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哲学道理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4394082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哲学道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诗词哲学道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诗词哲学道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诗词哲学道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诗词哲学道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词哲学道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哲学道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名言、俗语的哲理回复精选(持续更新中)哲学生活问答 2009-05-24 11:40:08 阅读4632 评论38 字号:大中小订阅 20082009年林老师国内外时事精选(高考、考研、公务员时事)作者:林锦礼 来源:林老师高中政治教学博客 1、342: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1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我选c答案a)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b.人1次也不能踏进同1条河流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1种观点林老师回复:苏轼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从它变化的

2、方面去看,那么天地间没有1样事物是相同的,1瞬间都没有保持过原状;如果从它不变化的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同我都1样无穷无尽”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有a符合.而bc只强调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运动观;d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2、kathlee: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2、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3、见风使舵4、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1杯春露冷如水 5、.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6.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老师,各体现了什么哲理?林老师回复: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抓主要矛盾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事物的

3、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见下面第6题)5、联系6、量变到质变,矛盾双方在1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见下面第8题)3、网易博友10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b.坐地日行8万里,巡天遥看1千河老师,这两句各体现了什么哲理?林老师回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教材中的例子,用于讲联系的普遍性的“坐地日行8万里,巡天遥看1千河”这是毛泽东的诗了,1般的老师在讲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时候都可能会讲到这个例子的,表明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4、网易博友101: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老师,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哲理?林老师回复:这是王充在论衡的话,他指出

4、:“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也就是说,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世间根本不存在死人的灵魂.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5、海:“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是因为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方面也有次要方面.怎样理解?林老师回复:对于同1个决策议题,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是正常的,“赞同”和“反对”就是矛盾的主次方面,如果只听到赞同的声音,听不到反对的声音,就意味着决策会片面性,没有全面的思考决策议题的科学性.一老师 讲的不太清楚。直接说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听不到不同意见无法全面的看问题就好了。回复一老师 嗯,看了过去的解释才感觉到这答案有点不科学,因为这里面并没有

5、主次之分,有时反对的多,有时是赞同的多,只能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或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主流又要持到支流并不是全面的观点,而是两点论。6、网易博友243:林老师好,请教1下“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1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a、事物是运动的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谢谢林老师回复:因为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止(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客观的),望见逝川东去、白云归山的景象,不免令人感慨,中心怅恨,无时或已.由系日无绳之慨,到水去云回之恨,感

6、情沉降到最低点,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1片柳暗花明的新镜.“欲就麻姑买沧海.”这里即因此而认定沧海归属于麻姑,并想到要向麻姑买下整个沧海.1杯春露冷如冰.1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失望情绪.选c7、网易博友197:请问如何理解“不折腾”?林老师回复: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要搞什么形象工程或什么运动,瞎折腾.8、网易博友28:“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a.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b.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请林老

7、师分析1下这道题,好吗林老师回复:“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只有a是联系的观点.b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体现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d4: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意思是自己画了40年竹子,白天作画,晚上思考,终于悟出去掉繁杂提炼精髓才能画成功的道理,才能在:分的熟练中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新风貌. 从冗繁到清瘦,可以看出板桥对画竹领悟的过程.可以想象,刚开始画竹,他是把竹枝的1枝1叶都要画出来的,所谓“1枝1叶总关情”.但这样的表现只能是自然的忠实的复制和描摹,最高境界

8、只是逼真而已.而非能表现竹子的精神,表现作者对竹子意义的独特理解,从而达到艺术化的境界.“清瘦”可以说是板桥对竹子意义特有的发现,这种发现的表现就成了1种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有属于竹子的天然素质,有倾注了作者的情思.也许清瘦的竹子不那么像自然界的竹子,画着画着,对过去的纯描摹而言似乎是“生”了,但这却是1个更高的创新的“熟”的境界.可不可以这样说,艺术的创造只有当我们在1个阶段以后感觉到了“生”,才能进入另1个“熟”的天地.生,其实是对当前自我的否定,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不断否定自己,不断上升,以臻完美.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矛盾双方在1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辩证的否定观.9、网易博友206:近

9、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请问老师: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哲理?林老师回复:联系的观点10、网易博友206:2008江苏政治卷2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早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d.1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答案是d.不懂啊.为什么不是a.呢?林老师回复:率皆有法,就是它们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d最符合.11、网易博友246:“万物必有成衰,万事必有张弛”.下列与这句话所反映的原理1致的有bda.天将与之,必先苦之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c.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d.有时1扇门虽然关上了,其

10、余的门却是敞开的请老师解释,谢谢林老师回复:成衰和张弛,都是矛盾,万事万物都有,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只有bd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12、网易博友107:有人引英国作家卡莱尔的话评价电影梅兰芳“写的完美的传记跟活得完美的人生1样罕见”,这句话体现了a.矛盾具有特殊性b.事物的矛盾是客观的c.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1的为什么要选c呢?林老师回复:材料浓缩成1句就是“完美的事物是很罕见的”,即事物都是有矛盾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这个道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13、kathleen:5-29 19:30 以下分别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1、吃1堑,长1智2、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11、3、月满则亏,水满则溢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5、昨夜江边春水生,猛冲巨舰1毛轻.向来枉费推动力,此日中流自在行.6、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荐有新生者,:丈龙孙绕凤池.7、万山不许1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林老师回复:1、吃1堑,长1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矛盾双方在1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矛盾双方在1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5、昨夜江边春水生,猛冲巨舰1毛轻.向来枉费推动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6、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荐有新生者

12、,:丈龙孙绕凤池.:辩证的否定7、万山不许1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4、网易博友11: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量变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作用C物质无限可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林老师回复:答案是选C,选B怎么也说不能的。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也就说明了物质无限可分15、网易博友199: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体现什么哲理?谢谢了。林老师回复:形而上学

13、的不变论,即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观点。这是教材的例子了,生活与哲学P32就有,看来你对教材的掌握还是要加强。16、网易博友19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是啥意思?体现什么哲理?谢谢。林老师回复:这句古话说明做任何事情功都需要一定的积累过程,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另一个就是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烧三日满,才能试出是不是真玉,也只有通过七年的生长期,才能分辨两种类似的植物。(这里的材指的是树木,好像原来是指两种很相似的树,要等到他们生长多年之后才能分辨他们)网易博友180:6-17 16:18 17.2009年春晚节目不差钱和参与该节目演出的小沈阳,在获得赞誉

14、的同时,也有人对该节目以及对小沈阳本人颇有微词。下列选项与此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A旁观者清,当局者迷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C没有规矩,不成方圆D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B和D有什么不同啊?选B.但是D玩什么不选呢林老师回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这是很正常的事。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说大家都有道理,但我们知道真理只有一个,只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不可能有两种真理。所以它是不正确的。18、TINTIN 老师,“天为阳,地为阴,天圆地方。”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再具体点的话,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里的哪一个? 谢谢!林老师回复: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9、ywz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包含着什么哲理? 林老师回复:这个题目主要是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只有当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强弩之末”,说明量已不足了,当然不能穿鲁缟了20、陈爱国 林老师:萤有耀中非火,荷露虽团不是珠体现了什么哲理林老师回复:应该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吧。这个哲理在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