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视基础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4465957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8.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眼视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双眼视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双眼视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双眼视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双眼视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眼视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眼视基础(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双眼视基础1 I眼屈光系统一视觉的基本条件:1屈光系统透明:这是产生视觉的最基础条件。2. 成像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光学系统中成像的清晰度取决于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 当影像正好在光学系统的光学焦点所在的平面焦平面上成像时,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最 高。人眼的屈光系统也是如此,当眼屈光系统的光学焦点的成像位置正好处于视网膜的 黄斑中心处时,影像最清晰。3视觉分析功能正常:这一功能由大脑完成。二眼的屈光因素:1眼的光学界面由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晶体前表面、晶体后表面、视网膜前表 面组成。2. 眼的屈光介质由角膜、房水、晶体、玻璃体组成。角膜在眼球的最前端,是人眼屈光系统中屈光力最大的一个光学因素。

2、角膜的后面就是房水,房水的主要作用是保持眼球的内压,另外起到一个光学介质的作 用,对整个屈光系统的总屈光力产生影响。晶体全称晶状体重要的光学介质,他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自身的调节改变眼屈光系统的总 屈光力。玻璃体是重要的眼内容物,起到保持眼球形状的作用,对光学系统的屈光力产生一定的 影响。三. 屈光介质的基本数据:1折射率:角膜(1.376),房水(1.336),玻璃体(1.336),晶体(1.406)。2.屈率半径:角膜前表面屈率(7.7mm),后表面屈率(6.8mm),晶体前表面屈率(10mm), 后表面屈率(6.0mm),视网膜屈率(10mm)。四角膜的屈光特性:角膜的形态近似凹透镜,光线不

3、折射,仅发生位移,角膜与其前后介质的折射率共同作 用,产生正屈光作用,产生焦力4045D,占眼总屈光力7075%。五.屈光力的计算:D=(n2-nl)/rD =屈光力 r:简化眼角膜屈率半径前表面8mm rl:角膜前表面屈率半径=7.7mm r (角膜后表面屈率半径)=6.8mm n (角膜和房水的综合折射率)= 1.3375 n (角 膜折射率)=1.376 n2 (房水折射率)=1.336方法 1 (近似计算):D=(n-1) /r= (1.3375-1)/0.008=42.19D方法2 (精确计算):D1=(n1-1) /r1=( 1.376-1)/0.007 =48.83DD2=(n2

4、-n1) /r2=( 1.336-1.376)/0.006 =-5.88D D=D1+D2=48.83-5.88=42.95D六晶状体的屈光:核心密度高,折射率大,外层曲率平,内层曲度弯后表面屈率半径:5mm前表面屈率半径:10mm晶体折射率:1.406玻璃体折射率:1.336折射率前后有落差,因此光线发生聚合现象在调节时,前屈率变为5.33mmn晶体密度nl:房水密度n2:玻璃体密度r1:晶体前表面屈率半径r2:晶体后表面屈率半径七. 晶体屈光度计算:不调节时:D1= (nnl) /rl=( 1.4061.336) /0.01 = 7.0DD2=(n2nl) /r2=( 1.3361.406

5、) / (0.006)= 11.76DD=D1+D2=7+11.76= 18.76D八. 其他1. 角膜:43.00D (40.0045.00D2. 晶体:17.00D (16.0020.00D3. 全部屈光力:58.00D (56.0065.00D4. 调节后全部屈光力:70.00 (晶体调节为12.0014.00D九. 三对基点(mm):前主焦距(17.05) 后主焦距(22.78)前主点距(1.35)后主点距(1.60)前结点距(7.08 )后结点距(7.332. |双眼单视(双眼视)基础一. 双眼单视(双眼视)定义:双眼同时注初,单一初,标,同时在双眼黄斑成像,中枢将双眼 视标像的传递

6、信号进行重叠处理,形成单一完整的有立体感的影像。双眼视是一种组织性的视觉功能,是由两个各自分开的眼睛,将所有影像在每一个眼睛上个 别聚焦成像,经过共同协调运动行为与大脑视觉系统的整合作用,完成双眼单视的视觉机能。二. 三大机能:正常的双眼视觉建立在感觉机能、运动机能和整合机能之下。1. 感觉机能:感觉机能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外界刺激,包括光感、物体形状、颜色级影像刺 激方位。感觉机能是人眼最原始,最基本的机能,就是单纯看的功能。2. 运动机能:眼球运动机能最主要的作用为,外眼肌运动协同作用能力,除此之外与调节 作用,瞳孔反应之间有密切关系。运动机能的目的是保证双眼始终在目标上形成视轴焦点, 保证双

7、眼单视的建立。眼球的运动根据追踪目标的位置及距离可分为,同向运动和异向运动 两种。当追踪远距离目标时,眼球会向同一个方向转动,以保证主视向(视轴焦点)始终在 目标上,这种向同方向转动被称为同向运动。双眼在观察远目标时,视轴处于相对平行的状 态,为了保证在观察近距离目标时,双眼的视轴能够在目标上形成视轴焦点,双眼会同时向 内侧转动,我们称之为集合,而当由视近向视远转换时双眼会向外展开,我们称之为散开运 动,集合及散开运动被统称为异向运动。在跟踪近距离移动目标时,会同时出现异向运动和 同向运动。此外调节以及瞳孔反应与眼肌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异向运动、调节 和瞳孔反应统称为距离反应三联动。

8、异向运动保证了观察不同距离不同方位的目标时,双眼 视轴始终在目标上形成视轴焦点,建立正常的双眼单视。调节的作用是保证观察不同距离目 标的清晰度。瞳孔反应的目的则是保证整个屈光系统的总屈光度改变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光 学缺陷。3. 整合机能:主要功能是将感觉机能所收集的视觉信号,依其大脑皮质影像融合形成单一 视觉知觉区。这一机能的主角是大脑。三. 双眼视形成的神经反射生理基础:1. 双眼视野重叠:在双眼180视野中,有120的视野是重合的,占整个视野的66.7%。正 是由于这一部分重叠视野形成的视差建立了双眼单视(立体视觉)功能。而剩余的33.3%的 视野,每边30的视野的影像是完全不相同。这样的

9、分工即保证了双眼单视(立体视觉)功 能,又有效的增加了视野范围。2. 定位反射正常(能够形成视轴焦点):双眼的主视向(视轴焦点)能够准确的对准目标。3. 再注视反射正常(运动机能正常,跟踪目标的能力):当目标位置发生变化时,主视向(视 轴焦点)依然能够保持在目标上。4. 集合和散开反射正常(非平行运动反射正常):在观察不同距离目标时,主视向(视轴焦 点)位置依然保持在目标上。5. 本体感受反射、耳迷路、颈部肌肉反射协调完成:这是全身对的视觉反应,包括身体运 动的协调和平衡能力。四. 双眼视形成的生长发育生理基础:1. 视锐度的发育正常:这是建立人双眼视觉的基础,它属于感觉机能的范畴,它的发育正

10、 常与否直接决定了人眼的正常感知能力。2. 眼肌和相关组织发育正常(颈部肌肉):眼肌及相关组织的正常发育是保证了双眼单视(立 体视)功能的建立。头部的转动正常可以扩大人眼的视野范围。3. 视知觉、中枢感觉、眼球运动协调关系建立的正常发育:双眼相同的感知能力,协调的 运动能力与大脑的处理能力使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双眼单视(立体视)功能。五. 三级视功能:三大机能描述的是各个器官的功能,而三级视功能是指在三大机能保证下双眼单视(立体视) 建立的过程。按照立体视觉建立的顺序依次为同时知觉、融合功能和运动立体视觉。1. 同时知觉:中枢能同时感受落在视网膜及双眼黄斑上的像刺激。双眼感觉机能正常是保 证同时知

11、觉的前提。2. 融合功能:双眼看到的像能够准确重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双眼注视角度,在眼肌参与 运动反应的条件下仍能准确重叠。运动机能和整合机能是融合功能的保障。在同时知觉的保 证下,双眼的主视向(视轴焦点)能够准确的对准目标,双眼影像经过大脑的这和形成单一 的视觉知觉的过程称为融合功能。融合功能有分为三级融像,融合视、重叠视和立体视。 第一级融像,融合视:单一影像同步反映于视觉知觉上,成为视轴目标,形成单一视觉知觉, 如完全相同的两只狮子同时反应在各眼相对应的视觉区域内时,通过整合作用形成一个狮子 的单一影像。第二级融像,重叠视:不相似的物体同时投射与两眼视觉相等的位置上,形成单一的视觉知 觉

12、,例如当右眼看到的是狮子,而左眼看到的是笼子的时候,且它们正好处于相对应的视觉 区域内时,通过大脑的整合,我们立刻看到了一个狮子在笼中的影像。第三级融像,立体视:融合部分相似但不相同,部分完全不同的影像,形成单一的具有三维 空间感的影像。3. 运动立体视觉:在时间的参与下产生运动立体视觉。这是人眼最高一级视功能,是对三 维空间、景深、运动物体的速度及方位等的视觉感觉。3. |视网膜对应.基本概念:1. 中枢眼:双眼视觉信息在中枢汇总形成单一的视觉感受。双眼参与了视觉的建立,但是 通过大脑对两个眼睛的影像进行处理之后,反应出的是一个完整的影像。就向一个眼睛所看 到的一样。因此,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

13、称之为中枢眼。规定中枢眼的位置在双眼的正中间。 中枢眼的任意一点都是由双眼视网膜对应的两个点重合而成。黄斑中心凹对应点为主对应 点,双眼相对于黄斑中心位置同侧(如右眼颞侧和左眼鼻侧,左眼颞侧和右眼鼻侧)距黄斑 中心凹等距的两点称之为次对应点。2视向:单眼主视向:固视目标经过节点与黄斑中心的连线。单眼次视向:旁固视目标经过节点与黄斑中心以外某点的连线。双眼主视向:由双侧单眼主视向综合的共同视向。它是从固视视上的一点标经过各眼的节点 到其各自黄斑中心连线的方向。双眼次视向:旁固视目标到双眼对应点连线的终点。它是从旁固视目标经过各眼的节点到视 网膜对应点的连线方向。二. 视网膜对应的条件:1. 眼肌

14、平衡:眼肌平衡是双眼视网膜对应的前提。2. 双眼黄斑对应,在眼肌平衡的条件下,双眼视轴的一端是目标上的视轴焦点,而另一端 是各自的黄斑部对应点,形成黄斑对应。3. 视网膜区域性对应,右眼鼻侧与左眼颞侧对应,左眼鼻侧与右眼颞侧对应4. 对应点视标像转变为视觉信号,通过神经传导投射到视中枢,经过大脑对图像的处理使 之融合成单一的视觉知觉,建立双眼单视。5. 周边融合:一眼为黄斑注视,另一眼为非黄斑注视(旁中心注视)非黄斑注视点为假性 黄斑,双眼为异常视网膜对应,经过自然锻炼,仍可形成双眼单视,称为周边融合。6. 异常视网膜对应:双眼黄斑对应,中枢可将双眼像融合成一个像,黄斑不对应,发生双 像,中枢

15、则抑制斜视眼的黄斑像,为了建立双眼视,斜视眼产生新的异常对应点,因而手术 前,由于周边融合可有双眼单视,斜视矫正后则可能反而发生复视。7. 旁中心注视:黄斑中心以外的假黄斑的视功能弱于真黄斑,遮挡健眼,用假黄斑注视称 为旁中心注视。三. 固视差异:1. 定义:因单侧眼位偏斜倾向,或双眼不对称的眼位偏斜倾向,在双眼单视的情况下,固 视目标的像在双眼视网膜上不能精确对应(异常视网膜对应对应)。2. 病因:双眼固视同一视点,固视点的像在双眼视网膜上的位置本应精确对应,双眼分别 从视网膜获得信息,才能被中枢理解为单一的目标。但是固视点的向在视网膜上为精确定位 时,由于零视差的作用,双视轴物端的固视点周边形成单视区,双视轴像端的视网膜一定范 围内形成对应圈,有称Panum视区,当固视目标的像落在双眼的对应圈内,即可形成双眼 单视。若单眼有眼位偏斜的倾向,开融合机能的控制下,患眼最大限度以对应区边缘与健眼 固视目标相对应,在不影像双眼单视的情况下,尽量满足隐斜严的眼位偏斜倾向。被测者感 到患眼周边影像偏离中心的固视现象就是固视差异。固视差异是通过双眼融合量值的调节来 实现的。四. 固视差异分类:1. 正固视差异:为了维持双眼单视,患眼去微量融合过渡,表现为内斜视,又称集合性固 视差异。2. 负固视差异:为了维持双眼单视,患眼去微量融合不足,表现为外斜视,又称散开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