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认知发展 (2)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4402805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 (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 (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 (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 (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 (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的认知发展 (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中学生的脑和精神系统的发育特点脑电波的研究表明,在13-14岁脑电波持续第2个“飞跃”现象(第一个飞跃现象出现在6岁左右)(二)中学生认知大致的基本特点1 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 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曾强3 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三)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1 目的更明确2 持久性明显发展3 精确性提高4 概括性更强(四)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记忆是智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学习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心理条件。1 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有目的,有计划、需要意志努力的知识记。人要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

2、靠有意记忆。2 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理解记忆是借助思维的力量,运用多种方法,在理解的事物意义货物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小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中学生的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3 抽象记忆占优势。这是一种以抽象逻辑思维为基础,它本质上也是一直理解记忆一、初中生感知活动的特点(一)感觉1、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区别颜色的精确性明显提高,视觉敏度发展到一生中的最高水平,即达到或超过成人水平;2、听觉感受性不断提高,区别高音的能力明显增长,3、运动觉和平衡觉不断发展(二)知觉1、有意性和目的性进一步提高,能够比较稳定地、长时间地进行知觉;2、精确性和概括性不断提高(1)空间知觉上有更大的抽象性

3、,比较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2)时间知觉上更精确地理解较短的单位,而对较大的单位开始理解,但常不太精确;(3)观察力发展上,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有显著的发展,初二是观察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3、逻辑性增强二、初中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一) 特点1、逐步由机械识记向意义记忆转化2、有意识记忆逐步占主导地位(初二、三开始)3、记忆容量日益扩大4、由听觉识记向视觉识记转化5、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初二与高二持平)(二) 培养1、重视复习,善于复习2、运用联想,积极实践3、调节情绪,减轻疲劳4、明确目的,树立信心5、动脑动手,多实践三、初中生想象发展的特点(一) 特点1、有意想象逐步占

4、主导地位(初二、三是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和关键期)2、创造想象开始出现(想象的创造成分在不断增加)3、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4、幻想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二) 培养1、储备各种表象2、结合运用想象3、培养正确幻想4、努力营造气氛四、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一) 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还有赖于具体形象)2、开始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初三处于迅速发展转折期,但尚未处于优势地位)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关键期(初二是关键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4、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特点(二) 良好思维品

5、质的培养1、深刻性及其培养:初中生能够自觉地要求从本质上看问题,但实际中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采用一题多变、设置隐含条件、模型转换、多题归一等问题情境来促使思维的发展。2、灵活性及其培养:初中生思维灵活性迅速发展,个体差异显著,进入高中这种差异很快定型。采用灵活多变、举一反三;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比较复杂问题;研究逆定理训练逆向思维;典型例题总结规律。3、独创性及其培养:初中生独创性开始萌芽。采取将知识进行多种组合,一题多问;提出异想天开的问题;诱导变换思维角度、多途径、多方位思考。4、批判性及其培养:思维过程的重要品质。初中生开始怀疑一切,批判性不成熟,常具片面性、表面性,容易孤立偏激看问题。

6、采用“悖论”、设置“误区”的习题;有意设置陷阱,引诱“上当”“中计”5、敏捷性及其培养:初中生思维敏捷性有了一定提高,敏捷性的差异开始表现出来,初二开始较为显著,年级越高差异越大。采取从速度和基础两方面进行训练。五、初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初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敏感;少有保守性;喜欢进行丰富、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初中生的求异思维发展非常明显,求同思维发展比较缓慢。初中生的这种创造欲望,主要来自于心理上强烈的成人感和高涨的自我意识。六、初中生注意力发展的特点(一) 特点1、目的性逐渐增强并

7、趋于成熟2、稳定性增强并达到成熟水平12岁以上的个体,能保持注意30分钟左右;1315岁的初中生注意的稳定性发展迅速,女生高于男生;高中阶段增长速度逐渐缓慢。3、转移能力增强并达到成熟水平:初中阶段达到高峰4、分配能力逐步发展但未达到成熟水平:能边听课边做笔记,能注意课程前后联系,随年级升高而升高,高中比初中好,但为达到最高水平。(二) 培养1、扩大注意的广度,要求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素养;2、增强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注意的分散;3、要求学生边听课边做笔记来培养注意的分配能力;4、提高自我行为的监控能力,服从教学安排,及时转换注意的对象;七、初中生能力的不同发展及表现初中是智力发展

8、稳定上升的阶段,各种能力皆有明显的发展1、注意力有意注意占优势,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品质都形成自身的特点。表现为:注意的稳定性显著提高(女生更强)、注意的广度扩大、注意的分配趋于协调,注意的转移日渐灵活。2、观察力观察的目的性明确,观察的时间更持久,观察的精确性明显提高,对观察的结果的概括性增强。3、记忆力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意义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形式,抽象记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4、想象力有意想象逐渐占主导地位,想象的创造成分逐渐增多,想象的抽象性、现实性不断发展。5、思维能力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熟。八、初中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强烈与温和

9、,外露与含蓄,波动与稳定,自尊与自卑九、初中生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1、抑郁:心理上表现为持续的心境低落、悲伤、消沉、沮丧、不愉快等综合而成的情绪状态;行为上表现为萎靡不振、沉默寡言、兴趣减少、行动迟缓、不想活动等。与初中生抑郁相关因素:睡眠无规律、学习生活不满意、生活事件多、健康状况差、缺少运动等;个体自身因素:性格内向、过于自卑、不良认知模式、非理性思维等。2、焦虑:持久地出现强烈的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杂的情绪体验,主要是外界强大的压力所致。学习焦虑,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对考试不能很好的控制、考试焦虑等;过渡性焦虑:表现为对学校不能适应、在学校心情心情焦虑不安、上课如坐针毡,对父母及家

10、庭有依赖情绪。可能出现:易急躁、不愉快、不满意、哭闹、怕黑暗、不敢独处、不安地来回走动、不放心反复检查;一旦环境改变则焦虑加重,甚至食欲下降,出现睡眠障碍、易惊醒、夜惊及排泄习惯紊乱;在学校生活中汇出现上课不敢当众发言或发言时面红耳赤、手足无措。3、恐惧:学校恐惧、社交恐惧,可用行为治疗中的系统脱敏法治疗。4、愤怒:初中生愤怒情绪引起的后续反应与其情绪成熟程度、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有关。随着年级的升高,会逐渐减少侵犯性行为和粗暴行为。5、厌烦: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师长的管束,会产生厌烦情绪,其中一部分由此发展为厌学和逆反的行为。十、初中生行为控制方面的常见问题(

11、一)常见问题:冲动(激动行为)、易怒、过度自信、欺负行为、偏执、违拗症、强迫行为、攻击行为(二)良好的意志训练与培养1、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2、确定合理的目的、任务3、注意“索果性思维”(探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4、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5、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十一、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容易出现的偏差(一)问题:1、幼稚性2、超限性:过度敏感、过度独立、过分自尊、过分自责、过分自我表现、过分自我掩饰、强烈的无能体验;(二)培养1、全面认识自我: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根据自我比较、和自己相当的人对比、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2、积极悦纳自我:积极评价自己、客观的自我评价3、努力完善自我:

12、树立正确理想自我、努力加强自我教育、有效进行自我控制十二、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加法与培养(一)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信息反馈,给予恰当的评定4、妥善进行奖励,维护内部学习动机5、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6、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二)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十三、初中生品德的发展(一)主要特点1、开始形成伦理道德,开始独立而自觉地按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2、道德发展出现明显的动荡性3、初二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初三以后是品德的初步成熟期(二)常见品德心理问题校园暴力,不服管教,

13、打架行为,恐吓勒索,离家、逃学,偷窃,暴虐行为,参加不良组织(三)常用品德心理辅导与教育方法价值澄清法,道德故事讨论法(道德两难法、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说理法、集体约定法,榜样示范法,行为矫正法,传授道德推理法,十四、初中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一)人际关系发展特点1、亲子关系特点(1)情感上开始脱离父母;(2)行为的独立性增强;(3)思想观点上与父母产生分歧;(4)父母地位在心目中开始下降;2、师生关系特点(1)课余时间的交往选择,对老师和父母的选择水平相当,远低于同伴的选择;(2)谈心里话的选择上,把老师放在很次要地位;(3)学习遇到困难时,更多地是选择老师为求助对象3、同伴关系的特点:

14、选择性,亲密性,易变性(二)常见的人际心理问题1、人际自觉偏差:首因效应,晕轮效应,优先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刻板效应),推理的定势作用2、常见心理问题:社交恐怖症,孤独心理,羞怯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逆反心理,(三)培养1、注重情感交流,增加相互交往的灵活性;2、注重距离效应,增加相互交往的广阔性;3、学会相互宽容,增加相互交往的互补性;4、学会与人为善,增加相互交往的主动性;十五、初中生的异常人格的预防(一)异常人格:依赖型,偏执型,分裂型(孤僻型),好斗型,强迫型,表演型,反社会型,自恋型,阳奉阴违型;(二)预防1、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2、开设心理辅导课,普及相关知识;3、学科教学中渗透;4、开展心理咨询辅导;5、建立心理状况档案;6、优化育人环境;7、加强教师自身素质;8、加强人格与心理卫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