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的马柳特卡(文学理论作业)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4390277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化”的马柳特卡(文学理论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诗化”的马柳特卡(文学理论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诗化”的马柳特卡(文学理论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诗化”的马柳特卡(文学理论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诗化”的马柳特卡(文学理论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化”的马柳特卡(文学理论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化”的马柳特卡(文学理论作业)(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诗化”的马柳特卡 第四十一个主人公心理分析 如果马柳特卡只是个单纯的渔夫家的女儿而不喜欢写诗,或者马柳特卡第一次就无误地取走中尉的性命,再或者马柳特卡在杀了中尉后毫无歉意,那么这个人物的形象和心理就要好分析得多了。这里我们从主人公马柳特卡的人物形象,和不同人的关系来探索她的心理世界。马柳特卡的人物形象 文中简单介绍了她的家世,渔家孤儿,穿着“直挺挺”“硬邦邦”的油布裤子,在“油腻腻”的环境中工作,成长。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她成为一个坚强独立,吃苦耐劳的女孩儿,为后文她在孤岛上能生存下来也作了铺垫。然而,“直挺挺”“硬邦邦”这两个叠音词给我的另一感觉是,这个女孩的性格可能也像她的裤子那样“直”“

2、硬”。 接着,她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在外貌方面,作者描写道“马柳特卡有着芦苇般修长的身材,头上戴着一顶帖金式黄褐色皮帽,棕红色的头发像花环一样漂亮,一双调皮的杏眼像黄色的猫眼一样闪闪发光。”在军队中也不乏追求者,但自从她借“顾连求爱被打”事件杀鸡儆猴后,就再无人敢惹。我们可以说,她是个恪守红军纪律的好同志,因为军规在她入伍前就声明,“不准像普通妇女一样生活,在劳动人民最终打败资本家之前,不能要孩子。”但马柳特卡的“冰山”状态是否真的是由这项纪律决定的呢?不尽然。 马柳特卡喜欢幻想,热爱写诗,渴望将来能出版自己的诗集。这一点很重要,爱诗是她和那些只知道打仗说粗话的大老粗们不一样,和单纯是渔家女或

3、者是红军女战士也不一样。诗是有感情的,爱写诗的人必定是带有某种浪漫色彩,有情感表达的欲求。这使她和中尉的爱情有了一丝可能性。从马柳特卡表明自己写作的方式,是“从心窝里劈出来的”。这一点可以映证我们之前的猜测,她很直率。 综上,在马柳特卡遇到白军中尉之前,马柳特卡的内心是平静的,在情感方面是空白的,思想方面是坚决拥护苏维埃政权的(从她写的诗歌可以看出来)。从马柳特卡和故事中其他人物的关系看马柳特卡的心理变化 故事中作者作为次重点描写的还有“红色政委”叶甫秀可夫和白军中尉戈沃鲁哈奥特罗克。 叶甫秀可夫一身红色皮衣,甚至连他的雀斑都是红色的,这不禁使人联想到他所维护的红色政权,他坚定而执着地信仰着苏

4、维埃,充满革命的热情(“一切都是为了革命”)。有一个细节可以注意,当政委一行人强行拉走吉尔吉斯人的骆驼时,有人向政委求情,政委也很难过,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一切为了革命!拉走骆驼!文中是这样描写的,“吉尔吉斯人步履蹒跚地追在叶甫秀可夫的身后,不时伸手拽他的皮衣、胳膊、裤子和子弹袋,嘴里同时嘟嘟囔囔,眯着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他。叶甫秀可夫边跑边挥动着他的手,生气地用枪把敲打着他们的扁鼻子和满面风尘的尖颧骨,就连他自己也不禁心酸地皱起了眉头。”尽管“心酸”,尽管内心受到谴责,但他依然不改初衷,从这一点很能看出他执着的政治信仰。 再说他和马柳特卡的关系。叶甫秀可夫是马柳特卡的顶头上司,他下达命

5、令,她执行命令。在工作上,我们看不出马柳特卡和政委在精神层面的一致性。文中有一段写政委给大家作思想工作的片段,政委苦口婆心地劝导着大家,但怎么看都像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马柳特卡没有说话,这一细节就可以体现,对于革命,对于苏维埃,马柳特卡的认识 并不高明,甚至像她写的诗一样幼稚。但是在故事结尾的地方,再一次出现了叶甫秀可夫的名字,是马柳特卡眼看着中尉奔向白军的船,面临着即将被白军包围的险境的时候,她突然想起政委的叮嘱。此时的叮嘱象征了马柳特卡在看到对立阶级时马上复苏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当然也有军人的使命感。不过她此时的心理活动更为复杂,这一点将在讨论中尉和她的关系时详解。总之,在与政委的关系中

6、,我们还是很难了解马柳特卡的心理活动。 中尉,何许人也?白军军官,身怀秘密,在后文又提到他在入伍前是个喜欢读书的大学生,学习语言,爱好诗歌。从家庭背景来说,是个高素质的文化人,而且还是一个用得起保姆的“富人”。从作者对他的描写来看,我们极容易对他的“笑”和“蓝眼睛”留有深刻印象。他乜斜地看着红军政委和马柳特卡,虽然他的表现仍然不失礼节,但他的一举一动都显露出自己对于敌人的轻视。他称马柳特卡为“星期五”,他回答政委的问题时说“因为我们的文化素质不同,你们是肉体控制精神,而我们是精神支配肉体”,他甚至把马柳特卡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保姆的照顾相提并论。这种差别只能是阶级和文明的不同造成的。他是一个很自

7、傲的人,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从和马柳特卡的辩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被捕时也仍然保持一种高傲的姿态,甚至于在梦中都是个桀骜不驯之徒。但是,在他展示自己的不凡气度的同时,他也显示了自己软弱的一面,例如,在帆船快被淹没,大家都忙着自救时他还在胸前划十字向上帝祷告。在孤岛上全赖马柳特卡的照顾才能生存下来。这些都显示了他的虚弱。 下面我们就以他们关系的发展为线索,来探讨马柳特卡的心理变化。 初次见面。中尉的存在对于马柳特卡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耻辱。神射手马柳特卡第一次失误,没有使中尉一枪致命。从这一点来说,马柳特卡此时是讨厌中尉的。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体现了马柳特卡失手后的沮丧心情,“马柳特卡把枪往地上一摔

8、,忍不住哭了起来,眼泪沿着擦破皮的不再洁净的脸颊流下来。” 看管和被看管。“中尉乜了她一眼,笑得浑身发颤,然后很有礼貌地一欠身:落在你这样动人女将的手中,实在是荣幸之极啊。你说什么?还敢嚼舌头?马柳特卡轻蔑地扫了他一眼,拖长了声音说:你这个废物,除了会跳四步外,恐怕其他的你什么都不懂吧?少罗嗦,抬起你的蹄子,齐步走!”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对话,很显然,这里中尉可能想要讨好马柳特卡,然而马柳特卡习惯性地轻蔑地回答他。在马柳特卡眼中,这只是个会跳四步,会甜言蜜语的敌人。她轻视他正如一个猎手轻视自己的猎物。 二人讨论诗。前面已经提到,我们的红军女战士马柳特卡喜欢幻想,爱好写诗。从两人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看

9、到马柳特卡这样的变化。首先是在告诉中尉自己写诗时,被他的惊讶而引起的嗔怒,她涨红了脸,说,“有什么好奇怪的?你以为你会跳几下四步就很了不起!而我是乡下来的笨蛋,你不见得比我强哪儿去!”虽然说话的语气盛气凌人,但她内心的自卑却是显而易见的。在接下来的交谈中,马柳特卡对中尉的好感进一步增加,从抵触和他说话,到慢慢向他表达自己对于诗歌的想法。“你不会懂的”马柳特卡痛苦的说。中尉把诗歌当成有趣的事物,而她却是为了穷苦大众和革命。这就是马柳特卡认为中尉不能理解她的诗的原因。但为什么是痛苦地说呢?我想这里她的痛苦有三,一是作为正在受苦的穷苦百姓的代表而痛苦,为他们经历的苦难而痛苦。二是她无法让那些报社的人

10、认同她的诗,尽管她觉得自己的诗的每一句都是发自肺腑,是从“心里劈出来的”。三是她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没有学习诗的机会。再往下看,马柳特卡用“您”这一尊称来称呼中尉,并且主动提出要帮他把绳索取下来。这时,马柳特卡对于文化人中尉的好感就可见一斑了。 海上的蓝眼睛。马柳特卡喜欢大海的蓝色,恰好又发现中尉的眼睛是“蓝汪汪”的,“像漂在雪白肥皂泡上的特级法国蓝染料”。爱慕之情暗生。但只有一次,马柳特卡对中尉说出自己第一句脏话。原因是中尉在船将沉之际还在画十字向上帝祈祷。 孤岛上的相依。在孤岛上,马柳特卡暂时忘记了自己的红军战士的身份,倾心照顾生病的中尉,人性的善良也好,女性对于爱人的关怀也罢,总之,

11、她在这个时候才更像一个女性,而不是毫无性别分别的战士。中尉对马柳特卡表示感谢,赞她比自己家的保姆还要细心周到。马柳特卡生气了,脸蛋儿气得通红。这个心理很值得探讨,如果不是那样一个背景,我们可能觉得马柳特卡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孩,听到爱人把自己同保姆相提并论,无疑她是感到受到了轻视的。然而当两人是对立的阶级时,马柳特卡的生气则还有阶级的对立。她甚至把自己的委屈先放在一边了,质问中尉“你是不是离了保姆就活不下去了?”,说明她首先关注的是穷人这个阶级。 文中有一处马柳特卡表明心迹的细节。“她站了起来,神情冷漠地拎起锅,然而,刚转过鱼堆,却又兴奋地回过头来,用同以前一样的口吻说道:我的蓝眼睛的小笨蛋!”情

12、窦初开的女孩形象明晰了。 讲故事。在中尉讲故事的过程中,马柳特卡老是提这样一个问题,“等一下你是说富人吗?怎么所有的故事讲的都是有钱人和皇帝?怎么从不提穷人的事?”同上面“保姆”一问如出一辙,在马柳特卡的心里,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留有阶级的分别和对立。 争辩。当中尉向马柳特卡倾诉自己的想法时,遭遇了不理解,甚至是辱骂和耳光。中尉想要逃离战争,回家乡读书,过平静的日子,并希望马柳特卡也能去学习。在中尉回忆自己读书的美好体验时,马柳特卡“警惕”地回答中尉的问题。“警惕”二字显得格外扎眼,似乎是某种动物嗅到不利于自己的气息才有的,马柳特卡的警惕可能是来自于自己长久以来受到的教育,拒绝被资产阶级思想腐蚀

13、!在两人的争吵中,被爱情暂时掩盖的阶级差别显现出来了,作为有钱人的资产阶级中尉不能理解马柳特卡的战斗心理和政治信仰,作为穷苦人的无产阶级马柳特卡则否定中尉企图逃离战场,独自逍遥的小资思想。争辩在耳光的响亮声中结束。虽然二人后来和好,然而二人在思想上的鸿沟永远无法填平。 毁灭。文中写道,“她的整个生命都因为他的双眸、湛蓝的双眸而绽放出光彩。”生命这个词不属于政治,不属于文明,而是单纯的对于个体而言。对于马柳特卡来说,对于中尉的爱情使她少女的生命得以完整。因此我将这一过程从革命战士到恋爱少女的变化称作马柳特卡的“诗化”。最后马柳特卡亲手射杀了自己的爱人,这看起来是再残忍不过的事情,却充满着必然性。

14、因为从之前她的一系列表现来看,马柳特卡深爱着中尉,为他的蓝眼睛所陶醉,但是她心里根植的信念是,她是无产阶级战士,她的使命是和资产阶级作斗争。但是如果作者是为了凸显这一点,那么到此就可以止住了。然而作者让马柳特卡抱着爱人被打破的头颅,看着那只充满迷茫的蓝眼睛,这使整个故事的悲剧性达到高潮,最终马柳特卡还是“诗化”的。 马柳特卡的“猫一般的黄眼睛”在文中出现过多次,这也很值得讨论。在中尉看来,猫是谄媚的,它依附于人(从他的梦中可以反映出来),因此他对于马柳特卡的感情自始至终应该是轻视和感激。而我们通常所见的猫,是敏捷的,这与她高超的射击能力是相似的。必要情况下,猫是温顺的,它温柔缱绻。这让我们不得不把马柳特卡对爱人的温柔和关怀结合起来。至于最后结果,那只能是马柳特卡这只猫在面对自己受到威胁时的反应吧。 读了这篇故事,我第一个感慨的是马柳特卡的爱情。为什么不是两个人的爱情呢?这里必须解释,因为通篇读下来,我们只能发现是马柳特卡深爱着中尉,而中尉却只是因为机缘巧合和她生活在一起了,没有思想的沟通,对于中尉而言,是不可能有爱情的。在马柳特卡伤心地为爱人哭泣时,我为她哭泣,因为她可能至死都不明白自己的爱情是怎么覆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