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4464457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鲁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

2、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3、,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1、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谁吗?你知道他的故事吗?-学生说自己了解的周恩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走近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周恩来是怎么产生这个想法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师:大家的疑问都是同一

4、个问题,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按照自己的速度自己读自己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由读课文。课文读完了,词语会读吗?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出示词语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巡警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入侵一些弱国,并在弱国划定一片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让弱国的人到里面去,这就是租借。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大家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踊跃回答 铿锵有力铿锵有力。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闯进 吵嚷 惩处 惩处这个词,放到句子中还会读吗?出示:“谁知

5、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3、读了课文,谁再说说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立下这样的志向? (板书:中华不振)师: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同学们,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我们请同学来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你从课文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华不振”? 生说。 解释: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东北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环境优良。同时又是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各国之间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

6、无能和软弱,才使得帝国主义把贪婪的魔掌伸向了当时的东北。(二)研读重点,深入感悟。课文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在租借里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感受更深刻。现在就让我们到租借里去看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哪一段写到了租借? 出示第七段。生读。从“闯进”这个词你觉得租界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地方。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繁华热闹的租界,这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读一读这一段,看看哪儿刺痛了你的心?请用笔划下来。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预设1: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

7、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得意扬扬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刺痛了你的心。通过表情,你明白了什么?他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你感到怎样?气愤。带着气愤的语气来读。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把你看到的度给大家听。预设2: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亲人被轧死,却遭到了训斥,你能体会他的心情吗?很伤心难过。这个妇女失去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可能是她可爱的孩子,也可能是他年迈的父母,她悲痛欲绝。她此时能指望谁啊?中国

8、巡警为他报仇为他伸张正义,但是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当时根本得不到最起码的公道,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他鸣不平师范读。齐读。预设3:还有哪儿刺痛了你的心?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是愤怒。读出你的愤怒。我们一起紧握拳头一起读。齐读。此时你进我的拳头最想揍谁?最想干什么?惩处那个洋人。写一写惩处的惩。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不敢。哪里

9、看出不敢?想象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呢?无奈、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中。一个“只能”,让我们明白了他们的内心是气愤但却是无奈的。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不敢反抗,也没有能力去反抗。出示句子比较: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比较两句话,体会反问的语气。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看看哪个句子更能表达围观人们的那种愤怒、无奈。齐读这句。四、补充拓展:1、同学们,在当时的中国,让我们感到气愤、痛恨的事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哪!请大家看老师查找到的相关事件。出示补充材料,教师范读。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

10、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于是中国人就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上海的租界当局不但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反而还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师:看到这个事件,你想说什么? 同学们,在我们的国土上,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为什么在中国的地盘上建外滩公园中国人竟然不能进去?这一切的一切是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啊?中华不振。2、就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感受那段让人难忘的历史吧。视频播放百年中国之

11、世纪之初。3、落后就要挨打,国之不振,民之不幸啊,就让我们看看这一条一条的不平等的条约吧!出示各种不平等条约。这一条条的条约,像一道道枷锁,让我们中华民族走向贫穷,走向落后,走向不振啊!五、总结。这所有的一切都像利剑一样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更刺痛了周恩来的心,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会沉思写什么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交流。预设总结1:(写不完的情况下) 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下节再学习。预设总结2 : 周恩来回来思绪万千,他忘不了中国妇女在自己国土上有冤难申,于是他立下了一生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忘不了洋人在我国国土上耀武扬威,为此他立下了

12、一生的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到中国巡警在自己的国土上耀武扬威欺压百姓,为此,他立下了一生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他是怎么做的呢?下节课再学习。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

13、角色合作读。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四、抄写生字词: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五、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精品文档】第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