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桃花源记 (2)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4434129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桃花源记 (2)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5桃花源记 (2)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5桃花源记 (2)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5桃花源记 (2)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5桃花源记 (2)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5桃花源记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桃花源记 (2)(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桃花源记一、导入: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二、读课文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垂髫() 要() 俨然() 邑人(

2、)阡陌() 骥() 怡然()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5.导读第1段。(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讨论并归纳:缘

3、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解有关词语:“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6.导读第2段。(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2)讨论: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

4、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三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一。2.背诵全文。3.预习第3、4段。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继续导读课文,理解文中主语省略现象;2、 学习范围副词“皆”、“咸”、“具”、“皆”、“并”等。一、讨论:1、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2、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

5、其家,皆出酒食。”“要”通“邀”。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咸、皆”,表示范围的副词。(结合练习六)皆:全,都。指人、事、物的全数。咸:全,都,一般指人的全数。俱:全,都。一般指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在这个意义上,“俱”一般不写作“具”。具:全部,引申为详尽、详细。并:一起,一并。从类别上概括。3、人为何“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4、“妻子”、“绝境”等词的古今义。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单指妻。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皆叹惋”,是为什么?(练习二)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

6、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6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二、导读第4、5节1.指名朗读、讲述句意。2.讨论:(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结合练习三)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

7、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3)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三、散读课文,归纳写作特色。1.剪裁得当。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中间部分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得简略。2.线索清楚。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8、3.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四、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五、指名试译课文六、读练习(印发练习题)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内。(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 )。桃花源的由来。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渔人进出桃源。时间先后。(2)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说明桃源人小心谨慎。暗指“

9、桃源”是找不到的。说明渔人有意捉弄地方官员。暗指“桃源”人心存戒心,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们的藏身之地。2.判断下列各句正误。(对的打“”,错的打“”)(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2)“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间的小路成为交通要道。( )(3)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 )(4)“缘溪行”中的“行”是行走,向前走的意思。( )3.分别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例: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妻子绝境无论鲜美穷4.将下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1)(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10、)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5.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1)语句流畅,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2)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3)字数250字左右。)参考答案1.(1), (2),2.(1), (2), (3), (4)3.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指毫无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表示无条件关系的关联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穷;古义:尽;今义:贫困。4.(

11、1)村中人,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村中人,村中人。 (2)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渔人。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不足为外人道26、岳阳楼记目的: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至若”“而或”的用法。、理解本文借景抒情、对比体现出文章主旨的特点。重难点:1理通文意,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2、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对比体现主旨方法:诵读、精讲、讨论课型:讲读课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文体: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学生回答已学过的“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

12、可以写景状物如小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就象岳阳楼记。2、作家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

13、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断齑食粥”的故事,这说的是我国宋代文化名人范仲淹的故事。他在少年和青年时代大体是在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的。景德初,随继父到淄川(今淄博),就读于我县长白山澧泉寺,每日只以粟米熬粥为食,待冷凝后分成四块,早晚各一块中午一块,就凭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他功成名就,做到了北宋时期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3、背景资料。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

14、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4、岳阳楼。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

15、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二、整体感知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骄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提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怎么停顿。讨论并归纳:学生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学生已: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学生丙: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学生甲与丙的节奏停顿都没有错,没有读破句,只是粗细的区别。学生己的节奏停顿明显错误。“刻诗赋”而不是“刻唐贤”意义不清。“于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