创新。如和诚信度高的专业婚恋交友网站合作,既能扩大嘉宾来源,又能节约由电视台逐一核实嘉宾身份的成本投入;和手机等移动媒体合作,可方便观众参和节目,有效增加互动。跨媒体合作还能拓展和延伸嘉宾在线下的情感交流,从而对节目受限于时长和演播室环境而显得狭小的交流空间形成补偿。开发不同

14、形式的电视相亲真人秀,如和相关企业或部门合作,通过观光旅游或户外拓展运动开展相亲活动,可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互利双赢。韩国对娱乐型电视相亲节目的产业开发也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经验,通过“节目捧红艺人艺人引领时尚时尚创造新人新艺人再度提升节目收视率”,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总之,电视相亲节目是社会、市场和受众共同需要的节目类型,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但只要妥善解决,完全可以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并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注释: 冯遐:广电总局下文整饬相亲节目禁炒作禁造假禁低俗,新华网:2010年6月11日, 代丽丽:新一轮单身潮显现一线城市剩男剩女比例达3比7,北京晚报,2010年3月15日。 马云霞:“回家相亲”催生辞职潮惠州企业推出婚恋福利,中国新闻网:2010年1月28日, 刘国强:电视情感类节目的类型分析,新闻知识,2008(1)。 李秀平:电视婚介节目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8)。 玫瑰之约制片人:电视速配不适合中国人,中国新闻网:2009年3月9日,2006谢耕耘、丁瑜:中日韩电视婚恋节目比较,新闻记者,7)(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