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4475502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2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丹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丹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丹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丹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丹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丹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丹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2023年建筑工程管理行业文档 齐鲁斌创作丹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丹阳市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委员会2011年3月II目 录目 录序 言1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2第一节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2发展经验8存在问题9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11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3第一节 指导思想13第二节 发展战略14第三节 发展定位15第四节 发展目标16第三章 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19第一节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9第二节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23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26第四节 积极推进企业上

2、市,打造股市“丹阳板块”26第五节 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增强区域竞争能力29第四章 创新型城市建设31第一节 优化创新环境31第二节 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32第三节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33第四节 加快农业和社会事业领域科技发展34第五章 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35第一节 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35第二节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37第三节 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38第四节 加快旧城改造步伐41第五节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41第六节 加强社会公共管理43第六章 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46第一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46第二节 推进卫生事业发展47第三节 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49第四节 促进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50第五节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1第六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2第七节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53第八节 加强国防动员和力量建设54第九节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54第七章 节能减排与低碳城市54第一节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54第二节 继续发展循环经济55第三节 着力建设低碳城市55第八章 规划保障与实施57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活力61第二节 完善规划体系,落实保障措施58第三节 健全规划组织实施和考核落实机制59丹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 言“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我市在“十一五”取得辉煌成果的基础上,有更大更多作为更好更快发展的时期;是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

4、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实现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行政区划调整基本到位、进一步拉开城市新框架、加速实施城市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时期;是抓住转型升级机遇,实现跨越发展、跻身现代化苏南强市之林的攻坚时期。丹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江苏省委省政府、镇江市委市政府以及丹阳市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有关会议精神编制,旨在准确把握未来五年丹阳市的宏观发展趋势,明确政府工作重点,阐明“十二五”期间丹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本规划是指导丹阳市2011年至201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

5、的重要依据。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一节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十一五”期间,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双超越、双突破”和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苏南强市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等发展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求真务实、开拓开放、克难奋进,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是发展理念不断创新的五年,是转型升级取得重大

6、突破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五年,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取得的辉煌成果为我市“十二五”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10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较2005年翻一番以上,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607.7亿元(预计数,下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38.3%、138%,年均增长18.9%、18.8%;财政总收入突破80亿元,较2005年增长2.15倍,年均增长25.8%,占GDP比重提高到13.2%,五年提高3.3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增长1.

7、83倍,年均增长23.1%。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46亿元,年均增长30.6%,是“十五”期间投资的3.2倍。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5.9:59:35.1调整为5.2:56.8:38,第三产业比重五年上升2.9个百分点。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设施农业迅速发展,2010年全市拥有镇江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成为助推工业转型升级的双引擎,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型医疗器械与生物医

8、药、电子信息等五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逐步形成新亮点。产业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工业销售收入达1386.7亿元,较2005年增长2.28倍,年均增长26.8%,五年新增亿元企业55家,超10亿元的企业7家,超百亿元企业3家。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65.3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7.8亿元,年均增长17.7%,现代物流、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009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位居16位,比2005年提高了8位。2、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

9、纯收入分别达到23015元和11446元,年均增长13.4%和12.8%。居民储蓄余额280亿元,增长1.15倍。2007年即已完成全面小康社会达标工作,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45平方米、50平方米,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和电脑分别达15辆、51台。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参保率达到99%以上,全面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确保100%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已实现全覆盖。城乡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下。3、发展软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

10、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效率,努力打造“沪宁线上服务效能最高、创业环境最优、投资回报最好”经济发展软环境。发展环境的改善、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外部生产要素的大量流入,有效增强了我市的发展活力,拓宽了发展空间。企业上市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全市新增上市企业6家,其中国内3家,美国、新加坡、香港各1家,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54.3亿元。开放型经济取得突破。外经、外贸主要指标进入全省十强,利用外资量质并举。“十一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11.83亿美元,是“十五”期间总和的2.4倍,五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248个,其中高科技项目明显增多,美国AIG、德国汉高、法国欧尚、德国贺利氏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成功落户丹阳

11、;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18.1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8倍。4、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十一五”期间,以“万顷良田”工程建设为突破口,以“三新”(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工程建设为抓手,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涌现了走在全省前列的城乡一体化界牌模式和新桥模式,开启了丹阳统筹城乡发展新篇章。城镇化率由48%提高到56%,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8.2平方公里扩大到35平方公里。城乡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城市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新区公园、小东门桥广场、南环路等城市景观全面建成,整治出新新民路、齐梁路、市门第一路、城河路等一批城区主次干道。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行政中心、沪

12、宁高铁、川气东送、长江引水、区域供水、垃圾填埋场和污水集中处理厂等一大批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市域路网基本构成,初步形成了以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市镇公路为依托、镇村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312国道、122省道等国省级干线得到改建,新建了通港公路、延茅公路、北二环大桥等工程。新设高速公路河阳互通。实现了乡镇半小时通达,行政村100%通等级公路。公路总里程较“十五”期末翻了一番多。持续开展“三创三清”活动,全面开展疏浚城乡河道和河塘疏浚整治工程,五年共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近8000万元。“江南水乡、现代气息”的城市特色彰显。“十一五”期间所有镇通过国家级生态镇省级考核,201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13、达42%,环保投入占GDP 4%以上,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稳步推进。5、科技创新成绩卓著,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全力打造创新型城市,以“引领、培育、支撑”三大计划为抓手,着力实施“双百工程”。 引进高新项目226个,与300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科技成果350余项。创新科技与金融合作方式,形成了“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三者强强联合的“金三角”模式。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引进海归团队55个,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突破108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5%

14、以上,新增5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品牌。五年共组织申报镇江市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200余项,完成专利申请近万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高新技术新产品近150项。连续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授予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2009年通过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市”验收,2010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示范市。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医疗水平显著提升,人民医院、中医院、市二院等医院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健全。教育影响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入园率达到99.7%,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巩固率达到99.8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7.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8%以上。我

15、市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江苏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市。群众文化活跃繁荣,文化产业不断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转变,文化氛围日益浓郁。完成城市光网建设,3D 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全覆盖。体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平安丹阳”、“法治丹阳”创建深入推进,民主评议行风和政风工作扎实开展,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普法教育取得了新成效,全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在全社会开展了“学习科学发展观、实现丹阳新跨越”等活动。“十一五”期间,我市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市”、“中国和谐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科普示范市”、“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等殊荣。 表一:丹阳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 标2005年完成2010年目标2010年预期预期年均增幅经济增长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255.05513607.718.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31790640007521018.8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