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4431084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从儿童发展到成人,其心理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年龄阶段。除了乳儿期与婴儿期外,从3岁至6-7岁为 幼儿期,6-7岁至11-12岁为儿童期,11-12岁至14-15岁为少年期,14-15岁至17-18岁为青年初 期。按学习阶段来分,幼儿期是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期是小学阶段,少年期是初中阶段、青年初期是高中 阶段,各个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区别。人是有个性差异的,所以即使同一 年龄阶段的学生,其年龄心理特征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但就其每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最基本方面而 言,应该是大致相似的,作为教育来说,必须掌握这些特征的个别性与一般性,典型性与多样性。国

2、外一些心理学者把儿童的年龄心理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是知觉行动 阶段,第三阶段为个性社会化阶段,第四阶段为初级智力行为阶段。小学阶段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往往 是让别人承认自己,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接着是性成熟的少年期(即初中阶段)这个阶段的特 点是个性发展不平衡,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爱和恨、自信和怀疑、尊重和轻蔑的感情,同时自我 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发展,理想在其行为中产生了明显的效力。此后是青年初期(即高中阶段)这 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可以说只是机能的变化,巩固和完善少年时期巳形成的心理特征。高中生巳处于独立生 活的前奏,也是考虑自身前途的关键时刻。因

3、此在他们面前,有作出自决的必要性。这时他们巳把生活道 路的选择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因此择业(包括升学中对专业的选择)成为高中生心理活动的中心。他们 巳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立场,并从这一立场出发对社会、政治、生活都具有初步的观点,他们巳能从 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出发来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任务。这里特别要指出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处于身体成熟的阶段,也是性成熟的完成阶段。但性成熟并不 意味着人的社会成熟。所谓青春期,是从纯生理成熟向社会成熟的过渡。社会成熟的主要内容是参与,成年 人的活动,掌握社会的一般规范与准则,一般地说,一个人的社会成熟(与此相应的是心理成熟)是比较 迟的,因为要受到必要的相对

4、完整的教育需要较多的时间,还要看这种教育与社会联系的程度和对学生在 各方面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激发程度。青少年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都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而且各个阶段的发展顺序先后不能颠倒和 超越。但由于教育在各人身上所起的作用程度不一,所以各人在心理发展的速度上,彼此可能会出现差异, 甚至是很大的差异。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资料为网络流传经典笔记,并非勤思考研辅导的内部讲义。如果需要详细的资料,和完整的解答,以 及在复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咨询我们在线的各专业在线老师!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少年时期:少年时期是从11,12岁到14, 15岁这三四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是个体生理发展的

5、又一 显著的加速时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但是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其 生理的发展,这就造成少年在身心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和特殊表现,使其面临一些心理危机,这阶段的儿童 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2)青年期:这一阶段是14, 15岁到18, 19岁这段时间,这段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 都巳基本成熟,当此阶段结束的时候,个体巳都满18岁,可以获得公民资格,开始考虑如何选择未来的学 业和生活道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在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 互协调的,因而

6、使个体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但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 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 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 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 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因此,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入成 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

7、社会角色,获得一种 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就在这种种新的追求中,他们感到种种困惑。其次,由于性的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 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初中阶段 是个体身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使初中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力,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 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从而导致产生挫折感。总之, 由于此阶段身心发展不平衡,使初中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表现在自我意识、

8、 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与父母及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总体来讲,初中生个性的特点有二,其一是不 平衡性;其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一、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 的意识和行为倾向。1 .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第一个原因。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 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 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是导致初中生反抗性出现的第二个原因。在正常情况下,外界的刺激

9、强度 与神经系统的反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性,两者应是相互协调的。但在初中阶段,这种依存关系受到了 影响,致使初中生对于较弱的刺激,也给予很强烈的反应。常因区区小事而暴跳如雷。独立意识是初中生产生反抗心理的第三个原因。初中生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权利,将父母曾给予的 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的障碍,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 发展的束缚。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任何一种外在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所以,可 以说初中生的反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否认自己是儿童,而确认自己巳是成熟的个体。2.反抗心理的表现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大约存在两个反抗期。第一反

10、抗期出现于2岁到4岁之间,几乎与自我意识发展 的第一个飞跃期重叠。这时期儿童的反抗主要是指向身体方面的,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第二反抗期则出现于初中阶段,这时的反抗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的,例如,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 承认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初中生一般在下列一些具体情况下易出现反抗行为:第一,独立意识受到阻碍。初中生内心的独立要求很强烈,但父母却没有这种思想准备或尚未来得及 适应这种情况,仍以过去那种十分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结果导致反抗行为。第二,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如父母不听取初中生的意见,将他们一味地置于支配从属的地位。第三,当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也将引起极度反感。第四,当成

11、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时,后者拒绝盲目接受,表现出对抗的倾向。初中生的反抗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有时表现得很强烈,有时则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常有以下几种具 体表现:1 .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是以一种“风暴式”的方式对抗某些外在力量的。这种反抗行为发生得十分迅 速,常使对方措手不及。当时的任何劝导都无济于事,但事态平息之后,这种强烈的反抗情绪也将较快地 随之消失。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初中生的另一种反抗不表现在外显的行为上,只存在于内隐的意识中。这种情况常出现于性格内向的 初中生身上。他们不直接顶撞予以反抗的对象,但却采取一种漠不关心、冷淡相对的态度,对对方的意见 置若罔闻。这种反

12、抗态度和情绪不易随具体情景的变化而转移,具有固执性。3 .反抗的迁移性初中生反抗行为的迁移性是指,当某一人物的某一方面的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 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人物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同样,当某一成人团体中的一个成员不 能令他们满意时,他们就倾向于对该团体中的所有成员均予以排斥。这种反抗的迁移性,常使初中生在是 非面前产生困惑,在情绪因素的左右下,他们常常会将一些正确的东西排斥掉,这给他们成长带来不利。二、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在初中生的情绪表现中,也充分体现出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随着初中生心理能力的发展和 生活经验的扩大,其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不再象以

13、往那么单一了,但还远不如成人的情绪体验那么稳定, 表现出明确的两面性。1 .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初中生的情绪表现有时是强烈而狂暴的,有人曾用“疾风暴雨”一词来形容这时期个体情绪强烈的特 点。同样一个刺激,在他们那里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强度相对大得多,甚至达到震撼人心的程度。但初中生 的情绪表现也不是一味的强烈,有时也表现出温和、细腻的特点。所谓情绪的温和性,是指个体的某些情绪是在文饰之后,以一种较为缓和的形式表现出来。与幼年和 童年期的儿童相比,初中生巳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了解了不同的情绪在人际关系中具有不同作用的事实, 因此,他们的情绪表达巳不很开放和充分,并能适当控制某些消极情绪,或

14、对某种情绪予以文饰,以相对 缓和的形式表现。所谓情绪的细腻性是指个体情绪体验上的细致的特点。初中生巳逐渐克服了儿童时期情绪体验的单一 性和粗糙性,情绪表现变得越发丰富和细致,而且,有些情绪感受并非直接由外部刺激所引起,而是加入 了许多主观因素。例如,当许多初中生在阅读了一部文艺作品之后,会长时间地沉浸在某种情绪之中,这 种情绪不单纯来自于书中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他们的主观思考和遐想而派生出来的较为复杂的 情绪和情感体验。肢体语言暴露心理秘密研究表明:肢体语言能够暴露心理秘密。人在向外界传达的全部信息时,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100, 声调占38/100,另外的55/100信息都需要由非

15、语言的体态来传达而且因为肢体语言通常是一个人下意识的举 动,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骗性。人类学家观察发现,人与人之间在面对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间情感的亲疏不同,而不自觉地保持不 同的距离:最亲密的人,彼此间可以接近到0.5米;有私交的朋友间,彼此可以接近到00.5-1.25米;一般公 共场所的陌生人之间沟通时,彼此间的距离,通常维持在三米以上。由肢体动作表达情绪时,当事人经常并不自知。当我们与人谈话时,时而蹙额,时而摇头,时而摆动 手势,时而两腿交叉,我们多半是无意识的。正因如此,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如下的假设:当你与人说真话 的时候,你的身体将与对方接近;当你与人说假话的时候,你的身体将离开对方较远

16、。此一假设验证的结 果发现:如果要求不同受试者,分别与别人陈述明知是编造的假话与正确的事实时,说假话的受试者会不 自觉地与对方保持较远的距离,而且显得身体向后靠,肢体的活动较少,惟面部笑容反而增多。部分肢体语言代表的意义:眯着眼不同意,厌恶,发怒或不欣赏;走动发脾气或受挫;扭绞双手紧张,不安或害怕;正视对方友善,诚恳,外向,有安全感,自信,笃定等;搔头迷惑或不相信;笑同意或满意;咬嘴唇紧张,害怕或焦虑;抖脚紧张;向前倾注意或感兴趣。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开展德育工作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必须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掌握青少年的心理活动,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够解决 青少年的思想问题,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达到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一. 开展德育教育,要注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时期是从童年走向独立的人生道路的转折期。在这一关键时期,青少年正在长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