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基本知识点2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4404549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基本知识点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哲基本知识点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哲基本知识点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哲基本知识点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哲基本知识点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哲基本知识点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基本知识点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 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 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行体现在:1。每一次否定都 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2。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3。曲折 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2、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客观辩证法采取外 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主观辩证法则采取 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的思维的自觉活动向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 律。因此,可以简要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 对立中把握统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同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 的具体体现。“尚和去同”、“执两用中”“举一反三”“洞悉症结”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矛盾分 析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

3、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 容与形式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食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如:万有引力,揭示了物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元素周期表揭示 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 的内容及其本质规律。2.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如:人类社会必然有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暂时的 曲折倒退不影响历史前进的总趋势。3.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4. 规律是客观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

4、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1.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一下几点:1.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同主观能动性与

5、客观规律性辩证同一原理想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题选择 的关系。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将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 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 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 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

6、1. 座位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2. 座位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时间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 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 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颠

7、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 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 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 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1. 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能认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 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 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首先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

8、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 者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食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 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应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 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 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 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

9、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 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 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2.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 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 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10、。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 及里滴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一步步滴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1.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2. 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 达到了预想

11、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1.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 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1.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 推翻,否则,都不成器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 人类认识按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

12、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没前进一步,都是对无 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 证统一的。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

13、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 客观相符合。2. 从实践的特点看,检验时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决定性。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 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决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性:1. 价值具有客观性。2. 价值具有主体性3. 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4. 价值具有多维性。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吧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 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

14、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一种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的缺陷是:之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吧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人民群 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他爱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