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的土家文化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4423340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的土家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贵州的土家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贵州的土家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贵州的土家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贵州的土家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的土家文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的土家文化摘要: “走遍大地神州,最美多彩贵州”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在 这块土地上有 56 个民族成份,这就是贵州的多彩之处。其中就有土家族,它有 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土家族的许多文化和习俗正在逐渐 地消失或是被汉化。一些文化及习俗开始不复存在。许多文化习俗不被人们了解。关键词:土家族;文化;习俗一、土家族的起源土家族历史以来世代居住在湘、鄂、渝、黔武陵山一带,关于土家族的族源有许多中说 法,不过土家族自称为“毕兹卡”是巴人后裔。后来秦国强大后灭巴蜀,巴国作为政权以就 消亡了,但其族人依然存在,势力还相当强大,秦国一时难以全部控制.为稳定政权,对巴 人贵族在赋税、刑

2、法等方面给予极大优待,在巴国故地设郡,对归顺的巴族首领委任地方官 职。再后来的历史演变中,巴人为挣脱北方和中厚秦楚的压迫,又逐渐向湘西、鄂西、渝东 南、黔东北交界的武陵山区一带推进,回到巴人起源的地方。武陵山区山大谷深林茂,沟壑 纵横,崎岖险要,适合巴人的生活习俗。巴人在这一广袤地带火耕水耨,渔猎山伐,生息繁 衍,在漫长的演变中“巴人”一词逐渐淡化,被称为“蛮人”,如板楯蜜、五溪蛮、武陵蛮、 巴郡南蛮等。到了唐代以后从梁、唐、汉、周五代起,原来意义上的“巴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 以“土”字作称,如土司、土民、土人、土家等,亦或土、蛮混称或交替使用,“蛮”是侮 称,土要客气一些,后来“土”就成

3、了“蛮”的别称。公元1206 年即从元代起,由于大量 汉人和其它民族如苗族、侗族、仡佬族人的迁入,“土”逐渐转化成了土家族的专用名称, 以用于“土”与“汉”以及“土”与其它民族的对称和识别。然而土家族作为一个单独的民 族确定下来是新中国成立以后。1957 年土家族作为单独的民族在光明日报上公布。从 此土家族才正式作为单一的民族被确认,才真正成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才开始逐步享受 到宪法及法律所规定的各项权利。二、土家族的分布全国的土家族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方圆10 万余平 方公里区域,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而贵州境内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三个 地、州的十

4、一个县、市,即铜仁地区包括印江与沿河二个土家族自治县、铜仁、江口、思南 与德江共计六个县市;遵义的道真县;黔东南的岑巩与镇远两个县。其他杂居区还有石阡与 松桃苗族自治县。三、土家族的文化生活在贵州的土家族,由于贵州居住的民族太多,所以土家族的文化与各个民族的文化 发生融合。和各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土家族的建筑是干栏式吊脚楼,其建 筑风格与苗家的建筑风格相似。部分土家族人的服饰也和仡佬族、苗族的服饰文化差异不是 很大。还有各种民俗节日活动也有部分与其他民族的相似。1、节日文化由于各种因素,各个地方的土家文化也有一些差异。在德江县的荆角乡的杉树村有赶“嬢 嬢场”的习俗。在农村有赶村场

5、的习惯,在不同的村寨赶集的时间也不同,有逢三逢八赶集 的,也有逢一逢五赶集的。不过杉树村是逢三逢八赶集,其他时间的赶集形式与其他乡镇五 天一场没多大差别,不同的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三这一天杉树村的“赶场”显得有点特别,这 一天就是当地一个独一无二的特别风俗赶嬢嬢场。关于嬢嬢场的来历,一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三日周边的群众就会云集于杉树村场,一些 其他地方的客人也会慕名而来,如此以来这一日的赶集人数会是平时的几倍,尤其是女性比 平常多出几十倍,甚至百倍。因此杉树村的七月十三日才会被大家称为“嬢嬢场”。二是民 国以前“嬢嬢”二字指未婚的女子深居闺阁,很少出门。不过却允许她们每年的七月十三这 一天出门赶集以

6、购买各种针织纺绣的必需品。于是这一天木雕吊脚楼的楼上楼下是一位位青 丝少女穿梭在热闹的小市井中,由此这一天也成为了男女青年们寻找对象的日子。在德江县内,因为我们称大年三十为过小年,而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称作过大年,所以 在德江有大年小年的区别。但是不管是大年也好,小年也罢。节日的氛围差别也不是很大, 只不过在近些年每逢正月十五过大年时多了“炸龙”活动,这一天显得比较更为热闹一些。2、民俗文化在土家族中比较严肃的活动要数傩戏,因为傩戏实质上是在丧葬或是在一些驱邪的仪式 上特有的活动。丧葬上是为了超度逝者,傩戏所念的经文是希望死去的亲人在阴间不要受苦, 希望他们早日脱离阿鼻地狱升上天堂。而一些驱邪的活动上则有一些欢快的戏文,由法师穿 上法袍,戴上各种面具,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些是让人捧腹 大笑的,有些是让人伤感的,不过其目的是为活着的人一生平平安安。傩戏又称杠神或冲傩也叫渡关,虽然有不同的名称,但是性质都是去凶辟邪。不管是杠 神、冲傩还是渡关,活动的形式没多大差别,只是根据法师的不同以及地域的不同稍有变化。如果想看看到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傩戏就必须要逢有人家办杠神、冲傩或是渡关的活动才能看到。不过现在随着时代的不同,经济的发展傩戏早已走出国门,正在为世人所熟知。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家族的许多文化也正在被我们淡忘,逐渐地被汉化。参考文献1姜一平,中国网综合消息;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