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婚姻与家庭及其价值动因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4499905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恋爱、婚姻与家庭及其价值动因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恋爱、婚姻与家庭及其价值动因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恋爱、婚姻与家庭及其价值动因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恋爱、婚姻与家庭及其价值动因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恋爱、婚姻与家庭及其价值动因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恋爱、婚姻与家庭及其价值动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恋爱、婚姻与家庭及其价值动因(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恋爱、婚姻与家庭及其价值动因男女之间从恋爱、到结婚、再生子的发展过程,在主观上 讲是男女之间性情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但在客观上讲却是男 女之间建立、维持和发展互补性价值关系的运动过程。虽然, 这个过程会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环境条 件下而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必然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表现 出某些共同的特征。一、恋爱的价值目的男女的结合通常可以实现双方在生产、消费和生殖活动上 的优势互补,使这个结合体(即家庭)的本质力量大于男女单 个本质力量之和,这个差值(或盈余值)就是男女结合并组成 家庭的客观价值。男女恋爱的价值目的在于使这个差值达到最 大值,为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1、尽

2、量使双方各自具有最大的个体劳动能力。由于 人的外部形象、社会地位、文化素质、劳动技能、道德水平、 财产状态和家庭背景等可以模糊地、概率地反映其劳动能力或 扩展劳动能力(即借助于前人、亲人或他人所体现出的劳动能 力),因此人总是追求那些漂亮的、聪明的、具有一定社会地 位的、有较多财富的、有较高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有较好 家庭背景的异性。2、尽量使双方的个体劳动能力具有最大的互补性。 男女在个体劳动能力的互补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双方 所适应的生产条件或生产环境的互补性,譬如男性适宜于进行 户外作业,女性适宜于进行室内作业;二是,双方所适宜的劳 动环境、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的互补性,譬如男性适

3、宜于作用 于高技巧性、创造性、复杂性的劳动对象,女性适宜于作用于 低技巧性、传统性、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对象;三是,双方所具 有的在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上的动力特点的互补性,譬如男性 适宜于进行高强度、高速度、短时间的体力劳动,女性适宜于 进行低强度、低速度、长时间的体力劳动。3、尽量使双方具有最大的利益相关性。较高的个体劳 动能力和较高的互补性并不能确保两性关系的统一体达到最大 的本质力量,如果双方没有更多共同的志趣、相近的生活空间、 相关的工作联系、密切的社会关系,就维以建立较密切的利益 联系,就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自的优势条件进行有效的合作。二、性接触过程及其价值动因男女之间从最初的吸引到最后

4、的信任通常需要经历漫长 而复杂的过程,这是一个逐渐试探对方态度、逐渐加强亲密关 系的过程。性接触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先后顺序等会因具体 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阶段可以同时进行,有些阶段可以一 带而过。通常情况下,任何一方如果要想跳跃某个阶段或加速 某一进程,将需要较大的勇气和机敏,同时会冒较大失败和陷 入尴尬境地的危险。如果性接触的进程太快会给人以轻佻、浅 薄的感觉,如果进程太慢会给人以拘谨、呆滞的感觉。男女的性接触之所以要严密遵守循序渐进的基本程序,是 因为性接触是男女利益联系的基本纽带,它深刻和深远地影响 着人的其它利益联系,容不得半点失误和马虎,否则会悔恨终 身。在没有充分深入了解对方的

5、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性关系或 婚姻关系,往往是脆弱和不稳定的,不容易实现理想的配合。 性接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异性之间利益关系的不断扩展和 深化的过程。人只有循序渐进的发展与异性的性接触关系,才 能搜寻足够的对方信息,争取足够的思考和判断时间,留有足 够的回旋余地,灵活而及时地调整彼此的利益联系,使自己不 至于陷入难以脱身、受骗上当或未婚先孕的困境,同时避免出 现被人拒绝或嘲笑的尴尬局面。三、恋爱的两条基本原则恋爱是男女之间的双向选择过程,它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着明确的价值目的,并且自觉不自觉地遵守着两条基本原则:1、自然特性互补性原则。恋爱双方总是自觉不自觉地 在年龄、气质、仪态、皮肤、身高、

6、身材等自然特性上追求一 定的互补性或差异性,从而可以相互吸引、相互配合、取长补 短。人的劳动能力通常可以通过一系列自然的生理特征来概 率地、模糊地表现出来,因此劳动能力的互补性通常表现为人 的某些自然的生理特征的差异性。例如,皮肤细腻的人通常适 合于从事低强度、低速度和高细致性工作,皮肤粗糙的人通常 适合于从事高强度、高速度和低细致性工作;身材瘦小的人适 合于从事低强度、高灵活性工作,身材粗壮的人适合于从事高 强度、低灵活性工作。保持男女在自然的生理特征上的适当差 异有利于提高劳动能力的互补性和共同生活的和谐性,因此: 年长的男子通常爱恋年少的女子,稍胖者倾向于选择苗条、纤 巧者,身材高大的男

7、子通常喜欢低于中等身材的女子,“巨人” 往往把“袖珍”的女子理想化,而矮小的女子往往喜欢高身材 的男子,中等身材的男子倾向于中等身材的女子,身材不高的 男子往往喜欢身材高大的女子,南方黝黑色皮肤的男子和女子 在北方引人注目,南方人对北方型的男子和女子“评价”也很 高,性情急躁的人愿意和性情温和的异性相处,等等。不过, 男女在自然的生理特征上的差异并不是越大越好,当这种差异 大到一定程度时,男女之间的互补性将会下降,矛盾性将会上 升。2、社会特性对等性原则。恋爱双方总是力求在世界观、 价值观、宗教信仰、理想追求、审美情趣、社会地位、家庭背 景、文化修养、道德标准、生活习俗等社会特性上保持一致或

8、相近,以相互认同、相互信任、相互联系、亲密和谐,从而确 保双方在人生道路上步伐一致。社会特性对等性原则意味着:恋爱双方在世界观与价值观 上讲究“基本接近”,在理想与信仰上讲究“志同道合”,在 审美情趣上讲究“气味相投”,在社会地位上讲究“基本匹配”, 在家庭背景上讲究“门当户对”,在文化修养上讲究“旗鼓相 当”,在道德标准上讲究“求大同,存小异”,在生活习俗上 讲究“步调一致”。社会特性对等性原则也是由劳动能力的互补性来决定的。 由于任何事物的互补性都必须建立在确定的时空区域、环境条 件、假设前提、共同基础之上,劳动能力的互补性也必须建立 在劳动者共同的生活空间、共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

9、 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共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之上,劳动者必须首 先认可、适应和能动地运用这些共同的基础条件,然后才能确 立各自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由于男女的结合必然导致两个社会 关系网的联结,如果不遵循“门当户对”法则,双方都不容易 顺利地被对方的社会关系网所接纳,就不可能在这个新联结的 社会关系网内和谐相处,而且还会造成社会等级秩序和组织结 构的混乱;男女双方生活在共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 必须遵守共同的生活习俗、道德标准和观念体系,否则,其社 会角色将得不到社会的允许与宽容,其情感与思想将受到社会 的排斥,其劳动行为将得不到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其劳动成果 将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从而无法生存下去

10、,更谈不上发展。社会特性对等性原则还是由男女的双向选择来决定的。男 女都希望找一个劳动能力较强的异性作为自己的配偶,双向选 择的结果实现了劳动能力的匹配与对等:劳动能力强的男性与 劳动能力强的女性相匹配,劳动能力弱的男性与劳动能力弱的 女性相匹配。由于人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审美情趣、社会地 位、家庭背景、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等社会特性可以从不同角 度反映其劳动能力的高低,因此恋爱所追求的双方社会特性的 基本对等也是劳动能力对等原则的具体体现。四、性生活的客观目的男女之间由于存在生殖、生产和消费活动的互补性,有着广 泛而深刻的共同利益,需要通过性欲求、性美感、性爱恋与性 爱情等四个层次的性情感来维

11、持和发展。性生活是男女之间最 基本、最重要、最现实的合作方式,它是以性交为基本内容的 行为活动,是两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浓缩了男女之间的价值 互补性,其原始意义是生殖合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 化,性生活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实际内容,受制于越来越复 杂的社会因素,具有越来越高级的精神功能,成为越来越高尚 而复杂的精神性娱乐活动。性生活的功能逐渐由繁衍生命转化 为调养身体、减缓压力、培养感情、享受人生等。具体而言,健康有序的性生活具有九大功能:生殖功能、 运动锻炼功能、身体按摩功能、疾病治疗功能、睡眠帮助功能、 精神调养功能、美容功能、品德修养功能、婚姻巩固功能等。五、婚姻关系的历史演变人类

12、文明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是就是两性关系或婚姻关 系的演变史。婚姻关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最普遍、最深刻的 社会关系,其发展也必然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层次到高 层次的进化过程,在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1、生理分工促成“多夫多妻”制的形成。 最原始的社会 关系是家庭关系,最原始的家庭关系是两性之间的生理合作关 系。生物从无性繁殖发展成为有性繁殖,实现了从体内的生理 分工走向体外的生理分工的一次大飞跃,从而形成了两性之间 的生理合作关系。在低等的有性生物中,生物机体的组织结构 和生物本能比较简单,其发育成熟只需要较宽松的机体内环境 和外环境,也只需要较短的时间,胎儿在母体内的停留时间和 婴儿的喂养时

13、间都比较短,母亲可以相对独立地完成整个生殖 活动,此时两性之间的合作往往局限于简单而短暂的纯生殖意 义上的性交活动,通常只发生在交配季节,且可以在几乎所有 异性之间进行。这种两性关系是一种短暂的、不稳定的“多夫 多妻制。2、劳动分工促成“多夫多妻”制向“一夫一妻”制的 转化。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物本能 日趋复杂化,其发育和成长需要越来越苛刻的机体内环境和外 环境,需要越来越长的孕育和培育时间,这就要求不断延长胎 儿在母体内的停留时间,并且不断增长母亲与父亲对婴儿的喂 养和看护时间,需要两性之间形成持久的、稳定的、合理的劳 动分工来共同承担生育、养育和培育后代的重担,男女因

14、此结 为夫妻并组成稳定的家庭,其中,丈夫主要负责从外界获取生 活资料和担负安全保护的责任,妻子则主要负责生育、养育和 培育后代,并进行一些辅助性的家务劳动,婚姻关系逐渐从“多 夫多妻”制转化为“一夫一妻”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 展,家庭手工业开始出现,家庭内部夫妻之间的劳动分工继续 扩大和深化,男女之间的利益相关性继续增长,家庭的稳定性 继续加强,“一夫一妻”制越来越走向超稳定状态。3、职业分工促成“一夫一妻”制向“多夫多妻”制的 转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新的生产领域不断出现, 家庭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开始快速增长,需要吸收大量外来职员, 各种各样的家庭手工业在自由竞争过程中相互兼并

15、、相互联合, 并进行资产和人员的重组,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特定社会职能的 社会组织,其人员组成、生产形式和管理方式逐渐脱离了家庭 的色彩,人与人的主要合作关系不再建立在家庭内部夫妻之间 的劳动分工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家庭外部人与人之间的职业 分工基础之上。具有不同社会职能的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与合 作逐渐取代了男女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具有不同技术特长的个 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逐渐取代了夫妻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这时 男女之间的利益相关性逐渐削弱,家庭的稳定性逐渐下降,家 庭的职能逐渐从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退出,具体表现为:越来 越多的人走出家庭、走出家乡到外面打工,把越来越多的时间、 精力和金钱用于影剧院、娱

16、乐城、旅馆、酒家等具有特定消费 职能的场所,家庭对于子女的培养教育职能逐渐由各种全托、 半托式的学校、幼儿园来帮助完成,家务劳动逐渐由各种职能 的家政服务公司或钟点工来帮助完成,住房公寓化趋势迅速发 展。男女之间利益相关性的下降,必然导致家庭稳定性的下降; 经济关系的开放必然推动着整个社会关系的开放,进而推动着 两性关系的开放,因此婚姻关系又将逐渐从“一夫一妻”制转 化为“多夫多妻”制。3、生育分工促成“多夫多妻”制向“无夫无妻”制的 转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的寿命不断延长,特别是随着疾病(特别是癌症、心脑疾病 等)医疗技术、营养保健技术、冷冻冬眠技术、基因修复技术、 人体衰老延缓技术、情感机器人技术(即人机融合技术)等的 发展,人的寿命将会大幅度地延长,社会对于人口数量和质量 的控制将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多的人将逐渐被迫丧失或主动放 弃人口生育的权力,人口生育和养育将会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化 生产的一部分,成为部分女人和男人的终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