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26页)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447134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2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2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2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2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2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2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 26页)(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每个学期快结束时|,学校往往以试卷的形式对各门学科进行该学期知识掌握的检测|,对上一学期知识的查漏补缺。下面是2019高二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起来练习吧!第一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思想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

2、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是以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

3、”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 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

4、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5、。”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

6、B.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C.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德。D.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无为”指的是“道法自然”|,理政者的行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B.“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理政者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有为”。C.防止理政者乱作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

7、的私自膨胀。D.理政者要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得到治政的启示|,否则就会私欲膨胀|,扰民乱民。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B.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C.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D.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二、古

8、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彭乘字利建|,益州华阳人。少以好学称州里|,进士及第。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乘独西望|,怅然曰:“亲老矣|,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翌日|,奏乞侍养。居数日|,授汉阳军判官|,遂得请以归。久之|,有荐其文行者|,召试|,为馆阁校勘。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天禧初|,用寇准荐|,为馆阁校勘|,改天平军节度推官。预校正南史、北史、隋书|,改秘书省著作佐郎|,迁本省丞、集贤校理。恳求便亲|,得知普州|,蜀人得守乡郡自乘始。普人鲜知学|,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乘父卒|,既葬|,有甘露降于墓柏|,人

9、以为孝感。服除|,知荆门军|,改太常博士。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出知安州|,徙提点京西刑狱|,改夔州路转运使。会土贼田忠霸诱下溪州蛮将内寇|,乘适按郡至境|,大集边吏|,勒兵下山以备贼|,贼遁去。因遣人间之|,其党斩忠霸|,夷其家。召修起居注|,擢知制诰|,累迁工部郎中|,入翰林为学士|,领吏部流内铨、三班院|,为群牧使。既病|,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卒|,赐白金三百两。御史知杂何郯论请赠官|,不许|,诏一子给奉终丧。初|,修起居注缺中书舍人|,而乘在选中|,帝指乘曰:“此老儒也|,雅有恬退名|,无以易之。”及召见|,谕曰:“卿先朝旧臣|,久补外|,而未尝自言。”对曰:“臣生孤远|

10、,自量其分|,安敢过有所望。”帝颇嘉之。乘质重寡言|,性纯孝|,不喜事生业。聚书万馀卷|,皆手自刊校|,蜀中所传书|,多出于乘。晚岁|,历典赞命|,而文辞少工云。(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少以好学称州里 称:扬名B.乘适按郡至境 适:适逢C.因遣人间之 间:离间D.无以易之 易:改变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明彭乘”雅有恬退名”的一组是( )(3分)安敢舍晨昏之奉|,而图一身之荣乎 固辞还家|,后复除凤州团练推官 恳求便亲|,得知普州 乘为兴学|,召其子弟为生员教育之 仁宗敕太医诊视|,赐以禁中珍剂自量其分|,安

11、敢过有所望A. B. C.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彭乘担任汉阳军判官很长时间以后|,有人举荐他言行出众|,召入考试|,得任馆阁校勘|,他坚决拒绝|,要求回家乡。B.彭乘有一段时期在京城任职|,他恳求朝廷给予方便|,以照顾父母|,于是得任普州知州|,蜀人担任故乡长官就是从他开始的。C.当地贼人田忠霸勾结下溪州蛮将大肆入侵|,彭乘大规模地召集边境官吏|,率领军队下山迎头痛击敌人|,取得胜利。D.彭乘收集了一万多卷图书|,都亲自刊校|,蜀中所流传的书|,许多都出于彭乘(之手)。晚年|,掌管朝廷文诰|,但文辞不够精巧。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

12、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尝与同年生登相国寺阁|,皆瞻顾乡关|,有从宦之乐。(3分)译文:_(2)乘父卒|,既葬|,有甘露降于墓柏|,人以为孝感。(4分)译文:_(3)乘质重寡言|,性纯孝|,不喜事生业。(3分)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唐多令(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注】漫:徒然。8.“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5分)9.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

13、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_|,无见小利。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2.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白居易琵琶行乙 选考题请从三、四两题中选定一道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两株玉兰树陈忠实清明前一日回到老家|,到村子背靠的白鹿原北坡上|,在父母的坟头烧了一堆被视为阴币的黄纸。尽管明知这是于逝者没有任何补益的事|,然而每年此日

14、不仅不能缺少|,甚至早早就泛溢着一种甚为急切的情绪。自己心里明白|,上坟烧纸和跪拜的行为|,无非是为消解对父母恩德亏欠太多的负疚心理|,获得一种安慰。天气很好。温润的风似有若无。西斜的依然明媚的阳光下|,原坡和河川满眼都是蓬勃的绿色和黄色|,绿的是返青的麦苗|,黄的是盛开的油菜花|,间有零星散落在坡梁上杏花的粉白。回到老屋小院|,便坐在前院闲聊。许是那种负疚心绪得到消解|,许是得了这明媚春色的滋润|,竟是一种难得的轻松和平静。记不得是谁颇为惊诧地叫了一声|,玉兰树开花了。我便朝大门右侧的玉兰树看去|,在树梢稍下边的一根分枝上|,有两朵白花。我的心微微一颤|,惊喜得轻叫一声|,从坐着的小凳上站起来|,几步走到玉兰树下|,久久观赏那两朵玉兰花。那是两朵刚刚绽放的玉兰花|,雪白|,鲜嫩|,纤尘不染|,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洁白如玉|,便想到玉兰花的名字确属恰切。玉兰树尚不见一片叶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