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联考试题.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4504412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联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联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联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联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联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联考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联考试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6月联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6小题,每小题1.5分,共6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里“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私有土地的出现B小农经济的产生C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D租佃关系的形成2、明、清时,周村成为全国瞩目的丝绸生产中心,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几百家。由此可见周村丝织业的生产的特点是()A丝绸生产技艺高超且物美价廉 B专业手工业作坊生产分工细致C种植业发展推动纺织业

2、的进步 D官府对手工业的管理日益严格3、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4、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 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B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5、据资

3、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城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人为的原因是() A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B“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6、有学者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

4、济的控制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7、新航路开辟后,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集中表现为()A资本主义人数剧增 B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C雇佣劳动力增加 D封建地主阶级衰落8、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9、威廉伊斯特利和罗斯莱文撰文宣

5、称,欧洲人在殖民活动中非正式的法律规范、政治制度、具体的技术等等,在塑造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任何地方只要存在欧洲人,无论人多人少,也不管他们来自欧洲什么地方,都会对经济绩效产生强大而积极的影响。该观点可以用来揭示()A欧洲文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B欧洲殖民以传播先进制度和技术等为目标C欧洲殖民活动在客观上有利于当地发展 D整个欧洲地区在当时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10、“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中西交流的加强

6、 D工业革命的需求11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2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旨在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C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 D抑制土地兼并的发生13如图为汉代最先进的利用水力的工具。此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汉代农田水利的发展情况B当时铁制工具推广的原因C水力利用技术开始于汉代D农田灌溉技术走向自动化14宋朝是我国古代制

7、瓷业的大发展时期,五大名窑留名青史,其中定窑位于下图中的AB CD15如果你生活在唐朝的都城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景象有A人们使用交子购买商品B在瓷器店看到了精美的粉彩瓷器C一些人到东市去买生活日用品D长安城中坊与市的界限被彻底打破16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这表明当时A坊市界限被打破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对外贸易的繁荣D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17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区民众身着华丽服饰,歌舞艺人生活优越堪比皇后,家仆与官人同行无法区分。这反映了A经济繁荣改变社会风气B物质生活水

8、平普遍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18“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C徽商的虚伪 D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19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A西安B上海 C广州 D天津20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

9、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由于出口额的迅速增长,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现象表明A中国小农经济解体B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C列强对原料掠夺加剧D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2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B政府直接经营一些手工行业,凭借国家权力征请优秀工匠,使用上乘原料,生产不计成本官营手工业产品大多精美,官营手工业比较发达C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成为元朝朝廷赋税的主要来源D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洋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因此受到严重冲击AABB CCDD22蒋廷黻在中国近代

10、史中说:“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这里的“再进一步”主要体现在 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京师大学堂 开平煤矿A B C D23观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图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艰难曲折。导致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呈现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B受到本国势力的压迫与束缚C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24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表(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18921894 年18951903 年商办设厂数53463资本(千元)469790801官办

11、和官商合办设厂数l986资本(千元)1619619469A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创办实业B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5下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为配合大规模建设而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远处的工厂寓意工业化基本实现 B图下的文字宣传了绿色环保观念 C工作的场景展现工人投身建设的热情 D往来的船只说明交通运输业基础良好26“中央公布总路线,跳上快马坐火箭,新的纪录纷纷传,报喜锣鼓敲破天,原子时代搞建设,一天等于二十年。”这段文字出现的时代大约是A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时期 B“大跃进”时代C“文化大革命”时期 D“一五”计划时期2

12、71956年底,全国已有75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2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其中高级社的户数达1亿多户,占农户总数的88%。这种情况表明A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B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巨大C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D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8中共中央1961年发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到年底全国职工减少800万,城镇人口减少1000万左右,减少供应城镇商品粮三四十亿斤、生活用煤二三百万吨。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八字方针”的调整B中苏关系的恶化C知识分子上山下乡D“左”倾思潮的影响29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各种票证,1993年2月后票证逐渐

13、退出历史舞台。票证的使用与废除实际上体现了A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B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C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30. 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这实质上反映了A. 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 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 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1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有入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这表明近代上海A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B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心C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D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32.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下列选项中与此特点对应顺序正确的是 A穿中山装、喝咖啡、贴对联 B贴对联、穿中山装、喝咖啡C喝咖啡、贴对联、穿中山装 D喝咖啡、穿中山装、贴对联 33.“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