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树》教学设计[14]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4499405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那树》教学设计[1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那树》教学设计[1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那树》教学设计[1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那树》教学设计[14]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那树》教学设计[14]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那树》教学设计[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那树》教学设计[1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那树教学设计 秦皇岛市第十四中学 费靖静教材分析:那树选自于北师大版2011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较探究中的一篇文章,它是台湾作家王鼎钧的一篇文学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熟悉的题材,深刻的思想,深沉含蓄的语言风格和别具特色的表现手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的同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情分析:初中三年

2、级的学生,处于思想方法形成和思维能力向健全发展的关键时期,感性地习得与理性地建构共同支撑着学生的内在学习活动这个阶段的教育活动,应当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之上,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其形成条理鲜明、比较深入、情感丰富而又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落实在语文课程文学教育方面的任务上,正如新课程标准之所言:“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学目标:1.通过抓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树的生命历程。2.通过欣赏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手法和含蓄的表达,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

3、运,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3.通过对比人的行径,与学生共同领悟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境意识。教学重点:1.通过抓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那树的形象。2.通过欣赏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手法,了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教学难点:1.通过欣赏本文中含蓄的表达方式,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2.领悟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境意识。教学过程:一、情感导入以绿这个关键

4、词,引起学生对周边绿意的关注,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感悟周边绿意的美好,从情感上建立与本课的联系。二、那树请以“那是一棵的 树,因为第 段写到 。”的模式分析那树的形象。设计意图:抓关键语句,把握那树的形象。三、那命运细读课文,体会多次出现的关联词“于是”的作用。设计意图:细读课文,通过本文中含蓄的表达,了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和品格及其命运。四、那人1.思考:人类如何让树来“偿命”的呢?2.活动:对比赏析,你认为哪句更好?说说理由(1)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2)电锯从树根锯下去,锯断,撒了一圈白色的锯末。那树

5、仅仅在倒地时传来“咚”的一声。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欣赏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手法,体会作者的对于人类的行径赋予的情感。3.思考:那树为人类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这一切容易吗?设计意图:抓住数量词,加深学生对那树善良的品质和人的残忍的体会,分析都市文明发展带来的利弊。五、那情1.配乐朗读第8段2.任务:请学生写出一个感叹词,对拿书说几句想说的话。 !那树,你 3.思考:人类的行为仅仅是毁掉一棵树吗?作者写这篇文章只要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设计意图:通过指导朗读,微写作让学生深入领悟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境意识。六、板书小

6、结:七、教学反思:台湾散文家王鼎钧那汪洋恣肆、突兀峥嵘的想像力和排山倒海、阅兵方阵般驾驭文字的能力,将散文的阳刚之美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那树是王鼎钧先生用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优秀散文。文章较长,在一节课中给学生什么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学生散文阅读能力较弱的情况,我决定以该文为例引导学生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理解生命的意义,引发学生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总的来说,整节课效果不错,但是,课后我再仔细斟酌,发现有以下不足之处.一、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读好文本是对话

7、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本节课上,为了节约时间,在初读感受环节,分析那树形象,我只给了学生两分钟的默读时间,在这四分钟里,学生要读完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还要勾画和批注,外加思考,这怎么让他们去感知大树的形象呢?难怪学生发言不够踊跃了,而在后来追加的课堂中,学生还是能够说出来的呀。同样在品读体会环节中,也是为了节约时间,我范读过文章之后,就直接进入到交流听读体会环节,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发言的时候,只有感受,但却不知道怎么来的。这一感受是我通过诵读强加给他们的,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此时若能给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品读,自己思考,我想想他们一定也能

8、分析出来。二、教师的点评不到位。 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再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认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现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我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现是精彩的,我的点评却显得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现。课后,我想,教师的点评是否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发展:延伸式的点评;问题式的点评;归纳式的点评;指摘式的点评。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注重这方面的学习和钻研。当然出现上述问题,主要还是由于自身心态不够端正,总想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因而忽视了学生。如果我能站在一个正确立场上,那我的公开课就真正的有价值了。而这个立场就是要遵循一个原则:学生的所得!无论什么样的课,我们都不能看是否完整,是否好看,是否热闹,是否有高潮,我们看一条:在这堂课上,学生得到多少?比平时多,那就值得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