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3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4411025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3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3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3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3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3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3(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比例的应用第四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时间分配讲授练习15分 25分 教学理念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和交流,加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教学目标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准备重点: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难点: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流程一、旧知铺垫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2)从甲地到乙

2、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704=565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5(1)出示课文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板书: 8吨水 10吨水 水费 12.8元 水费?元(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引导提问:A题中哪两种量是变化的量?说说变化情况。B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C用关系式表示应该怎样写? =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3、第三单元比例比例的应用第四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课总后结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正、反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适时点拨、指导,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比例的应用第五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练习课时间分配讲授练习15分 25分 教学理念在生动的数学活动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相应的探索过程,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能简洁的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整理知识的过程。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

4、练掌握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地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准备 习题卡教学流程一、基础练习1判断下面各题中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1)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2)水池的容积一定,水管每小时注水量和所用时间。(3)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4)在一定的时间里,加工每个零件所用时间和加工零件个数。2说一说。(1)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2)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二、综合练习1用比例解决下面两个问题。(1)有一批纸,可以装订每本24矾的练习簿216本,如果要装订成每本18页的练习簿,可以装订几本?(2)装订一种练习簿,装订200本要用480

5、0页纸,有12000页的纸可以装订多少本?过程要求: 找出相关联的量,判断成什么比例。 写出关系式。 列式解答,指名两位学生板演。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比例的应用第五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流程3引导比较。(1)说出题中数量关系,写关系式。每本页数本数=总页数(2)说一说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针对以上两题,说一说思维过程和解题步骤找出题中数量关系,判断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根据等量关系列比例式。解比例。检验。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九第6、7题。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练习课列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找出题中数量关系,判断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

6、么比例。根据等量关系列比例式。解比例。检验。课总后结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教学内容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理解本节课的内容。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找出正、反比例的异同,从而加深理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时间分配讲授练习12分 28分 教学理念建立多种途径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评价,着力于学生接纳和认同的评价结果、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

7、例的联系与区别。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教学准备 习题卡教学流程一、比、比例的意义1什么是比?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指名口答,出示表格填空。意义项数基本性质举例比比例二、解比例1什么叫解比例?2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3解比例。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2题。三、正、反比例的意义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3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不同点关系式正比例反比例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教学设

8、计教学流程 4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学生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一找:哪两种上关联的量。二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5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3题。过程要求:按复习中概括“一找二想三判断”三步骤进行练习。(1)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2)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3)这里哪一种量一定,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四、巩固练习1 判断下列关系式中,两种变化的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被除数除数=商 (2)被除数除数=商 一 定 ( ) 一 定 ( )(3)因数因数=积 (

9、4)因数因数=积 ( ) 一 定 一 定 ( )2完成课文练习十第13题。 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一找、二想、三判断”。一找:哪两种上关联的量。二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课总后结本节课是一节练习课,教学内容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理解本节课的内容。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找出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从而加深理解。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10、练习课时间分配讲授练习12分 28分 教学理念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说实话的机会,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相应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归纳、类比和总结的能力。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熟练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教学准备 习题卡教学流程一、基础练习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1)每公顷产量一定,播种的公顷数和总产量。(2)总产量一定,每公顷产量和播种的公顷数。(3)从A到B地,所用时间和行走的速度。(4)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

11、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 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被除数一定, 和 成 比例。(2) 前项一定, 和 成 比例。 后项一定, 和 成 比例。3、判断下列关系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成比例成什么比例?d=C X8=Y ah=S( )一定 ( ) 一定 ( )二、对比练习上面各题学生作出了判断,并说明理由后,师指出:比值一定,也就是商一定,成正比例。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运算的结果商相当于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即Y=KX,K一定。所以判断成正、反比例的方法,可以统一用乘法关系式来判断。把题目中的三种量列成乘法算式。如果一个因数一定,另一个因数和积成正比例,如果是积一定两个因数成反比

12、例。1利用乘法关系式判断: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流程(1)每本书的单价本数=总价 速度时间 = 路程 一定 ( )比例 ( )比例 一定(2)3X=Y Y和X( )比例(3)Y和X( )比例2引导学生总结判断规律:一列(列出乘法算式)、二找(找出定量)、三判断(积一定,则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成反比例,其他情况则成正比例)。三、深化练习1利用判断规律,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1)房屋面积一定,铺砖块数和每块砖的面积。(2)差一定,被减数和减数。(3)圆的半径和周长。2从汽油的千克数,行的千米数和行1千米的耗油量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3从每千克花生榨油千克数,花生的千克数和花生油的千克数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 四、布置作业板书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