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形象》教案(二)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4481815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形象》教案(二)(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 形象教案(二) 礼嘉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施孝丹教学目标:1、掌握鉴赏古典诗词形象(景物)的一些方法、技巧。2、通过诗歌形象(景物)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握鉴赏古典诗词形象(意象、意境)的一些方法、技巧。教学难点:通过诗歌形象(意象、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是诗歌形象”及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诗歌中的形象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2、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从标题入手,了解写作重点。逐字逐句,揣摩诗歌语言。抓住意象,理解作品内容。找出主旨句,把握诗歌语言。了解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在脑

2、海中自我创造诗歌形象的动感画面,如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补充形象的细枝末节,以加深对形象的理解。在纷繁复杂的形象中,有些形象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要注意搜集整理3、鉴赏概括下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提示: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什么形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形象的意义)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抒情主人公形象:一个不畏坎坷、百折不挠、旷达超逸的词人形象。雨骤风狂,他却能竹杖

3、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雨过天晴他蓦然回首,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获得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这首词通过抒情主人公形象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鉴赏: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

4、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整理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5、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4、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二、什么是景物、意象、意境1、景物: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2、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

6、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有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清澈的池塘、波平如镜的水面、徘徊的天光云影等。3、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整理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

7、中。这种包含着整理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包孕着整理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美的享受,又给读者哲理的启迪。三、考查模式:分析诗歌意境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典例探究: 例1 (一) 下列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绝句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

8、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二)小结:1、通过诗歌意象或景象分析诗人情感的方法: 诗歌外在形象(景物或意境)具有鲜活、明丽、昂扬向上特点的,其内在感情一般是昂扬乐观的;诗歌外在形象(景物或意境)具有阴暗、凄冷、低沉特点的,其内在感情往往是低沉感伤的。2、分析诗歌意境的步骤和注意点: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

9、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整理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整理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五、巩固练习: 1、 西 楼 曾 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3分)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

10、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诗的第一、第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米风满楼”的雄伟气势。(前句1分,后句2分,意思对即可)这首诗表达了整理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3分)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利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闭门关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前句1分,后句2分)2、借助意象,体味下列这首诗的情感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意象:与去年毫无二致的天气亭台、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无情的

11、流水、寻旧垒的归燕、情感: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但眼前景却触发了词人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词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

12、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

13、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且还

14、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了解,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

15、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含蓄。六、诗歌形象鉴赏小结: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一)具体物象“折柳” “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