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 19 范进中举学案 人教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440799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 19 范进中举学案 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 19 范进中举学案 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 19 范进中举学案 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河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 19 范进中举学案 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 19 范进中举学案 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九年级语文上册 19 范进中举学案 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语文资料 精品资料19.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特点,培养阅读小说的兴趣。2.理解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3.品味小说中精彩的语言,理解小说的主题。一.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_,又字文木,晚年号_,安徽人,著有_和文山房集。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生活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词试,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小说著称。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因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

2、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讽刺小说。二、关于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否定、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这样一些内容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名著。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等人物形象,是中国讽刺文学中最

3、早出现、最具影响的艺术典型。儒林外史还写下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赞颂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儒林外吏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这种特殊的长篇结构,对后人颇有影响。儒林外吏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三、关于科举制度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清代的科举制度。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

4、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二.再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范进一生热疫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当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又发疯了?2.课文

5、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3.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这些变化?表现了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拓展延伸: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全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边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连一声的,A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

6、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妈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B登时就没了气。合家大小号哭起来,准备入殓,将灵柩停在第三层中堂内。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内容。2.文段出现的人物众多,谁是主人公,为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3.说说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4.文中先后写了大侄子,二侄子,奶奶的推测,但都不是严监生所想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1. 认真品读画横线的两句话,说说他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6.严监生这一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成了一类人的代名词,请从外国文学的画廊中再找一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