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教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444172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小说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专题复习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考点分析作为高考必考内容,高考命题人设计问题往往注重小说“三要素” ( 人物形象、故事情 节、环境)和主题。常常在以下题型中考查:把握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形象;赏析环 境描写;概括探究主题;品味赏析语言;赏析艺术技巧;理解小说的标题。小说 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是属于小说考点中情节的艺术技巧。2019 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还没有公布,但我们从 2018 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 容中来看,除了考试内容中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由选考变为必考,考情变化中有一 点值得注意: “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2、这意味着高考语文侧重更高层级的能力要求。叙述视角与人称是小说的难点,也是整个一 轮复习的难点之一,搞懂这个知识点需要很强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学情分析1. 高一、高二在上课文中的小说单元和小说专题的时候,几乎没有涉及到叙述视角及 人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2. 一轮复习教材创新方案分册一中对这个点讲得很简略,要对这个知识点结合教 材和考题进行扩展。教学目标1. 通过教材理论学习及举例,理解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叙述人称。2. 归纳答题模板,掌握小说在叙述视角方面的考题并掌握基本答题方法。 课前准备1. 请同学们阅读并思考一轮复习资料创新方案分册一 26-27 页,做导学案。2. 重

3、温教材必修三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思考其叙述角度的独到之处。教学内容一、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1、概念解释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简单地说叙述视角就是作者是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的。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 定的,通常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2. 改编故事,体会人称和视角。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小和尚刚出生就被遗弃在庙门口,老和尚虽然日子清贫,身有顽疾,仍然收留了他,给他取名弥生。两人粗茶淡饭,相依为命。老和尚每次都会从功德箱中拿出一枚铜钱收起来,老和尚心想:“自己身体越 来越差了,要为弥生存一点钱,将来

4、让他下山历练历练,顺便寻访他的的父母”。弥生也 会趁师傅不注意,偷摸一枚铜钱存起来。他有他的打算,师傅终日咳嗽,但又舍不得买药, 自己一定要存一点钱,给师傅抓几副好药。十岁那年,庙里来了一个落魄书生,老和尚把 弥生的身世告诉你书生,便让弥生跟着书生一起下山,临行夜里,弥生拿着积攒的铜钱, 摸黑走出了庙门。书生和弥生走后,老和尚在禅房发现了几包治咳嗽的药,老泪纵横。 要求:请从不同方面用第一人称重新叙述该故事,可以适当增加细节和增删词语。 小和尚版:我是师傅在门口捡来的,刚出生就被父母遗弃,这是我对自己身世的全部 所知。师傅身体不好,总是咳嗽,却不舍得买药,我想,我要为师傅做点什么才好啊,于 是

5、我每次从功德箱里拿出一枚铜钱,存够了就给师傅买药,但我不敢让师傅知道。终于存 够了钱,给师傅买了药师傅应该会开心的,想去和在庙里寄宿的书生分享我的快乐,却发 现师傅正在和书生商量,想让书生带我下山,启程前我连夜下山给师傅买了药,放在禅房 里,并随书生下了山。我不想下山历练,我也不想去找我的父母,是不是师傅不喜欢我了, 要让我走,那我听话一点,是不是师傅就会让我回来呢?我不想要父母,我只想陪伴他。师傅版:看到门口襁褓中的婴儿,我是有过一瞬间的迟疑的,再看到襁褓上放着的字 条,我放弃迟疑,将孩子抱回禅房,纸条上写着:家乡遇难,无力抚养,希望孩子能有个 安稳的归宿。我迟疑的原因,是考虑到自身身体不好

6、,害怕不能照顾好孩子,转念一想, 我佛慈悲。虽将孩子留了下来,但去留还是由他自己决定吧,再者,能寻到父母总是好些。 所以我每天从功德箱拿出一枚铜钱,准备给弥生做盘缠。每遇到山下来的人,我也会和他 们谈论一番,找找线索,终于一个寄宿书生愿意带弥生下山,弥生也答应了,心里的石头 仿佛落了地,回到禅房,看见桌上放着的药包和弥生留下的字条,一瞬间竟泪流满面。孩 子,师傅何尝不希望你一直陪伴着师傅呢?书生版:落第后,我如丧家之犬,匆匆逃离京城,盘缠将尽而又无颜回乡,寺庙的方 丈收留了我。寺庙里就只有老方丈和弥生,香客也来的少,倒也清静,弥生像一只小鸟一 样活了整座山林,让我烦闷的心情也放松了许多,我慢慢

7、地从失落中走了回来,准备下次 还要去试一试。一天,老方丈来到我的房里,说让我帮一个忙,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恐 怕照顾不了弥生多久了,下山的时候把弥生带走,去找他的父母,。我答应了他,方丈给 了我一包盘缠之后,咳嗽着走了。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出发了,弥生脸色不好,心情低落, 我猜他昨晚肯定没有睡好,想起昨天老方丈的嘱托,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同样的一个故事,有很多种讲法。这四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四个故事以不同的口吻 来进行叙述,不同的叙述人称代表着不同的叙述视角,给读者的感受不一样,小说的表达 效果也不一样。3. 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凡是“我”没有 出场

8、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 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我”的内心 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小和尚”“老和尚”“书生”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 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这就更具有真实感。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 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 距离缩小了。鉴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两个问题:(1) 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 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 只

9、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2) “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 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 命运的可悲。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 命运。4. 第二人称运用第二人称叙述视角的小说,我们很少见到,这里就不做讲解,只需学生记住其优 点: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 流5. 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

10、细节的发展, 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 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 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 之间的隔阂,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 的。6. 优点类别优点第人称(有限视角)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客观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 的生活二、叙述视角的转换(以教材中林黛玉进贾

11、府为例)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一部小说中,不将一种视角人称一贯到底,而是不断变换, 以求得变化的效果。林黛玉进贾府本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通 过林黛玉之眼初步描绘了贾府环境,贾母、宝玉、王熙凤等一干主要人物都首次在这一章 露面。小说中作者主要以林黛玉的角度展开叙述,读者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去观察和了解贾 府及众多人等,黛玉的视角就是我们读者的视角。1. 黛玉的视角看贾府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 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 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

12、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 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 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 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 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2. 黛玉的视角看宝玉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b召)懒人物,懵懂顽童? ”一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 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 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t ao),

13、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 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 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3. 别人视角看黛玉众人的视角: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王熙凤的视角: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 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

14、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 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说着,便用帕试泪。(既表现出王熙凤阿谀奉承的 性格,又从侧面展现出黛玉之美)宝玉的视角: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 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e)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 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众人眼中的不足之症,在宝玉心中是天仙、女神)小说是一门创造的艺术,作者就像一个魔法师,用文字给我们搭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 界。三、高考链接1. 设题方式:题干中有“线索”“叙述” “情节展开”

15、 “构思”“布局”等字样。 宏观上(1)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2)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3)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微观上(1) XXX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2) “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2. 答题模板( 1)“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2) 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情节上,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着,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人物上,(对比)突出人物的XXX形象的主题上,深化主题,增添艺术魅力。四、小说鉴赏15 级 29 班张中超 耕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 21 页的贾平凹的玻璃2. 推荐阅读鲁迅先生的祝福及孔乙己六:学生学案学案一、改编故事,体会人称和视角。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小和尚刚出生就被遗弃在 庙门口,老和尚虽然日子清贫,身有顽疾,仍然收留了他,给他取名弥生。两人粗茶淡饭,相依为命。老和尚每次都会从功德箱中拿出一枚铜钱收起来,老和尚心想:“自己身体越 来越差了,要为弥生存一点钱,将来让他下山历练历练,顺便寻访他的的父母”。弥生也 会趁师傅不注意,偷摸一枚铜钱存起来。他有他的打算,师傅终日咳嗽,但又舍不得买药, 自己一定要存一点钱,给师傅抓几副好药。十岁那年,庙里来了一个落魄书生,老和尚把 弥生的身世告诉你书生,便让弥生跟着书生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