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4409693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读后感1000字.doc(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道德经1000字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详细化,它从人与万物的本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道德法那么。并且告诉人们,作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详细方法就是让人的思想顺道而行,用道性换掉人性,这个过程就叫修道。当人的思想符合了道时,人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完美。一、主观符合客观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是讲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说明道是不断变化的。道大无边无际,浩瀚无比,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一会儿是这个样子,一会儿又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给它取个名,就是叫道这个名字可以,不叫这个名字,叫另外

2、一个名字也可以,说到根本,是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的道,产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产生了人和万物。由于本的道是随时随地都在变化的(连名字都可以变化),所以它产生的天、地、人、万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人要适应这种变化,即主观要符合客观,因此人就有了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人的行为也因此分为两种:有为与无为。主观上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变化,这就是有为。主观上没有个人想法,而是随客观的变化而变化,即顺应自然而为之,这就是无为。做到无为了,就能无不为。那么,人是否就能做到无为呢?不修道那是不可能的。人是万物之灵,本来也是客观道产生的,但人生来却是不符合道的。为什么呢?因

3、为人是个矛盾混合体,其中有私心欲望,万物之灵的这个灵被私心欲望所限制,并不灵验,不能适应道的变化,详细表现就是主观意识里总有个人的一些不自然的东西与客观不相符合。怎么办呢?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帮助人去掉不自然的东西,使人符合客观,使客观支配主观,这样人生坎坷就少,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为人处事都会顺利桔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种人生,万事如意修道人。那么,修道怎么修呢?就是守静背诵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静,这样才能体验到道的微妙,从而适应并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静,这样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微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

4、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可以乐观自在地处事为人而到达无不为。二、道性换人性,利益最大化人生离不开利益,那道德经是怎样对待利益的获取呢?经济学理论认同这样一个原那么:人是理性的,人人都会在约定的条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这本身是符合自然的,即符合道的。因为道的行为特征就是以最小的资获取最大的利益,这只要研究一下各种生物体的内在设计和它们的代谢运行及生物圈的分布就会发现,这种现象

5、比比皆是。但人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解常常是欲望与争斗,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符合道的特征,即有为的特征,这在道德经的修道体系里叫人道(也叫人性)。反者,道之动。道性就正好相反,是无欲、处下和不争,即不争而善胜。因为人生来就是带著一大堆潜能来到这个世界的,潜能发挥的深浅决定生命质量的上下。这些潜能是自然赋予的,人只有符合自然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能,同时也就能获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欲望,就要修德,进步道德程度,所以说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径。下面就结合道德经详细地谈一谈。三、成功之道修道是求道来塑造人的成功秉性的过程。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修道就是调道的

6、能量来刻画自己的内心世界,用道性换掉人性,从而使人的思维和言行与客观世界相符合。下面就专门地谈一谈符合道的思维与行为有哪些。1、道的行为就是坚强不屈道常无为,而无以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说明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单独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顿。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从,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

7、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那么无败事。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也是最困难的时候)失败的,在完毕时也要和开场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必须以开场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制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修道就是求道帮助自己,使自己符合道的品质。2、甘愿付出,不求回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万物生长并不争功,它处于众人都不愿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为什么处在众人都不愿去地方还最接近大

8、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万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道德经里也叫柔弱,即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道德经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在克制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我们人总是强调人要无私奉献,无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献就是付出的愿望与力量要强大。无私奉献的精神就

9、是于万物本的道的特性。为什么那些有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会散发出蓬勃朝气和无穷力量呢?因为他的精神状态符合了万物本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须把道的特性(道性)变成自己内在的品质,永远铭刻要让自己物超所值,永远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样人永远就不会离成功太远。3、用行动决定人生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行动,大量的行动!大量的行动虽然预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回绝会比别人多,但同时也预示著你成功的时机也会比别人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胜过别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所以在道看来,并不是比别人强的人

10、就是强者,而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而自己战胜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行动,处其实,不居其其华。意思是,把它放在实实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于说些好听的话。所以道的行为就是以行动来说话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应牢记行动才是成功的保障。4、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大自然的宏伟与壮美,起于其根本程式永久不变地在每一细微之处的成功运作。管理学中有一句成功在于细节之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道无空虚点,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没有空虚之处的,也就是在任何细微之处都能做到完美无缺。在任何一个细节上都表达出了准确、高效、协作与完美的极致,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意思是,任何孔隙中包容的德,唯有大

11、道才能做得到。例如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是生命最根本的单元,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可是在这么小的区域内却可以同时进展约2000个化学反响,各个反响之间互不串位,且与整个身体的运行要求亲密配合,所以说,做好了每一个细胞内的细微小事,才有生命运转的壮观大事。同样地,一个人的品质最容易从琐碎的小事上反映出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天下困难之事,必须沉着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圣人始终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种小事),故可以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是一大忌,必须养成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无论思想上,还是生活上的细琐

12、小事)的良好习惯。5、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么道德经又是怎么说的呢?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贵其事,不爱其智,虽知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比我们仁慈的人,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教师。而面对不仁慈的人,他可以增长我们的智慧。假设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些知识(假设不重视与人打交道方面的才能),虽然外表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实际是极大有迷惑,这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有句话很有名,叫成长容易,成熟难。到达处事才能娴熟是很不容易的。而这个才能的获得恰恰不取决于你与善人的相处当中,而在于你要和你不喜欢的、感觉不舒适的,即所谓不那么仁慈的人打交道中培养出

13、来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适应才能和应变才能,这个才能才是人际关系才能的根本。假设不重视这些事情,不爱惜这方面的知识,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识再渊博,从道的角度上看,也是极大的迷惑。所以,重视人际关系才能的培养,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妙着。那么这个才能的培养从哪里开场呢?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假如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就会发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得到更多的爱。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位路人、曾经走进你办公室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爱的接纳有些人甚至为此做出疯狂的举动。为什么?因为只有爱才会使人感到活得有意义!不管善人、还是恶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爱与尊重的。所以要做一个成

14、功人,首要的是要学会爱别人,学会关注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少看别人的缺点。你学会了爱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爱,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变得无限的宽阔。所以人际关系的首要是什么?就是学会爱人。不管仁慈的人,还是不仁慈的人,我们都要善待他们,并且是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们,而且特别要注意在与不善人的相处过程中去培养自己的善德。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意思是,对待不善之人,你有何理由抛弃他们呢?即不能抛弃人家,同样要以善德待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所以圣人,以无为来处理一切事情,以身体力行来教人。这就是道德经教诲我们处世的关键之所在,这个环节解决了,那么你的人际关系才能之门也就打通了(即让

15、内心清静的才能),这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人生妙着啊。再说一点,学会爱别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学会关注别人的自我。人都有喜欢突出自己个人观点的偏好,但这是人性的误区。假如你总是试图想让人认为你才是世上最好的,都来关注你,那你难以成功。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认为不错,这是不明智的。自以为是的实际是糊涂。所以过分关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让自己的注意力分开别人的自我,这实际上就是处下。道德经写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就是符合道的要求,在社会竞争中要想赢得方方面面的人的支持,关键就在于要时时关注别人的敏感点,以成就别人的抱负而成就自己的事业,你的事业往往会做

16、得更大、更成功。6、谦卑处下,时怀感恩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意思是,为万物生长而不辞辛劳,成功了而名不归己有,依靠它滋养万物而自己却不为主。所以道的伟大在于:本来是道哺育了万物生长,而它自己却不争功名;明明是道滋养了万物成长,而它自己却不充当主人,这是多么崇高的情怀!这就是处下(不争)虽然成功,有了丰功伟绩,但还是把自己视作很平凡的人,不突出自己。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成功了而不自居,所以就不会失去。我们都知道:世上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很谦卑的,这就是处下的品质,因为这是符合道的,所以这种品质就能将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相反,居功骄傲是不符合道的,那样成功就只会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而这实际上还算不上真正的成功。所以我们不仅要成功,更要把成功长久地保持下去。另外,处下的品质还包括感恩。因为在每一个人成功的道路上,都有很多人在付出,所以要从内心感谢每一个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