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篇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4399933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篇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课程名称:以欣赏理解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浣溪沙教材简介:浣溪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是“亲近文学”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教材以优美的诗文,丰富的文学语言,为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打下基础。教材要求精读,阅读1课时,诵读1课时。通过反复诵读,进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诗。2、 过程与方法: 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乐

2、观旷达的情怀和受挫之后振作精神的力量。教学重、难点:1、 诵读词,把握词所表达的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2、 体会词的意境:教学设想: 通过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朗读,讲解,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更直观的展现词的意蕴和妙处,加深学生对词的感性认识,鼓励学生参与鉴赏,增强学生对诗词的兴趣。教学手段: 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苏轼的图片,古典音乐教学步骤:一、由古典乐曲引入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欢快的音乐,介绍苏轼的风格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背景:1、由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 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虽然政治道路曲折,但是他性格直率开朗。他写这首词是

3、在“讥讽朝廷’’ 被贬至黄州时写的。2、在面对这样的艰辛处境的时候苏轼用什么心态去生活的呢? 此时映入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二、 诵读:由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教师提示下理解:(子规布谷鸟,白发代表老年, 黄鸡代指时光流逝)三、 吟读: 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四、背读:1抽选学生背读,检查预习效果。2、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这首词。五、教师对词文进行讲解,分析词句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讲解句子的含义后并让同学们

4、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中的内涵,复述词句的含义。六、 理解作品的主题1、 词中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结合课后注释赏析,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总结:苏轼旷达乐观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七、 板书:苏轼 浣溪沙情宁静自适景清淡幽静情感理交融理旷达乐观八、课后练习:A、浣溪沙上阙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答案: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B、下阙转入抒怀

5、,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答案: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九、 教学反思:诗词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意象”包含“意”和“象”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的“意”指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这是所谓的客观表述。物象在作者看来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因此诗词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词是以意象来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在教读诗词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加入丰富的想像和

6、联想对诗词做出多义性的解读并揣摩诗人的情感。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它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源。诗词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像力。诗词想像的思维方式以及诗词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性思维,它的“暗示性”原则,对艺术、通感以及它的绘画,音乐美可以不时刺激学生在心灵迸发审美创造的火花。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二 1、诵读几遍;解释划线的词句及加点的词语。2、找出浣溪沙词押韵的平仄规律。 作者简介 李璟(916-961)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

7、湖州(今属浙江)人,李昪长子,史称南唐中主。璟多才艺,好读书,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江南野史说他“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一首律诗和四首词。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王安石盛赞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则称其“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品读与探讨1、这首词中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词中塑造了思念远人的思妇形象,抒发了孤单寂寞之情。2、为什么历来人们都称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明确因为这两句词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寄托深远:“梦回鸡塞远”是虚

8、景,在睡梦中见到遥远的边关而去找寻想念的人;“细雨”是醒来后的实景,细雨迷蒙正与梦境的迷离相结合边关何其遥远。后句“玉笙吹彻”为实,“寒”字写人的内心凄冷,为虚,渲染了抒情女主人公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3、请说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并说明理由。明确词眼可以是“愁”,也可以是“恨”;但南京大学傅庚生先生却别有会心地以“残”字为词眼。他说:“意以为全词固脉注于一‘残’字耳。‘菡萏香销翠叶残’是荷残也,‘西风愁起绿波间’是秋残也,‘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是人在残年对残景,诚然其不堪

9、看也。王氏(王国维)之所云有美人迟暮之感者盖如此。‘细雨梦回鸡塞远’是梦残也,‘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曲残也,人在残年感已多,‘多少泪珠无限恨’,矧(况且)更‘倚阑干’对此残景乎?全阕脉络贯通,若拆散便不可得其解;而意相联属,似亦并不宜摘句以欣赏之耳。”4、简介李煜词乌夜啼的大致词意,初步整体理解词意。又:讲析已经批阅的作业,强调“花间词派”两大代表作家不同的词风。 布置作业1、背诵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体会该词上片直抒胸臆,下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词中“闲愁”的连续性。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

10、学反思三 教学目标:1、 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2、体会苏轼心系民生的感情、乐观豁达,胸怀宽广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学会勤诵读、多联想、抓意象的赏析方法。教学难点:体会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大爱的宽广情怀。一、导入:周杰伦的东风破这首歌怎么来的?是词作者方文山根据苏轼的词东风破改编而成,东风破是词牌名。我们刚学过苏轼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诗赠刘景文,唐诗宋词,诗词是中国文学中很重要的二种体裁,那么诗词有些什么区别呢?词有词牌名,诗只有题目,词可有题目也可没有题目,词的句式长短不一,诗则字数一致。词牌即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而诗只有几种,故词自由得多。二、对于诗词,我们该怎样去欣赏

11、呢?请同学们先说一说。今天我们就以苏轼的浣溪沙为例,来学习诗词赏析的一些基本方法。1、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勤诵读是一个鉴赏的好方法。先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要求准确流利,字正腔圆。请学生评价。老师指正:上下片要停顿长些。再请学生读。诗词都是讲韵律的,所以古人吟诵诗词时,常会手舞足蹈。先请大家手舞一舞,找出盖停顿的地方,击掌一次。足蹈也叫踏歌,请学生脚踏节奏读。然后手舞足蹈配合读。古人作诗词讲究平仄,平声应读得舒缓,仄声应读得短促。学生试读平仄。再手舞足蹈并读出平仄。老师手势指挥齐诵读。2、人们品读诗词时,常说诗中有画,是因为文字给了人以丰富的想象。所以赏析的另一个好方

12、法就是多想象。请学生再品读浣溪沙,边读边想象。说说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小结:有了联想,平面的文字就变得立体起来,有了生命力,所以赏析诗词,一定不能失去想象。3、赏析诗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抓意象。意象是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客观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请学生在词中找出认为是意象的事物:枣花、古柳、缫车、牛衣、黄瓜、日、野人家。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农村氛围?发展生产,安居乐业。看着这幅农村图景,想象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欣慰,愉快。可是苏轼有什么好高兴的呢?简介背景。因为和朝廷革新派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请外调到了杭州,不多久,被迁调到偏远的密州(今山东诸城),四年后又被调迁至徐州(今江苏

13、,靠近山东),到了徐州,又适逢大旱。碰上这么多不顺心,假如是你,会感觉怎样?(沮丧,失望、忧郁等)。苏轼仕途失意,在词中有无怨艾?没有。非但没有,还带领民众长途跋涉去石潭求雨,老天倒帮忙,下了几场透雨,于是苏轼又带领大家去石潭谢雨,回来途中,苏轼走进了这村子。看到村民们安居乐业,苏轼欣慰地笑了。这可以看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不以个人得失为意,心中装的是国家兴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志。乐观豁达,爱民如子,亲民,胸怀宽广。下片中有一个词很能体现苏轼亲民的特点,是哪个?“试问”。怎样才算“试问”?客客气气,不想打扰。杜甫石壕吏中“有吏夜捉人,老妇前致词,吏乎一何怒”,和苏轼的“试问”形成何等鲜明的对比。

14、所以离开徐州时,百姓都依依不舍,所以苏轼到今天仍被后人景仰,决不仅仅因为他杰出的文学才华,还因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大爱的人格魅力。5、总结赏析诗词的三个基本方法:勤诵读、多想象、抓意象。三、作业:运用学到的方法,赏析张志和的渔歌子。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理解词人情感主线。背诵全词2、过程与方法: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2、体会词的意境,教

15、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出示“学习目标”:明确: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二、苏轼及其背景介绍(结合幻灯片);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1、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2、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幻灯片出示问题)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幻灯片出示总结)3、 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 (幻灯片出示问题)学生沉思中,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乐范读全词。全体学生初读全词:1.播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