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 (2)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4429860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8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 (2)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六年级上册 (2)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六年级上册 (2)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六年级上册 (2)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六年级上册 (2)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 (2)(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组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从古至今,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在本组诗歌诵读部分,我们将走进“唐宋八大家”的诗歌中感受其独特的韵律美,朗朗上口,余音袅袅,读来恍如静夜听雨,声声入耳,又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1、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简单注释】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成畦(q ):成垄成行。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将:携带。 绿

2、:指水色。排闼(t):开门。 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诗文大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诗歌赏析】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

3、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诗人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2、渔翁【宋】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简单注释】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汲(j):取水。湘:湘江之水。销:消散。亦可作“消”。欸(i)乃:象声词,指桨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下中流:由中流而下。无心:形容白云自由自在地飘动的样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诗文大意】

4、渔翁夜晚靠着西山岩石歇息,天亮后他汲取湘水燃起楚竹。日出烟消忽然不见他的人影,只听得摇橹歌声从绿水飞出。回看渔舟已在天边顺流直下,山上白云漫无目的飘游追逐。【诗歌赏析】柳宗元这首山水小诗作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在这首诗中,作者摄取渔翁一天的日常生活,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淡淡几笔,就描绘出一幅闲适恬淡的艺术境界,反应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复杂思想感情:他既愤世嫉俗,但又

5、感到离群孤独,想以超然的态度来解除自己的精神苦闷。【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郡(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永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其诗风格清峭,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代表作品有永州八记、柳河东集、柳宗元集。3、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简单注释】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

6、(石林诗话卷下)。擎:文中指举,向上托。盖:文中指车盖,这里比喻荷叶。君:文中指你,指刘景文。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橘子绿的时候,也指硕果累累的秋天【诗文大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伞似的叶子和根茎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那秋末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诗歌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

7、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4、定风波【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8、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简单注释】已而:不久,一会儿。吟啸:吟咏长啸。芒鞋:草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料峭:微寒的样子。萧瑟:风雨吹落的声音。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诗文大意】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携带雨具的人已经先离去了,同行的人都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所以写了这首词。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轻快胜过骏马,谁会怕

9、!披一身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料峭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寒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诗歌赏析】作者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此词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颇值得玩味,此词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

10、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简单注释】左迁:贬官。侄孙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封:这里指谏书。朝奏:早晨送呈谏书。九重天:代指皇帝。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肯:岂肯。衰朽: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拥,阻塞。汝:你,指韩湘。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瘴江边:充满瘴气的江边,指贬所潮州。【诗文大意】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

11、命。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诗歌赏析】这首诗是作者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前两联写“左遣”,一气贯注,浑灏流转。“贬”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为国“除弊”,可见“贬”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贬”,处罚何其迅急!一贬就贬到“八千”里以外,处罚又何其严厉!那么“九重天”虽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气壮地声言“欲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严谴而有丝毫心,其刚正不屈的风骨宛然如见。“朝奏”与“夕贬”、“九重

12、天”与“路八千”、“圣明”与“衰朽”、“欲除弊事”与“肯惜残年”,强烈对比,高度概括,扩大和加深了诗的内涵。【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先生集、外集十卷等,代表作有师说、进学解等。6、踏莎行【宋】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简单注释】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征辔(pi):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盈盈:泪水充

13、溢貌。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诗文大意】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我肝肠寸断,泪流满面,别上楼去倚着那高高的阑干痴望,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诗歌赏析】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全词以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

14、新颖的构思,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醉翁亭记、朋党论、秋声赋等,作品收入欧阳文忠公集。7、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简单注释】将晓:天将要亮了。篱门:篱笆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尘:指金的统

15、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诗文大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诗歌赏析】“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