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评点王国维的悲观人生》_叶嘉莹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4408413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嘉莹评点王国维的悲观人生》_叶嘉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叶嘉莹评点王国维的悲观人生》_叶嘉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叶嘉莹评点王国维的悲观人生》_叶嘉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叶嘉莹评点王国维的悲观人生》_叶嘉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叶嘉莹评点王国维的悲观人生》_叶嘉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叶嘉莹评点王国维的悲观人生》_叶嘉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嘉莹评点王国维的悲观人生》_叶嘉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叶嘉莹评点王国维的悲观人生 叶嘉莹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05日 09:44主讲人简介: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17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20世纪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回到祖国任教;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著有迦陵文集十卷、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 内容简介: 1877年12月3日,浙江海宁诞生了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国维3岁时,母亲不幸去世,29岁时

2、父亲去世,30岁时继母和妻子相继去世,家庭的重大变故给这位从小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王国维增添了许多人生体验。而此时的王国维正承受着国难当头之际一时找不到出路的巨大心理压力,在旧的科举制度走不通的情况下,他只身去了上海。在那里,他接触到了西方的哲学思想,并被德国唯意志论哲学家叔本华的悲观人生哲学深深感染,对国患忧心忡忡的他认识到要救国就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特别是西方的哲学思想来改造国民思想。叔本华认为“生命因意志而存在,现实中意志是得不到满足的,所以人生就是痛苦的”。受他的影响,王国维认为“人只有知苦痛才能奋起,才能避免麻木”。1904年,他在经历了痛苦的思索后,发表了红楼梦评论,在这篇文章里

3、,他运用叔本华的悲观哲学诠释了红楼梦人物的悲剧命运,在他的解读中,隐含了王国维对人生苦难的体验、对国运衰亡的忧患以及对人民麻木乐天的慨叹。 有人这样评价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说它是王国维真正将文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全面系统阐发其唯意志论思想和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作品。王国维从分析生活的本质着手对红楼梦的精神进行了阐释。他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种族都是为了延续生命,生命的本质就是欲望。王国维的自沉和他的悲观人生哲学是分不开的,他在红楼梦评论中论述红楼梦的美学价值时盛赞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在他看来,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而红楼梦的精神就在于它授人以解脱之道,真正揭示了人生痛苦的真相。他不顾牵

4、强附会而一厢情愿地用叔本华的哲学来解释红楼梦,也正是当时他自己对人生悲苦、绝望之情的尽情抒发。 (全文) 我觉得现在讲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今年2004年,正是王国维先生发表他的红楼梦评论的一百年。王国维先生红楼梦评论最早是发表在1904年,所以我说是一百年前,是1904年,那是清朝的光绪皇帝的光绪三十年,而王国维先生出生是清光绪三年,所以他发表这一篇文章,当时是只有27岁。而王国维这个人,当我在研究他的时候,我曾经写了就是王国维先生的性格。在王国维先生的性格方面,我以为他有几点特色,第一点特色是智与情;就是理智和感情兼长并美,就是智与情兼胜的性格。这个智与情兼胜的性

5、格,有它的优点的一面,也有它劣点的一面。因为他是智情兼胜的,所以他研究文学的时候,一方面有直觉的、感性的、感情的体验和投入,而他一方面能够为文学批评建设一个理论的体系,是智与情兼胜的禀赋。另外他还有第二种特色,就是他自己是忧郁而且悲观的,他曾经写过静庵文集,就是他的一个集子,在静庵文集有一个续编,续编前面他自己写了一篇序文,他自己这样说,他说“体素羸弱”,他自己说他的身体平常很软弱的,不是一个身体很强健的人,“体素羸弱,性复忧郁”。而他的性情又是比较忧郁的。所以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就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有的人喜欢考虑一个人生终极的目的和意义,有的人就是每一天饮食、生活、工作,就只

6、是在现实的生活之中,不大考虑到人生的问题。可是王国维先生自己说,他是喜欢考虑人生的问题的,而他的性格又是比较忧郁的,所以当他一接触西方的叔本华的哲学,马上就被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所吸引了。而红楼梦评论这篇文章就正是写在他沉溺于叔本华的哲学的研读时间。从叔本华的眼光来看,认为人生,这个世界的形成,主要就是意志,意志就是你的一种生活的欲望,一切都是由此而形成的。所以叔本华的哲学,认为人生的最终的一个理想,就是求得一种解脱,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就是写在他读叔本华的哲学的时候,所以可以说他通篇的理论,就是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的通篇的立论。他所依据的都是叔本华的哲学,那红楼梦评论这一篇文章,一共分成五章。

7、他说人生的性质就是欲望,生活、欲望、苦痛,是三者的结合。老子曾经说过,说“人之大患在我有身”,说人生的一个最大的痛苦,就是因为你有你的身体,有你的身体,所以你就有了种种的愿望。而按照叔本华的哲学来说,你有了欲望以后,你就是追求,追求就是一种痛苦。你追求而不得当然是痛苦,就算你追求而得到了满足,满足了以后,就产生了厌倦,厌倦也同样是一种痛苦。所以老子说“人之大患是在我有身”。庄子也说,说“大块”,就是天地、宇宙,“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它赋给我们一个形体,而用生活中种种的劳苦、忧患,来形成我们这种痛苦的生活。所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追求一种解脱,这是叔本华的哲学。王国维就用他这样的哲学来评论红楼

8、梦,所以他第一章就是讲到人生的欲望,而追求这个欲望的解脱。 王国维就说,说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其实孟子里边“告子”的那一篇也曾经说过,说“食色性也”。“食”就是饮食,“色”就是男女。因为人就是,宇宙生下来我们人类,人类就是我们天生来的,我们无可逃避的。饮食是你个体的生命的延续,男女是你种族的生命的延续。所以就是说,人生就是说天生下来就给你一种生存的本能,你个体的生存,以及你族类的生存,是天生来给你的这种本能。可是王国维认为,他说人生果然是有目的的,宇宙给我们这追求生存的这种本能,而追求的生存,果然人生是有意义的。追求这个问题,他认为,生活的原始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目的的。他说,从宗教的

9、哲学来说,基督教说,那是亚当夏娃在禁园之中尝了禁果,是由罪恶而产生的。所以他说,人生就是要如何从你这种痛苦之中脱出出去。我们大家不见得完全同意王国维的这种说法,就是人生是没有目的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就是生存的欲望,有了生存的欲望,所以庄子说:“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你既然有了生存,你就为了你个人的生存,为了你种族的生存,而终日在忧患劳苦之中,这是王国维的想法。我们不见得同情他的想法,就是他受了叔本华的影响,认为人生就是欲望,就是痛苦,没有意义的。所以他就从这个观点,就从叔本华这个观点,来看红楼梦。 红楼梦的精神,红楼梦的意义价值在哪里?红楼梦的精神。他说红楼梦的精神,主要的就是“示人

10、以解脱之道”。就是你为什么要在忧患困苦之中忙忙碌碌地生活?所以红楼梦就是示人以解脱之道。怎么样解脱?是“存于出世 ,而不存于自杀”。解脱的道是你真正战胜了,你战胜了人生的欲望,你摆脱了人生的欲望,所以你是出世,而不是自杀。自杀属于你仍然在痛苦之中没有解脱,你是为痛苦而自杀的。所以他说,在红楼梦里边,像尤三姐的自杀,他说她是为了她追求的那个感情,她不能够得到,是她的欲望的痛苦,使她自杀的,她没有脱除她的欲望,所以这种自杀不是解脱,解脱是真的就是看破红尘,摆脱了你的欲望,战胜了你的欲望,这才是解脱。所以他说红楼梦里边,真正可以达到所谓解脱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惜春,一个是紫鹃,一个就是宝玉。可是这

11、个解脱的道理,虽然你最后都是解脱了,而红楼梦所说的这些解脱,最初都是皈依了佛门,就是佛教的宗教,所以让你泯除人生的一切的欲望。所以佛教让你脱除所有的这些尘世的羁绊,脱除你所有的欲望,恢复到你灵明的本性。所以如果你虽然是自杀,你消灭了你的身体,但你没有消灭你的欲望,你就没有能够得到解脱。那么我们从外表上看起来,红楼梦的惜春、紫鹃、宝玉都是出家了,可是他说这种解脱,还有两种分别的不同。他说惜春和紫鹃是由于观他人之痛苦,是因为她是一个旁观者,紫鹃是个旁观者,是紫鹃看到了宝玉和黛玉的这种种的生离死别的痛苦,然后紫鹃观他人的痛苦,惜春也是观到大家庭的种种悲欢离合的痛苦,所以观他人的痛苦而觉悟的,这一种觉

12、悟是一种宗教性的觉悟。可是宝玉不然,所以宝玉之解脱是他亲身经历了、真的感受到了是自己的痛苦,真的感受到自己的痛苦,然后解脱的。他说这个是文学的、是艺术的,旁观的完全理性的觉悟,那是宗教的,你透过了痛苦的感受而觉悟的,这是文学的、是艺术的,是有一种悲剧的精神。佛教所以还讲一个故事,说“透网金鳞”,佛教有很多语录都是这些高僧大德们谈话的记述。 说有两个僧人,两个和尚在一条水边散步,渔人在那里撒网来捕鱼,把很多的鱼都捕到网里边去了,有的鱼的生命力比较弱的,就被网住了,可是有的鱼的生命力比较强,就在网里边挣扎、跳跃,然后就从网里边跳出来了。有一个和尚就说了,说 “俊哉,透网金鳞”。俊就是美了,我们北京

13、的俗话说“俊”,真是俊,这真是美。是透网的金鳞,是已经被抓到网里边去而能够跳出来的这样的鱼。那旁边一个,另外的一个僧人就说了,说“何似当初不曾入网”,说如果它当初就没有被捉到网里去不是更好吗?第一个和尚就说了,说师兄“你欠悟在”,你缺少觉悟,没有进到网里去的这些鳞,你一旦被网住了,你能不能跳出来?这是一个大问题。没有进过网的鱼,你真正被网住了,能不能跳出来,这是一个大问题。虽是被网住了,然后再跳出来的,那是艺术的、那是悲剧的、那是文学的。所以他说,红楼梦的精神,这是王国维的说法,他说就是贾宝玉是真正能够从自己的痛苦的感受之中解脱出来的,所以红楼梦的主角一定是贾宝玉。 还有一种人,红楼梦也提到她

14、。这就是因为前几天,我也看到另外一个人写了一篇文章,说红楼梦里的自杀不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解脱是出世,是摆脱这个欲望。可是大家都知道,王国维最后怎么样呢?王国维最后自沉了,他在昆明湖的鱼藻轩前投水自沉了。所以前几天我就看了一个人的文章,就讲到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说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说解脱之道存于出世,不存于自杀,可是王国维为什么自己后来自杀了,就是他自己对于叔本华的哲学,他自己对于他自己红楼梦评论所提出来的解脱的精神,他没有做到,他怎么会他自己自杀?他自己没有做到解脱。可是红楼梦里边就还透露了一个非常微妙的消息,红楼梦就说,说是像尤三姐这些人自杀,像投井的金钏这些人自杀,这些人都是没有摆脱欲望

15、,所以这不是解脱。红楼梦里面还有一个人也是自杀的,就是贾母的那个侍女,鸳鸯,贾母的侍女鸳鸯,是因为后来贾赦一定把她要纳为侧室,鸳鸯不愿意做贾赦的侧室,所以在逼迫之下鸳鸯就自杀了。王国维没有说到鸳鸯也是一个解脱的人,因为鸳鸯还是自杀了,不是出世。可是他说,一个转折,他说鸳鸯虽然是自杀了,这是因为环境的逼迫,因为贾赦一定要把她纳为侧室,她是不得已自杀的,如果没有环境的逼迫,他说像惜春、紫鹃这样的行为,鸳鸯应该也是可以做到的。他的意思就是说,鸳鸯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于贾府的盛衰兴败,悲欢离合,鸳鸯有了一个透彻的觉悟,鸳鸯不愿意再进到这个人世的饮食男女的大网之中,而是她后来是被逼迫,在这种环境之中不得已

16、而自杀的。如果不是有贾赦他们这样的逼迫,那么鸳鸯,他说应该也是可以做到出世解脱的。我现在在想,王国维先生的自杀,虽然在前些天我看另外一个人的文章,在批评,说王国维存于出世,不存于自杀,他怎么自杀了?我认为王国维可能应该属于鸳鸯这一类。就是王国维呢,他自己本身对于人生的痛苦,有一种出世的觉悟,可是那是当北伐的前夕,当北伐的前夕,传言说,说如果北伐军进入到北京城以后,会有怎么样怎么样一种,对于这保守的、顽固的、守旧的有怎么样的迫害。王国维这个人,所以他是矛盾的,我说智与情,我们开头就说了,王国维他的本性,一个很基本的性格,他理智与感情的兼长并美。这种性格在研究学问上有好处,他既有感性,又有智性。可是在人生上,他就不能够做出一个果断的决断来了。王国维并不赞成后来的溥仪受日本人的利用,要组织伪满的满洲国,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