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同步测试卷十五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含解析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446944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同步测试卷十五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同步测试卷十五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同步测试卷十五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同步测试卷十五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同步测试卷十五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同步测试卷十五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同步测试卷十五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 高考第一轮总复习同步测试卷历史(十五)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1(2016柳州)希波战争时代的希罗多德在记述几场重大战斗时始终未提神的干预和帮助,同荷马笔下的特洛伊战争恰成鲜明对比。这一历史变化体现了(A)A人文精神的兴起B工商贸易的繁荣C民主政治的形成D历史叙述的科学【解析】材料说明人们对神的认识由认为神至高无上(决定战争胜负)到怀疑(否定)神的存在(对战争的作用),从人无力决定战争结果到认为战争是人为结果,反映了人的价值和作用逐渐受到肯定,这反映的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兴起,故选A。B项不符合材料,材料没有涉及工

2、商贸易。C项不符合史实,在希波战争之前民主政治就已经形成了。D项不符合逻辑,未提神的干预并不代表就是科学的历史叙述。2(2016一中)泰勒斯认为,作为万物本原的水,其本性就是一种变动的东西,由水生成物,由物变成水,这是一个无止无休的过程。从哲学的角度看,在精神气质上与之最接近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B)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解析】第一,泰勒斯和老子两者都探究世界本原;第二,两者都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第三,都不遗余力地赞美“水”。3(2016四校)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两

3、位先哲有相似的(C)A政治主张 B公民意识C批判精神 D自由观念【解析】先哲批判世道的沉沦(雅典和春秋中国的社会动荡),以唤醒国人。所以,C项符合题意。4苏格拉底在和人交谈之时,总是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对方回答,鼓励对方依靠自己的努力逐步找到正确答案。孔子经常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他也很乐于接受学生的提问,并通过回答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表明二者在教学方法上都注重(B)A平等相待B启发引导C辩证思考D逻辑推理【解析】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显示了苏格拉底和孔子都用一种提问题的方法来促使学生思考,这种方法不是平等相待,故A项错误;这种方法就是启发诱导,故B项正确;辩证思考指

4、的是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故C项错误;这种方法也不是逻辑推理,故D项错误。5(2017黄冈)柏拉图说:“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柏拉图的这段话(A)A解释了“人是万物的尺度”B重申了“美德”的重要意义C强调“认识自我”的重要性D否定了苏格拉底的认识论【解析】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面前呈现的情况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构成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知,而这种不同的认知,取决于每一个人的个人感觉。因此柏拉图说的这句话,是对“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诠释。6西方文化源流一书中写道:“希腊哲学与宗教的联系最不紧密,可以说是与神话世界观相决裂的产物。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

5、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这段话说明(D)A古希腊哲学旨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B古希腊哲学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C古希腊哲学完全摆脱了神学的影响D古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精神【解析】材料没有提到古希腊哲学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古希腊哲学与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古希腊哲学完全摆脱神学的影响说法太过绝对,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希腊哲学家认为世界依照其本性而变化”体现出古希腊哲学对科学的意义,故D项正确。71500年,欧洲有250多家印刷厂,印刷了约27 000个版本的书,据估计,当时有约300万本书在1亿人口的欧洲流通。其中一半是宗教类书籍,其他的主要是拉丁语和希

6、腊语的经典作品、法律手册、哲学著作以及大众读物等。这一现象说明(A)A大众对于获取知识的渴望B罗马法在欧洲开始其复兴C只有一半欧洲人关心宗教D意大利文艺复兴走向高潮【解析】众多的印刷厂和书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获取知识的渴望,故选A。B项不合逻辑,材料有提法律手册,但这个法不能说就是罗马法。C项不符合史实,当时的欧洲几乎全民信教。D项不符合逻辑,因为材料讲的是欧洲的情况。8(2016雅礼)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A属于荒诞不经,反

7、映欧洲人早期的愚昧B反映人文主义,是研究文艺复兴的资料C是新教教义,有助于理解欧洲宗教改革D阐述理性学说,出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解析】题干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地位,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故选B。9(2017长郡)建筑是社会文化的折射。在中世纪,由于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能否得救,因此修建陵墓时大多注重表现死者生前的功德和对上帝的虔诚。到15世纪时,陵墓的修建则突出了世俗因素,更多地表现死者生前的生活和业绩。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C)A科学技术的进步B建筑风格的改变C思想解放的影响D宗教束缚的消失【解析】据题干可知,15世纪陵墓修建“突出了世俗因素”,结合时代特征,无疑是因为文艺复兴解放了思

8、想,帮助人们摆脱宗教束缚,树立新的观念,故选C项。科技的进步在15世纪还不明显,与世俗之间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建筑风格的改变只是表面原因,深层次主要是价值观念的改变,B项错误;15世纪宗教束缚减弱而非消失,D项错误。10(2016长郡)赵林在西方宗教文化中指出:“当路德把神圣的东西降低到世俗的水平时,他也同时把世俗的东西提高到神圣的地位驱散了罗马教会加之于神职人员头上的神圣光环,而将它们降至俗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也把日常生活中一切正当的手艺和职业提高到善功和圣事的高度。”对此话理解错误的是(C)A否定教会对神学的垄断地位,促进思想解放B强调世俗生活是上帝认可的,否定天主教会的善功论C主张“

9、因信称义”,强调信徒凭借信仰可以和上帝建立直接联系D其主张分为精神和世俗两个领域,有利于动员社会底层群众【解析】C项本身正确,但和材料不符,信仰本身就是神圣的。A、B、D都符合材料主旨。11(2016雅礼)一书中写道:“(1517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和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A)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解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

10、动,B项错误;材料“宗教狂热世界”说明C项错误;欧洲各国一直矛盾重重,D项错误;故答案选A。12(2016长郡)1555年,欧洲奉行新旧教两派的国家签订奥格斯堡和约,协议确定由各国统治者全权决定该国人民所信仰的教派,不能接受者只有迁居他国。由此可知,这一和约(B)A推动了宗教改革的爆发B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C有利于巩固欧洲的民主制度D促成欧洲世俗权力高于教权【解析】1555年,宗教改革早就爆发了,民主制度还没有诞生,1517年开始世俗权力就已经高于教权了。答案选B。13(2016三湘)一套百科全书的“政府”条目中写道:“政府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宗旨。根据自然的法则,根据理智,行政长官被赋予实

11、现这个宗旨的权力。人民最大的利益是自由。”这套百科全书应该首次出现在(C)A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B宗教改革时期的日内瓦C大革命之前的法国D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解析】材料解析“政府”含义的思想体现了启蒙运动的精神,据时间可判断为C。14(2016长郡)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可能是(B)A经济水平的差异B政治制度的差异C文化环境的差异D国际地位的差异【解析】因为18世纪英国已经民主化了,所以不需要激烈批判专制和现实政治。答案选B。15(2016长郡)孟德斯鸠说:“

12、如果一国的法律认为应该容忍好几种宗教的话,那么法律也就必须要求这些宗教互相容忍。一切受到压制的宗教,自己必将成为压制异教的宗教。因为当一种宗教侥幸而脱离了压迫的时候,它就要立即攻击曾经压迫它的其他宗教。”这段话(A)A论述宗教自由在法律上的必要性B探讨宗教信仰和法律的相互依存关系C论证宗教迫害存在的必然性D主张法律要为宗教服务【解析】材料第一句论述了宗教自由与法律的正向关系,后半段论述了二者的反向关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宗教自由的必要性,故A项正确;相互依存强调彼此互为前提,密不可分,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后半段论证的是宗教迫害造成的后果,故C项错误;法律服务宗教,结合材料主体“孟德斯鸠”,

13、有悖事实,故D项错误。16(2016一中)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一主张(D)A反映了三权分立的原则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C符合君主立宪制的原则D阐发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解析】人民主权简单地讲即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政权机构是为人民服务的,材料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答案选D。17(2016附中)有学者说:“启蒙运动是欧洲的一个历史事件,但是什么是启蒙?这个问题,却独一无二地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德国问题。”这表明(A)A在德国哲学家眼里启蒙不可做简单化理解B人们应该把启蒙运动看作是一个

14、法国现象C启蒙运动是整个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D德国启蒙运动与英法相比呈现出相同气质【解析】材料强调尽管启蒙运动是个欧洲现象,但“什么是启蒙”是一个德国问题,意指德国人对“什么是启蒙”这一抽象问题作了更深入的思考,如康德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B项不符合材料;C项以偏概全,与“什么是启蒙”是个德国问题的主旨不符;D项与材料相反,材料反映的是德国启蒙运动与英法相比呈现出不同气质。18(2016附中)“只有完全征服了神话,才可能给予神话以同情的理解;但是在征服的过程中,必须把他当做敌人启蒙运动为了确认自身,必须把宗教的信仰当作迷信和谬误。只有做出激烈而片面的反应,才能克服那种上帝选民的信仰和对圣

15、徒事迹的顶礼膜拜。”这说明启蒙运动(B)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B在追求客观性的斗争中自己却不够客观C使人从千年的宗教束缚下解放出来D追求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平等【解析】材料说明启蒙运动存在着过于偏激、不够理性等问题。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46分)19(2016三湘)(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书院是中国古代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其萌芽于唐末五代,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当时书院多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等。清代雍正帝颁布上谕,明令所设书院皆由封疆大臣控制,并由政府拨给经费,书院应重视“读书应举”。清末,书院为近代学堂所取代。南宋以后历代书院共同依据的总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规定,书院学生要接受的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个方面的伦理关系的教育。书院的主要课程有儒家学说、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