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学生观的独特价值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4428929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行知学生观的独特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陶行知学生观的独特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陶行知学生观的独特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陶行知学生观的独特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陶行知学生观的独特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陶行知学生观的独特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行知学生观的独特价值(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行知学生观的独特价值摘要:陶行知学生观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践行陶行知学生观,必然有利于回归教育本质,恢复教育为生活的本来面貌;也会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教人学习做主人;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教人做创造之人。陶行知学生观还揭示出“教学做合一”是全人类教育之真相,抓住“做”这个中心,就找到了提高教育质量的真经 。关键词:陶行知学生观;独特价值;教育本质;主人;创造;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学生观是陶行知对学生的看法。生活教育2014年第6期刊载的陶行知学生观的内涵一文指出:陶行知把学生解释为学习人生之道的人。陶行知认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主人,是“人中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职务是学做真善美合一的

2、“真人”。陶行知学生观作为生活教育的基本理念,具有其独特价值。认识陶行知学生观的独特价值,又会使教育工作者更加信服并自觉地践行陶行知学生观。陶行知学生观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回归教育本质毋庸讳言,教育界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功利主义倾向。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育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当做应试的机器,学生成了体现教师能耐,获取名利的工具。学生也自觉或不自觉把受教育看作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不二法门,指望通过接受教育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梦想。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和这样的学生联合起来,一个把“考”当成法宝,一个把“分”当作命根,一切围绕着“考”和“分”转。这样的教育只见考试与分数,给师生生活带

3、来额外的压力,甚至引起过度的焦虑,学生离家出走或轻生等极端事件已经不再是十分罕见的事情。陶行知明确提出学生是人,学习是为了生活。这就一下子把教育拉回到了原点,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一)教育是为了人的生活陶行知学生观中,人是第一位的,生活也是第一位的,人与生活离不开,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强调:没有脱离生活的人,也没有脱离了人的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是为了人的生活。人是个体的人,也是社会的人。生活是个体的生活,也是社会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从个体的角度讲,教育是为了培养合理的人生,过健康的生活,科学的生活,艺术的生活,高尚的生活,进步的生活等等。从社会的角度讲,教育是为了创造一个四

4、通八达的社会,过集体的生活,平等的生活,民主的生活,现代化的生活,天下为公的生活等等。陶行知认为“世界和人生一元” 1(P664),“社会是个人结合所成的。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改造了社会便也改造了个人。”1(P275)人在做一个“有益于人类的人”这一点上把个体的人与社会的人统一起来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为生活。这样的观点,就像“1+1=2”一样是天下之公理,极其简单也极其正确,许多人却视而不见。陶行知目光如炬,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最本质的东西,把它公之于众,像一道闪电撕破黑幕的天空,发出“生活教育”的巨雷,真是“宏论醒天下”。(二)教育通过生活进行 陶行知提出学生是学习生活的人,是学

5、“生”,而不是学“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教育的内容要“以生活为中心”;教育的方法要在“必有事焉”上下手。这些观点至今熠熠生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真理性,揭示了教育在本质上是生活的,烛照着教育前行的方向,把背离生活的死教育拉回到活的生活教育轨道上来。可是仍然有人认为,只要考试存在,应试教育就会存在。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习陶行知的教育论著,人们必然会明白,最好的教育得通过生活进行,最坏的教育也得通过生活进行,生活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陶行知甚至举出小偷学偷也是在偷的生活中学会偷的。当然陶行知追求的是好的生活,好的教育,是“对现实求进步,为追求比现实较高较远之理想”

6、 1(P346)的生活教育。为考试而教育,把考试当做目的,先生与学生俱沦为考试的奴隶,教与学失都去生活的快乐。为生活而教育,生活与教育合一,教学成为师生生活的有机之部分,虽然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追求,但是要想考不好也是不大可能的,考试的好成绩成了生活教育的副产品。二、唤醒主人翁意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大家耳熟能详,乍一听,仿佛很正确。 仔细想想,问题来了。第一,这句话显然是把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是分开来讲的。第二,就是分开来讲,对教师和学生地位也分别有两种理解。教师的“主导”可以有好坏两种性质。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的,是在以强行灌注的方式主导着教学;那用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活学,这也是在

7、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也有两种情况。那被动接受学习的学生当然处于别人无可替代的主体地位,却做着学习的奴隶;那主动参与学习的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可他做的是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常常把先生与学生、教与学合起来讲。他说,“依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之原则说来,人类都是先生,而且都是学生。”1(P791) “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 1(P79)“学生受先生的教育,先生也在受学生的教育” 。1(P670)因此,尽管陶行知反对“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领导作用的错误倾向” 1(P670),但是更反对将先生与学生分开,将教与学分开的错误倾向,竭力倡导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旗

8、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提出学生是主人,学生要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国家的主人,世界的主人,社会的主人,机器的主人。陶行知所讲的“主人”,显然是“主人翁”的意思,就是“当家作主的人”(现代汉语词典)。“主人”相对于“主导”、 “主体”,文字差异的背后是理念的差异。从教学的角度讲,陶行知“做主人”观点富有启蒙的性质,唤醒了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指导了师生做主人的方法,有利于师生自动自觉地教和自动自觉地学。(一)先生要做主人1. 要做学习的主人先生要先做学生。陶行知认为 “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1(P769) “不学则不能教” 1(P48)。先生要研究学问,要一面教一面学,学而不厌

9、,才能诲人不倦。先生要跟学生学。陶行知甚至说,“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1(P770)。他认为“我们应该跟我们的学生学习,不拜儿童做先生,就做不好先生。”1(P778) “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末,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1(P553)2.要做“教”的主人先生做教的主人要发扬奉献精神,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在教师们联合起来这首诗中说,“我们要诲人不倦,传播真理,要不惜拼命!”2(P1156)他认为不肯把学问拿出来教人的人叫“守知奴”,“守知奴”是与“守财奴”一样

10、的可鄙。做教的主人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到“以教人者教己”, 3(P138)也要“以治人者治己” 4。做教的主人,教育者要主动寻找学生,要“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 1(P92)(二)学生要做主人1.要做学习的主人做学生的要有“自动”精神,就是主动精神,学生要在自动中学会自动:“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 3(P16) 学生不要死读书,要活读书,做书本的主人,把书本当做工具来用,不为书本所役使。学生做学的主人甚至可以自己教自己,自己做自己的学生。陶行知的诗耳朵先生讲:“写信原来要自然,对谈如人在面前。若问写得好不好,请双耳朵

11、做教员。”2(P48)这是陶行知在长江流域推行平民教育时代教人写白话信的一个小法门,可以看做学生自己教自己主动学习的一个例子。 2.要做“教”的主人学生学做小先生,便是学做教的主人,“把真理公开给大众”, “拿着真理的火把指点大众前进。”1(P553)陶行知赞扬“小孩自动教大孩” 1(P458)的现象,还进一步指出小先生的职务是教人去教人。今天,九年制义务教育早已普及,中高等教育也日渐普及。学生即使只是在课堂里学做小先生对提高教学效率也是大有裨益的。学做小先生,学习时就是为教人而学,必须学得明白才行。人人争做小先生,你教我来我教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所体现的教学策略实际上是与现代教

12、学所倡导的“参与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这些先进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可见在课堂上实行“小先生”制,不仅不过时,实际上还在领潮流之先呢。(三)先生要教学生做主人先生与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学是要为教人而学。先生与学生都是教的主人,主动地教是要自觉传递知识,自觉而觉人。先生的好学能感染学生。学生的好学则鞭策先生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先生主动教学生学,指引学生主动做小先生去教人。学生作为学的主人,他所学的知识必然是要自得的,作为教的主人去当小先生必然是要自己去做。因此先生作为主人并不能取代学生的主人地位。先生作为学的主人,比学生早学,多学,学得明白,能做学生的顾

13、问。先生作为教的主人,对学生有领导启发的作用。因此学生作为学和教的主人,也不可以取消先生作为主人的地位。先生和学生都是主人,但在教育和教学中,作为主人的先生 “只是儿童的助手”,作为主人的学生却是先生的“总指导”。 1(P268)先生要教会学生做主人,“教师最大的责任便是引起儿童对于纪律自觉地需要,自觉地遵守;引起儿童对于学习自觉地需要,自动地追求”。 1(P669)先生还要给学生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3(P300) 三、激发创造精神陶行知认为每个人都是有创造力的,他在创造宣言发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呐喊3(P307)。(

14、一)点燃师生的创造火种在师范生应有之观念中讲,“天既生我,则必与我以一种为人所乐能为之能力。不然,既有他何必有我!天既生孔子,万事皆孔子所能为,则又何必生我而为古人之附属物?由此观之,则我等当自立,当自强,为我之所能为,不随人学步,庶不负天生我之意。”1(P49)在题为自勉并勉同志的诗中直接说:“人生天地间,各有所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1(P134)陶行知的这些观点点燃了原先埋藏在师生心中的创造火种,使得师生对自己具有创造力信心满满,甚至“崇拜自己的创造”,5他们参与发明创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创造精神得以勃发。老师由此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学生由

15、此敢想,敢说,敢做。创造使师生乐而忘忧。师生双方不仅对自己,也对对方具有创造力深信不疑,还产生了一种互相激荡的作用。老师相信学生有创造力,在他的心里学生中间有未来的爱迪生和牛顿,他以期待的眼神,热情地话语,积极的行动鼓舞学生去创造,结果产生了“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学生的创造力焕发出来了。学生也相信老师的创造力,使得老师更加虚心学习,更加深入研究,不断在学问和教育行为上有所发明。师生互相激荡的结果是老师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学生也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老师。名师带出高徒,高徒成就了名师。(二)揭示了“行知行”的创造哲理陶行知主张“行以求知知更行”。他说, “人

16、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3(P239)这就是陶行知“行知行”的哲学思想。陶行知认为创造就在“行知行”中,“我们是要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识。行动遇着困难便不能不思想,思想贯通便取得了真知识。运用真知识以行动,便走上了创造之路。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6陶行知用妇孺能解的最形象的话对此进行了概括:“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的“行知行”的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揭示了创造的过程,还从哲学的高度证实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