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试题深度解读2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4476463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试题深度解读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高考试题深度解读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高考试题深度解读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高考试题深度解读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高考试题深度解读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试题深度解读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试题深度解读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深度解析 (语文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B)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_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答案】B【解析】先了解这三组近义词语的解释。徘徊:(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豫不决;(3)比喻事物在

2、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积聚:积累。积淀:(1)积累沉淀;(2)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很刻苦,专心致志。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结合语境,可采用“先易后难,逐个排除”的方法。三组词语中“废寝忘食”和“宵衣旰食”区别最明显,从使用对象看,前者适用所有人,后者多用于帝王,结合语境中“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排除“宵衣旰食”,进而也排除了A、C两项;其次是“踟蹰”和“徘徊”,从使用范围看,前者多用于人的心理,范围较小,

3、后者使用范围则较大,结合语境中的人类“历史”,只能用“徘徊”,这样就只剩下B项。当然“积聚”和“积淀”区别也较明显,二者语义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聚”,后者侧重“淀”,结合语境中的“智慧”,只能选后者。【点评】从题型看,考试说明的“典型题示例”中这种题型已明确列出,近几年江苏也一直在考,考生平时训练一定也不会少,因此考生对这种很题型熟悉;从内容看,考查的三组近义词语(成语)区别很明显,语境用词指向也很明确,不存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现象。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今年词语考查难度有所降低,考生容易上手,一开始就让考生坚定了信心。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C)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

4、,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答案】C【解析】A项成分残缺,“推行”后面缺少宾语,可在“基准测验”后加“的政策”。B项语序不当,“接受、理解和掌握”可调整为

5、“理解、接受和掌握”。D项搭配不当,“5月9日”和“70周年”二者不能构成判断,主宾搭配不当;同时“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有歧义。【点评】题目不难。语病没越出考纲中列出的六种类型,且语言病处设置也不十分隐秘。辨析病句题,2012、2013、2014连续三年在江苏高考试卷中没有出现,没考并不代表不重要,如今许多媒体上,学生论文、作文中病句随处可见,“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对考生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的综合考查。高考是指挥棒,具有导向作用,虽然2011年江苏高考题中的“辨析病句”题的科学性曾引发争议,不能因为命题难而不考,时隔三年又进入考卷中,说明江苏的命题专家头脑还是理性的,值得称赞。3.下列

6、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B)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答案】B【解析】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A、C、D三句分别将东风、芍药、蔷薇、南风拟人化,这容易辨别的。B句有点难度,难在考生对“见”与“闻”的主体到底是“谁”,容易混淆,如误解为“浮萍”与“小艇”,则此句就会被判为拟人句;其实联系上下句,“见”与“闻”的主体应为船上的人,因而此句不存在拟人修辞手法。【点评】考纲要求是“正确运用常见的修

7、辞手法”,而此题考查的是“正确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我认为能力层级降低一级,由“表达运用E”降为“分析综合C”。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_,_。_,_,_,_。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于是在郊游踏青时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B.C.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时要先通读全部文

8、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综合来看,几个句子的中心议题是“清明节人们为什么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答题时既要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排序,又要注意横线间的标点符号,注意层次。六句话中间的句号,暗示包含两层意思:(1)谈传统文化中柳的象征意义,句号前两横线暗示此层只能两句,分析不难看出是两句;(2)谈人们的企盼及做法,包括四句。因为六句的中心议题是“清明节人们为什么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句中“由于”衔接上文,领起下文;而句的“它”代指句中的“生殖力”,与后面的“生命力”相照应,因此第一层排序应为。句中的“生命力”应衔接第句中的“生命力”,因此句排在前面;而句

9、中的“企盼”、“家庭成员”又分别与句中的“达到”、“人丁”衔接照应,因此句排在句后;句中“于是”暗示本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它与句一起放在结尾,因此第二层排序应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语段内逻辑的有机联系,对内部结构的一致性、上下语言环境的协调等方面的考查没有涉及,难度中等。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全国以及各省市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江苏卷前几年考得较少,近两年受到重视。5. 下列对“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D)A.标志整体呈圆形,既体现民族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也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B.标志中的太阳神鸟图案动感很强,既体现中国文

10、化强大的向心力,也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C.标志中的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合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生肖、十二时辰等元素。D.标志中光芒四射的太阳,既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也象征着我国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命题立意】本题属“图文转换”题,综合考查考生从图表中领悟、挖掘重要信息,进行概括、评价、创作等能力,就是对考纲中“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几种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能力层级为E级。【答案】D【解析】本题属徽标题,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宏观把握徽标的外形特点,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地点等;(2)要分清画面说明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3)注

11、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要联系具体对象做出合理想象,切忌随意猜想,要扣住图中信息点来联想;(4)要认真观察图画组成部分,避免遗漏说明内容,或疏漏创意之处;(5)一般采用规范的说明语言,做到准确、简明、平实、清晰。D项明显违背第(3)点,对徽标中间图形的内涵和寓意理解有误,它是动感很强的“太阳神鸟”,D项却理解为光芒四射的“太阳”想象也不够合理。【点评】图文转换题江苏已连续考了几年,由主观表述题到客观选择题,由表格数据题、漫画题到徽标题,年年变化,不断创新,考查学生适应现代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能力,这类题目估计下年会继续考下去的。【总评】5道选择题,结构与题型基本沿袭去年的思

12、路,但内容又有所变化,得体题换成病句题,漫画题换成徽标题。特别是兑现了考前的承诺:语音、字形等需死记硬的考题淡出考卷,大大减轻学生的负担,值得肯定。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欧阳伯和墓志铭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

13、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

14、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A.为人纯实不欺欺:欺骗B.不治科举文词治:研究C.要必申其意申:施展D.召君问其制问:询问【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答案】C【解析】结合语境,“申”在文中的意思应为“表明,申述”的意思。【点评】实词解释题,已经考了多年,应该说这样的题型已经相当地成熟了,学生在此方面的训练也已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今年考查的四个文言实词中,只有“治”字来自于“120个文言实词”,因此平时文言实词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120个文言实词,120个文言实词是“常见”的,但“常见”的文言实词不只是120个。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欧阳发学习刻苦,尊师重道。十五岁时拜胡瑗为师,后来能够传授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B.欧阳发为人诚实,淡薄名利,爱好礼义。他性格刚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C.曹太后去世后,欧阳发帮助陈襄解决了皇曾孙服制的问题。后经陈襄推荐,欧阳发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