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能演练第九章第四讲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湘教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4458360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能演练第九章第四讲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湘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能演练第九章第四讲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湘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能演练第九章第四讲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湘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能演练第九章第四讲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湘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能演练第九章第四讲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湘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能演练第九章第四讲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湘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能演练第九章第四讲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湘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能演练第九章 第四讲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湘教版)一、选择题1(2011上海高考)在下列选项中,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监测的是()A山体位移B地震震级C震源深度 D地震烈度解析:GPS可以测量山体的微小移动。答案:A2科技人员开发了一种随身携带的伴行包,以便家人能及时找到迷路的老人,下图反映了寻找老人的过程。图中伴行包和服务商采用的技术分别是()AGPS和RS BRS和GPSCGPS和GIS DRS和GIS解析:老人的伴行包内配有GPS手持机,它可以随时向服务商发出无线信号,家人通过GPS信号接收机,获得服务商发回的信息;服务商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老人的去向

2、,从而获得老人的位置。答案:C3(2011山东高考)水稻是亚洲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D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解析:获取水稻病虫害灾情需利用遥感技术,对灾情进行分析、统计、并预测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则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答案:B2011年6月4日,智利南部普耶韦火山开始喷发,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Aqua卫星在火山喷发后不久拍摄下图所示的卫星图像。灰褐色的火山灰云笼罩了大地,强风将火山灰吹向阿根廷以及大西洋方向,甚至飘到了数百千米之外的布

3、宜诺斯艾利斯省。读图回答45题。4要获取火山喷发的卫星影像图,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 BGISCGPS D数字地球5如果利用卫星对火山灰进行监测,通过分析多幅火山灰图片,可以获得()火山灰喷出的起始位置火山灰飘浮速度火山灰影响的范围火山灰飘浮的方向此时段当地的风向A BC D解析:第4题,火山喷发卫星影像图是应用遥感(RS)技术取得的。第5题,从火山喷发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出火山灰的状况,监测火山喷出的起始位置、移动方向、速度、影响范围、此时段当地风向等。答案:4.A5.D6对中国地域文化信息进行处理并绘制成易识别的空间地理图像,应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

4、(GPS)C地理信息系统(GIS) D国际互联网(Internet)解析: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对获取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处理,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答案:C二、综合题7(2012佛山模拟)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1:不同植物类型由于组织结构不同、季节不同、生态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形态特征和环境特征,在遥感影像中可以表现出来。下图是不同植被反射波谱曲线比较图。材料2:根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绘制的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图。(1)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植被分布的调查,主要是利用了不同植被的不同_特征,并由此区分_。(2)不同地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

5、异越大,越容易区分。绿光波段的可见光以及红外线反射率最高的植被分别是()桷树桦树松树草A BC D(3)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分布的调查具有哪些方面的突出优点?(4)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自然植被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规律。影响这一自然带分布规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解析:不同植被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这是遥感影像判读的依据。依据材料1,绿光波段桦树的反射率最高,达20%,红外线波段草的反射率最高,达90%。材料2为植被的垂直分布图,反映了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答案:(1)光谱植被类型(2)D(3)探测范围大;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实施动态监测等。(4)垂直分异光、热(温度)和水分随地势高

6、低的变化发生分异(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下图为近30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总体上升幅度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信息的获取,主要采用了()ARSBGPSCGIS D数字地球2对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的分析,主要采用了()AGPS BGISCRS D数字地球解析:第1题,海平面上升的信息主要通过RS技术来获取。第2题,GIS的主要功能是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答案:1.A2.B3(2010江苏高考)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184天。小亮计划参观世博园中多个国家馆,为设计合理的线路,最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地

7、理信息系统 B遥感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解析:设计合理的参观路线最宜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答案:A4(2012烟台调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配合区域开发,该区域制订了中长期发展规划,10年后,规划部门为快捷准确地获得规划的落实状况,可借助()AGPS技术 BGPS及GIS技术CRS及GIS技术 DGIS技术解析:GPS是全球定位系统,其功能主要在于定位和导航,而RS和GIS则可广泛应用于测绘、城乡规划等领域。答案:C2011年6月27日,位于渤海湾中部的蓬莱,193海上油气田,在距山东龙口海岸约38海里处,发生溢油事故。据此回答56题。5对于本次严重的石油泄漏污染

8、事件,利用RS和GPS技术可以监测()海底漏油点的石油日泄漏量石油污染的海区范围污染海区海洋生物种类的变化石油污染物扩散的速度A BC D6为了制订相关油污治理措施,我们可以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ARS BGPS CGIS D数字地球解析:第5题,利用RS和GPS可以监测石油污染的海区范围和石油污染物扩散的速度。第6题,利用GIS可以制订相关油污治理措施。答案:5.C6.C(2012德兴模拟)棉花遥感识别是棉花种植面积遥感估算的关键,以下是我国北疆地区不同日期棉花光谱信息与其他作物光谱信息的曲线分析图(下图)。图中前3个波段为可见光波段(分别为蓝波段、绿波段、红波段),第4波段为近红外波段。

9、读图回答78题。7容易将棉花从其他作物中识别出来的最佳波段是()A蓝波段 B绿波段C红波段 D近红外波段8根据图中信息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6月份和9月份相比,棉花遥感识别最佳时期在6月份B盛絮期棉花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明显升高C北疆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D棉花随着植株增高、叶片增多,叶面面积系数增大,覆盖率增大,反射率逐渐降低解析:第7题,在近红外波段,棉花与其他农作物反射率差距最大,最容易区分。第8题,盛絮期(9月份)棉花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比6月份高,也最易与其他作物区分。答案:7.D8.B(2011浙江高考)某市寻找适合布局工厂的地点,该厂址要满足两个条件:地形平坦;距河流

10、1 km范围内。图a中“空间资料”是该市地形与河流的空间分布,每一小方格代表1 km2(该区面积共16 km2);“属性资料”是地形和河流的类别资料。根据选址条件,对照空间资料和属性资料,符合条件为“1”,不符合条件为“0”,若同一小方格内有两种不同属性类别分布时,为求简化,占有面积比例较大的属性作为评估对象。完成910题。图a9图b是四幅“河流”资料的评估值图,其中正确的是() 1000100011001111110011001100011111001100111101111100110011100111图bA B1乙0011丙0甲1丁01111C D10.根据地形、河流两项资料的综合评估,

11、图c中适合布局工厂的地点是()A甲、乙 B乙、丙C乙、丁 D甲、丙解析:第9题,距离河流1 km范围内均符合选址条件, 图c大致画出符合条件的范围,经简化之后作出评估图,符合条件的范围用1表示,不符合的用0表示。第10题,根据题目要求,工厂布局在平原地区且距河流1 km的范围内。丙地位于坡地且距河流超过1 km,不合适;丁地位于平原,但距河流超过1 km,不合适。排除法排除含有丙、丁的选项,故答案选A。答案:9.B10.A读东北地区河流封冻等日数线分布图,回答1112题。11造成M、P两地河流封冻日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拔高低冬季风的影响强度水流速度纬度位置A BC D12松花江防汛部门为密

12、切注意P河段冰情,可采取的合理手段是()A利用GPS技术,分析河流未来封冻情况B利用GIS技术,定位冰块的流淌速度C利用RS技术,确定封冻河段D利用数字地球,虚拟河流封冻解析:第11题,由图中的等值线可知,M、P两地的纬度相同,M地的河流封冻日数少于140天,而P地的河流封冻日数多于140天,这主要是由于两地受冬季风影响强度不同以及两地水流速度不同。第12题,松花江的防汛部门可能利用遥感技术(RS)来确定河流的封冻河段。答案:11.B12.C二、综合题(共40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1:2011年7月25日,世界首支青少年三极科学考察团正式启程奔赴北极,“探秘世界三极2011中国青少年北极科考活动”在北京举行了启程仪式,由13名中国中小学生组成的科考队将重点对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冰川、海洋、沿海滩涂和内陆进行科学考察。其中生态环境的研究课题包括:钻取北极冰川的冰芯样品,测定分析氢同位素(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污染物,获取近年来的北极气温、生态环境、淡水资源等方面的数据,由此判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态环境的影响。材料2: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1)这支科学考察团在向北极前进过程中想要随时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什么?利用了该项地理信息技术的哪些特点?(8分)(2)全球气候变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