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二节醛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4471343 上传时间:2024-01-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二节醛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二节醛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二节醛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二节醛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二节醛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二节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二节醛(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醛一、检验醛基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1银镜反应醛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被新制的银氨溶液氧化为羧酸,同时,Ag(NH3)2OH被还原为Ag,若控制好反应条件,可以得到光亮的银镜(否则,将析出呈黑色的银颗粒)。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试管必须洁净。(2)配制银氨溶液是向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氨水,直到生成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滴加顺序不能颠倒,氨水不能过量,否则,最后得到的不是银氨溶液。(3)实验条件是水浴加热,不能直接加热煮沸。(4)加热时不可振荡或摇动试管。(5)长期放置的乙醛溶液易发生自身聚合反应而生成三聚乙醛,也有可能使银镜反应实验失败。(6)必须用新

2、配制的银氨溶液,因久置的银氨溶液会产生Ag3N,易爆炸。2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醛基能将新制的Cu(OH)2还原为红色的Cu2O沉淀,这是检验醛基的另一种方法。该实验注意以下几点:(1)所用Cu(OH)2必须是新制的,在制备Cu(OH)2时,应向NaOH溶液中滴加少量硫酸铜,NaOH溶液必须明显过量。(2)加热时须将混合溶液加热至沸腾,才有明显的红色沉淀产生。(3)加热煮沸时间不能过久,否则将出现黑色沉淀,原因是Cu(OH)2受热分解为CuO。特别提醒做完银镜反应的试管,由于银附着致密,用试管刷刷不去,并且银又不溶于一般的试剂,所以只能用稀硝酸浸泡后清洗。二、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4

3、溶液褪色的有机物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官 能 团试剂CC苯的同系物醇酚醛能否褪色原因能否褪色原因能否褪色原因能否褪色原因能否褪色原因能否褪色原因溴水加成反应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酸性KMnO4溶液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注“”代表能,“”代表不能。特别提醒直馏汽油、苯、CCl4、己烷等分别与溴水混合,则能通过萃取作用使溴水中的溴进入非极性有机溶剂而被萃取,使溴水褪色,但属于物理变化。三、醛的银镜反应以及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常用于定量计算,其有关量的关系有哪些?1一元醛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时,量的关系如下:1 mo l2 mol A

4、g1 mol 1 mol Cu2O2甲醛发生氧化反应时,可理解为: 所以,甲醛分子中相当于有2个CHO,当与足量的银氨溶液或新制Cu(OH)2悬浊液作用时,可存在如下量的关系:1 mol HCHO4 mol Ag1 mol HCHO4 mol Cu(OH)22 mol Cu2O特别提醒利用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中的定量关系,可以确定物质中醛基的数目,同时要注意甲醛最终的氧化产物为H2CO3。四、有机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如何规定的?1氧化反应在有机化学反应中,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氧原子或失去氢原子的反应。如:2CH3CHOO22CH3COOH2还原反应在有机化学反应中

5、,有机物分子中加入氢原子或失去氧原子的反应。如:CH3CHOH2CH3CH2OH有机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主要有:(1)氧化反应:所有的有机物的燃烧均为氧化反应。烯烃的催化氧化(加氧,生成醛或酮)、臭氧氧化分解、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炔烃、苯的同系物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如CH3COOH,去2个氢,加2个氧)。醛醛羧酸。NH2中的N元素显3价,也易被氧化。具有还原性的基团主要有: CC、OH(醇、酚等)、CHO、NH2等。常见的氧化剂有O2、O3、酸性KMnO4溶液、溴水、银氨溶液、新制Cu(OH)2悬浊液等。(2)还原反应:烯烃、炔烃等所有含碳碳不饱和键的物质的催化加氢。醛、酮的催化加氢

6、。硝基苯还原为苯胺(NO2NH2,去2个氧、加2个氢)。注意 同一个有机反应,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它可能属于不同的反应类型,如烯烃、炔烃、醛等与H2的反应,既属于加成反应又属于还原反应,醇变成烯烃的反应既属于(分子内)脱水反应又属于消去反应等。这种情况在有机化学中比较普遍,它启示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有机反应。“AB ”这条连续氧化链是“醇醛羧酸(CH2OHCHOCOOH)”或“烯烃醛羧酸(=CH2CHOCOOH)”的特征;“CAB”这条氧化还原链是“醇醛羧酸(HOCH2 CHO COOH)”的特征;“ABC”是烯烃发生臭氧氧化和还原水解反应生成醛、酮或羧酸的特征。(式中的O可能代表O2/Cu

7、、KMnO4/H、Ag(NH3)2OH、Cu(OH)2等试剂)类型1 醛的性质例1根据柠檬醛的结构简式:,判断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它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它可以使溴水褪色C它与银氨溶液发生反应生成银镜D它的催化加氢反应产物的分子式为C10H20O答案D解析柠檬醛的分子结构中有双键和醛基,无论哪一种官能团,都可使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褪色,故A、B正确;醛基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银镜反应,C正确;柠檬醛分子中的双键和CHO完全加氢后生成含有10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醇,其分子式应为C10H22O,故D不正确。因萃取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质中:密度大于水的溶剂:CCl4、CHCl3、CS2、;

8、密度小于水的溶剂:液态烷烃、直馏汽油、苯及其同系物。因反应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无机还原剂、碱液、烯烃、炔烃、醛类、酚类。其中无机还原剂、醛类是由于与Br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使溴水褪色;烯烃和炔烃因与Br2发生加成反应而使其褪色;酚类是与Br2发生取代反应而使溴水褪色。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物质有: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酚类、醛或含醛基的有机物等。 类型2 醛基的检验例2某醛的结构简式为:(CH3)2C=CHCH2CH2CHO。(1) 检验分子中醛基的方法是_,化学方程式为_。(2) 检验分子中碳碳双键的方法是_,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3) 实验操作中,哪一个官能团应先检验?_。

9、答案(1)加入银氨溶液后,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可证明有醛基(CH3)2C=CHCH2CH2CHO2Ag(NH3)2OH2Ag3NH3(CH3)2C=CHCH2CH2COONH4H2O(2)在加银氨溶液氧化CHO后,调pH至中性再加入溴水,看是否褪色(CH3)2CCHCH2CH2COOHBr2 (3)由于Br2也能氧化CHO,所以必须先用银氨溶液氧化醛基CHO,又因为氧化后溶液为碱性,所以应先酸化后再加溴水检验双键。解析本题属实验设计题型,要求思维严谨,对于醛基和碳碳双键各自的检验方法,大家都已非常熟悉,但由于两者都有还原性,当两者共存时,就要考虑先后顺序的问题,同时要注意反应的条件要适宜。(1

10、)银氨溶液为弱氧化剂,不能氧化碳碳双键,但溴水为强氧化剂,CHO也可以将其还原,故检验碳碳双键时应先将CHO氧化,再加溴水检验碳碳双键。(2)检验醛基也可用新制的氢氧化铜。Cu(OH)2悬浊液的制备:取10% NaOH溶液2 mL,逐滴加入2% CuSO4溶液46滴,并振荡。配制要点:NaOH要过量。实验成功的条件:碱性环境,以保证悬浊液是氢氧化铜,直接加热。量的关系:1 mol CHO可生成1 mol Cu2O。中学化学中能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有机物有:醛类、甲酸、甲酸盐、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等。 类型3 醇、醛、羧酸的衍变关系在有机推断题中的应用例3有A、B、

11、C三种烃的衍生物,相互转化关系如下:1,2二溴乙烷气体A氧化还原BC其中B可发生银镜反应,C与A在浓H2SO4作用下受热生成有香味的液体。(1)A、B、C的结构简式和名称依次是_、_、_。(2)AB的化学方程式为:_。(3)BC的化学方程式为:_。(4)BA的化学方程式为:_。(5)A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答案(1)CH3CH2OH,乙醇CH3CHO,乙醛CH3COOH,乙酸(2)2CH3CH2OHO22CH3CHO2H2O(3)2CH3CHOO22CH3COOH(4)CH3CHOH2CH3CH2OH(5)CH3COOHC2H5OH浓H2SO4CH3COOC2H5H2O解析已知A、B、C为

12、烃的衍生物,ABC,说明A为醇,B为醛,C为羧酸,且三者碳原子数相同;醇在浓H2SO4加热至170时产生的气体与溴水加成得1,2二溴乙烷,则A为乙醇,B为乙醛,C为乙酸;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条件为浓硫酸并加热。醛处在含氧衍生物的相互转变的中心环节,是了解醇和羧酸的桥梁。在有机推断题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的转变关系:ABC。满足上述相互转化关系的A通常有醇和烯烃两大类物质。若A为醇,则B为同碳原子数的醛,C为同碳原子数的羧醛;若A能水化,则A为烯烃,B为同碳原子数的醛,C为同碳原子数的羧酸。CAB。满足上述转变关系的有机物A一定属于醛类(或含醛基),则C为醇,B为羧酸。若A(气态)完全燃烧后体积不变(H2O为气态),则A为甲醛,B为甲醇,C为甲酸。通过乙醛的核磁共振氢谱,你能获取什么信息?请你指认出两个吸收峰的归属。点拨乙醛(CH3CHO)分子结构中含有两类不同的氢原子。因此在核磁共振氢谱中有两组峰,峰的面积与氢原子数成正比,因此,峰面积较大或较高者是甲基氢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