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黄生借书说》《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4488385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4.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黄生借书说》《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黄生借书说》《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黄生借书说》《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黄生借书说》《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黄生借书说》《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练习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黄生借书说》《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黄生借书说》《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练习及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初二 上古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孔孟论学黄生借书说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复习 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出身卑微一(1-2)列举历史上六个名人事例(共同点) b.经历磨难 个体 c.成就伟业 举例论证 论证了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故-总结-论证) 一般二(3)人处逆境,才能奋发(正面,个人);国无忧患,易遭灭亡(反面,国家) 对比论证 a.精神:苦其心志三(4)得出结论 生于忧患 b: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死于安乐 c: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d:生活:空乏其身 孔孟论学 1.孔子论学习的作用学习终身受益。自述自己进德修业和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反眏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 2.孔子论学习

2、方法学习与思考结合。突出了“思学结合”的重要性。3.孔子论学习态度和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4.孔子论学习态度不要止步不前, 要不断进取。以“为山”“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劝人自强不息。5.孟子论学习态度不能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以“一曝十寒”为喻,以“学弈”为例,通过二人学习态度的对比,阐明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6.孟子论学习态度不要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精神。以尚书为例,证明不要迷信书本的道理。“尽信书,则不如五书”这一著名论断作为警句传于后世。 黄生借书说一(1-3节)阐明观点。 1.缘事而发,引出议论。 2.提出观点:“书非借

3、不能读也” 举例论证: 三种藏书不读的人 天子 富贵人家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 深化拓展论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对比论证: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举例论证:自己的亲身经历。 对比论证:年轻时借书苦读-做官后买书不读。二(4-5节)点明目的。 4.对比论证: “我”慷慨公书-张氏吝书不借 黄生有幸借到书-“我”不幸借不到书 提出希望:“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写作目的:勉励黄生珍惜年少时光,勤奋读书学习。5.照应开头。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1.树立批驳靶子, 表明鲜明态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 “最是不济事”2.反对“过目

4、成诵”,主张读书要“深入研究”(反问句:增强语势,使批驳更有力量) 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苏轼读阿房宫赋之四鼓 【正面】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虞世南等人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反面】 举例论证 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 比喻论证3.反对“无所不诵”,主张“选择精华,反复诵读” 读史记要反复诵读精华 【正面】 对比论证传奇恶曲(举例论证) 破厨栏柜(比喻论证) 【反面】 作者提出:读书必须选择精华,深入研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采用 举例子 和 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2.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用原

5、文回答)3.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2013)A.第1、2段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 B.第2段“空乏其身”意指“受到贫穷之苦”。C.第3段从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灭亡的道理(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经受磨难的次要,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务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难的必要)。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第1段为下文论述人才的成功必须经历磨难作事实论据。B第2段运用排比句式论证了人才须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C第3段的论述是从个人推及国家:生于忧患;多难兴邦。D文章围绕个人和国家之间的生死存亡关系提出中心论点。(从个人推及国家

6、,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A.第段列举历史上明君贤臣的事例,论证了人才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B.第段使用排比,使文章气势咄咄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强大力量。C.第段通过举例论证,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入手,论证经受磨难的必要(说理论证,从个人讲到和国家,从正反两方面入手,论证了)。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作者层层论证得出的结论。6.下列对文本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A.第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练。B.第段“故”字领起,表明由前面六个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有普遍意义的结论。C.第段从正面论述经

7、受磨练的益处,富有人生哲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7.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练。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9.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D )(3分)A第段用六位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B第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C第段从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 D第段的结论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

8、家10.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A、第一段运用了排比的论证方法,使文章读起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修辞手法)。B、第二段主要讲主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客观条件P89点击)C、第三段主要讲在虚假的太平表象下,整个国家的人们会放松警惕,导致国家灭亡(同上)。D、本文主要讲了成才和治国两个方面的道理(中心论点不是这个)。 孔孟论学一、以下孔、孟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必须精密结合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捷而好学,且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请教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要有怀疑批判精神 4有天

9、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二、第一则中的有些词语,已成为年龄的别名。如三十岁称 而立之年,四十岁称不惑之年,五十岁称 知命之年 ,六十岁耳顺之年(花甲) ,七十岁称 古稀之年 ;耄耋指 八九十 岁(泛指老年)三、从文中寻找和归纳出四个成语三十而立、不耻下问、功亏一篑、一暴十寒、专心致志四.孟子所说的关于弈秋的故事,意在告诫齐宣王:做任何事要专心。后来从以上节选部分还延伸出两个成语:一暴十寒、专心致志、 五.常识填空 孔子、孟子是怎样一个人?论语、孟子是怎样一部书?请各用一句话加以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

10、始人, 被尊称为“至圣” “万世师表”。 孟子: ,名 轲,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 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孔子学说的继承人,人称“亚圣”。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 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五经 1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六.翻译句子: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那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但是不如他。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 (如果)一天晒它,十天冻它,就不能生长了/没有能够生长的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即使是天下容易生长的植物(2分)七.下列理

11、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段以弈秋诲棋的事例来阐明观点。 B.本段的论点是“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C.文中通过两个下棋人的对比阐明道理。 D.文中阐明了“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八.“弈秋诲棋”的故事固然给予我们专心治学的启示,但孟子在这段话中讲述这个故事的主要意图是( D )(选择最确切的一项填序号)A.启示人们下棋不能“一日暴之,十日寒之”。B.告诉人们智力的高低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c.让人明白像下棋这样的小技术不专心致志也学不成,学习治国之道亦如此D.希望大王能够经常地与他探讨治国之道,采纳他的治国策略。 九.选文设喻说理,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下列观点不是选自选文的一项是( B )(3分)A .为人处事贵在向善有恒,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B .即使对待小技艺(小数)也应加以重视,认真研究。C .为学必须杜绝三心二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成就。D .研究学问或历练品格,都应坚持不懈,自觉上进。十.选文设喻说理,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下列观点不是选自选文的一项是( B )(3分)A .为人处事贵在向善有恒,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B .即使对待小技艺(小数)也应加以重视,认真研究。C .为学必须杜绝三心二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成就。D .研究学问或历练品格,都应坚持不懈,自觉上进。 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