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比较差异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4451185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近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比较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近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比较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近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比较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近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比较差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近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比较差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近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比较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近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比较差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近 17 年会计准则的演变和发展从上个世纪 80年代初期到 80年代末,或者说 90 年代初期,这近 10 年或者说10 余年的时间是我国会计准则的探索阶段。我国近17年会计准则演变发展从下面开始。会计准则的逐步建立阶段(佃922000年)一一国际化的发展基于 20 世纪 80年代“试验”的经验,从 1992年开始对会计制度进行全面改革。 像我国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在保留原来会计制度体系的基础上,采纳国际惯例制 定会计准则,形成准则与制度并存的格局。当时部门制度有几十种,一个部门一个 制度。参照中外合营企业会计制度制订的模式,推出了“两则两制”:两则是 指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两制是

2、指 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 10个 行业的财务制度。 13 个行业的会计制度首先对原来的大约 40 多个会计制度进行了 合并,并借鉴中外合资企业制度的模式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 用和利润会计要素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 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体系。这次改革彻底结束了我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以三段平衡理论为框架的会计制度模式,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从传统的计 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换,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 初步接轨。“两则两制”于 1993年 7月 1日起在全国实行。不仅在国内会计界、经济界引 起了比较大的影响,在

3、国际上影响也比较大。会计制度制订出来以后,接下来的事 情,就是搞全国性的培训,其规模之大也是少有的,在国外都很少见。实际上,要 从 1993 年 7 月 1 日开始一下子把全国所有的企业会计制度全面转换过来, 这项工作 只有在中国做得起来、做得成功,在国外是无法想像的。这次改革也彻底结束了我 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三段平衡理论为框架的会计制度的模式。当然,除了 模式转换外, 还有一些政策性的内容也随之进行了改革。 比如说,实行了资本制度、 制造成本法,统一了记账方法等等。资本市场的启动是从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其起点比较高,上市公司在 国内发行 A 股,在香港发行 H 股,如此一来对会

4、计的标准又提高了。发行 H 股等 于到香港去筹资,要让香港的投资者认识、了解中国的上市公司。香港投资者对上 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使用的会计政策比较关注,如:公司的利润是如何算出来的 ? 采用什么会计政策,这个会计政策跟国际上的有什么区别等。当时没有公司法, 也没有证券法,只有有限责任公司条例和股份有限公司条例,为此原 国家体改委与财政部联合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这个制度比“两则 两制”更进一步,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些做法,包括四项减值准备等。这个制 度专门用于改组上市的企业, 所以上个世纪 90年代的会计制度, 大多数企业采用“两 则两制”,中外合资企业继续采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5、,改组上市的企 业实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接下来又对在香港发行 H 股的企业搞了一系 列补充规定,基本上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总之,上个世纪 90 年代,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在会计改革上搞了“两则两制”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保留了中外合营企 业会计制度。因此这个阶段的会计改革可以称之为“全面转轨阶段”。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20012005年)一一确立以国际化为主导的策略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 这一时期,为了适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需 要,在原来 “两则两制 ”的基础上陆续发布了 17 个企业会计准则 (16 个具体准则 和 1 个基本准则 )。2001

6、年我国正式签署协议加入世贸组织后, 各个行业的发展都要 考虑国际通行做法,会计改革尤其如此。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这是新时期我国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它明确提出我国现在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时期,这实际上对会计改革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需要加大会计改革力度。 2001 年 4 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完成了改组,开始在全球实施声势浩大的趋同计 划,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特别是如何国际化产生了现实影响。另外,外商直接投资 及外资并购的迅猛增加也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产生了直接推动。 基于上述种种因素, 我国确立了以国际化为主导兼顾中国特色并逐步向国际化演进的会计准则制定策 略。会计准

7、则的完善阶段 (2005 年至今)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全面趋同第四阶段是第三阶段的继续,所以第三、第四阶段联系比较密切。进入第四阶 段要强化会计准则,但仍是 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并行 阶段。第三、四阶段依存的会 计环境基本上是一致的,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及党执政能力 的建设为背景,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方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改革 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现代产权制度。各地都在成立产权交易所,政府机构改革要为企 业市场主体创造一些平台, 改革的目标逐步实现市场化、 国际化,在这样的环境下, 下一步的会计制度改革,要考虑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加紧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 系,提升企业

8、会计准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全面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的对外开放需要,在多年研究和准则制 定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构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时机已成熟,将全面构建中国会 计准则体系。这是我国财政部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内外经济环境发展需要做出的重大 会计改革决策,本次会计改革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史无前例的。本次会计准则体 系的构建比以往更强调对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而不是仅仅 简单关注企业损益情况。这既是一种会计理念的变化,也是一种对于改变目前我国 大部分企业增长理念的变化,更强调企业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效 果,更关注企业今后的增长潜能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总结,

9、更重视资产质量以及揭 示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权力义务而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这样,新准则体系对会计人员 的职业判断和综合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1、完善后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体系的架构完善后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由 39 项左右的会计准则构成, 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准则,第二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 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会计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 三类。一般业务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 如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资产减值、借款费用、收入、外币折

10、算等准 则项目。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中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如 石油、天然气、农业、金融工具和保险合同等准则项目。报告准则主要规范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通用的报告类的准则,如现金流量 表、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等准则项目。2、会计准则建设的目标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工作目标是: 通过制定 20 余项新准则, 同时对现行的 基本准则和 16 项具体准则进行全面的修订, 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 计准则体系。现行的基本准则和 16 项具体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 会

11、计制度等会计制度是并存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 制度涵盖的范围广泛、 内容全面、 更具约束力。完善后的会计准则体系发布实施后,其范围、内容及其约束力等都将 得到加强,会计制度主要从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形式加以规范,相当于准则的操 作指南。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仍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 地满足投资者、 债权人、 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从而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3、会计准则建设的工作原则在完善会计准则体系过程中,借鉴国际惯例与立足国情的关系。我们既要充分 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以及其它得到广泛认可的准则的规定,同时也要贯彻立足国

12、情、 有取有舍的原则,防止不顾实际,照搬照抄,特别要充分考虑我国目前的经济、法 律环境。我国近 17 年来会计制度的演变和发展我国近 17 年来会计制度的总体演变和发展1993 年以前,是分行业,分所有制的企业会计制度;1993 2001 年,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 年以后,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为蓝本而制定的适用于除小 型企业,金融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的会计制度我国自新中国成立总体上经历: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 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 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今天主要介绍近17年来的演变发展属于第三阶段,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1、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点燃我国会计制度改革2、现代企

13、业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引发我国会计风暴1992年11月财政部发布第一号企业会计准则和工业,农业,交通,铁道,民航, 邮电,商品流通,理由和饮食服务,金融,保险,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等 13个行业会计制度。1998年,财政部颁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2000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制度3、我国加入 WTO是中国会计进一步向国际惯例其中经历了由部分到整体、由形式到实质的协调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会计制度规范 的特色,反映了相关环境的要求。对此可以分为形式协调(1993年一2000年)和实质协调(2001年以来)两个阶段。(一)形式协调实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的规范模式。1992年11月30日,经

14、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十三个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于1993年7月1日起实行。(二)实质协调我们之所以将1993年的会计制度改革称之为国际会计惯例的形式协调,是因为当时改 革的内容主要限于会计等式、成本计算内容、会计报表体系等一些形式方面,仍然是会计制度受制于财务制度、“财务决定会计”模式下的会计制度改革,可以说只是簿记制度的改革, 真正还会计制度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于一体并在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基本采 用国际惯例的是2001年的会计制度。所以我们将2001年会计制度改革称之为国际会计惯例 的实质协调。这一协调包含着与以往会计

15、制度的诸多重大变化,也是在特定的重大历史环境下完成和实施的。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颁布了综合的主要适用于大中型工商企业的企业会计制 度,于2001年1月1日起在暂在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经过批准的企业施行;2001年12月17日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于2002年1月1日起在所有上市的金融企业施行;2004年4月27日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于2005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此外 还出台了新闻出版业会计核算办法、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 办法、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税务师事务所、会计核算办法等。1993年以来的会计制度。对此可以通过我国资产负债表的演进(如下表)中得到充分说明:施行日左方项目类别右方项目类别编制基础较前重要的变化1974. 1. 1不分类别、只分项目不分类别、只分项目资金占用= 资金来源恢复资金平衡表1981.1.1固定资金占用、流动资 金占用、专项资金占用固定资金来源、流动 资金来源、专项资金 来源同上项目分类并细化1985. 1. 1固定资产、流动资产、 专项资产固定资金、流动资 金、专项资金同上项目分类简化1989. 1. 1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固疋及流动基金、借同上增加无形资产长期投资、流动资产、 专项资产入资金、结算资金、 专项资金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