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重点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4378552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社会心理学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重点(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归因与偏见归因的概念归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判断过程,它指的是根据所获得的多种信息对自己和她人的外在行为体现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这一行为的因素。归因理论(重点)1.海德的朴素心理学() 该理论重要解决的是平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因素 (2) 理论核心:只有一方面弄清晰其主线因素是在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然后才干有效地控制个体的行为。 (3) 情境归因(外因)是把个人行为的主线因素归为外部力量,如环境条件、社会舆论、公司的设备、工作任务、天气的变化等。(4) 个人倾向归因(内因)是把个人行为的主线因素归结为个人的自身特点,如能力、爱好、性格、努力限度等。 .一致性推断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一致性

2、推断理论关怀的不是归因自身,而是归因过程。用这两位学者自己的话来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可以系统地解释一种知觉者如何根据一种具体行动推知行动者意图的推理过程的理论。”3凯利的立体归因理论(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1967年,在吸取了海德的共变原则,凯利提出了自己的三度归因理论,也叫立方体理论。 任何事件的因素最后可以归于三个方面: 行动者 刺激物 环境背景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 一贯性信息 :行为与否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一致性信息:一种人的行为体现与否与她人行为一致区别性信息:个体在不同情形下与否体现出不同行为4维纳的成就行为的归因理论(1)该理论要阐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

3、失败行为的影响成功失败的归因:行为因素的稳定性 (2)从二个维度对成功失败的因素进行分析: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 有关行为稳定性的归因会直接影响到对人们行为原始动机的理解。个体成功行为的决定因素分类支 配因素 稳定性内在的外在的稳定能力工作难度不稳定努力运气归因模型 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可控制 特定的努力 针对某事的临时努力 教师的偏见 她人的偶尔的协助不可控 特定的能力 心境与情绪 考试难度一种人的运气成就动机与归因模式的关系:(1) 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努力、能力等 ,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归因于外部因素如任务容易、运气好等,使人产生意外和感谢的心情。(2) 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

4、,使人感到内疚和无助;归因于外部因素,使人产生愤慨和敌意。(3) 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如任务容易或能力强,会提高后来工作积极性;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好或努力,后来工作积极性也许提高也也许减少。(4) 把失败因素归因于稳定因素如任务难和能力差,会减少其后来工作的积极性。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不好或不够努力等,也许提高其此后工作的积极性。归因偏差定义:指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对的的信息,有的源于人类认知过程自身固有的局限,有的则是由于人们不同的动机导致的。分类:归因对象来看:对她人、自我归因偏差 归因者的动机,非动机性、动机性偏差 公平世界信念归因看,抱怨受害者倾向偏见定义:人们脱离客观事

5、实而建立起来对人、事、物的悲观认知及态度。特性:以有限或错误的信息来源为基本 其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有过度类化的倾向具有先入为主的判断来源:利害冲突论假定社会资源是有限,稀缺。某一种体或群体利益资源的获得导致牺牲另一种体或群体利益或资源社会学习论偏见是习得的,直接学习和模仿学习消除:以群体接触的方式来减少偏见:互相依赖、共同目的、平等身份、非正式人际接触、频繁接触、平等的社会规范二、社会动机 见Pt和课本三、从众定义: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用与大多数人的一致的行为分类:表面的顺从:顺从内心,并且不相信自己的从众行为是合是表面的从众,并非发自的接受真从众:接

6、受是指行动上和信念上均产生了从众行为。群体中个人行为的分类从众与非从众反从众与独立非从众行为分为反从众和独立行为。反从众:指故意和团队准则与行为相对抗,对团队有对立情绪。团队认同感、归属感很低。独立:指个体在团队压力下保持自己一定独立性,行为不以团队影响而左右 。理论:个性理论(1)智力高的人,思维敏捷,对自己的判断比较自信,就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智力低的个体,往往自信心较低,容易产生从众行为;()性格懦弱、易受暗示的人也容易体现出从众倾向 群体压力理论??研究范式:影响因素:群体的规模 群体的规模即群体人数的多少对个体与否从众有重要的影响。人数少的时候,从众的也许性较小。一般来说,人数较多

7、时,群体压力也越大,越也许导致从众。但并非人数越多对从众的影响越大。 要产生最多的从众行为,最合适的群体规模是34人。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越大,导致的从众量也就越大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当一种知识渊博的专家赞同群体的意见时,从众行为就会增长。由于,专家的赞同提高了群体意见的权威性。 个性特性:个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以及社会赞誉需要等个性心理特性与从众行为密切有关。知识经验:个体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领域范畴内的问题不容易产生从众行为。相反,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个体往往会以她人的意见或行为作为自身行动的参照根据。性别:()近年来的许多研究都发现,女性比男性的从众性强 (2)某些研究者提出:

8、女性天生就比男性从众,还是由其她因素引起的?初期的研究是真的反映了女性更大的驯服性,还是由于在那些男人主持的实验中使用了更适合男性的材料,女性对这些材料不擅长,因而对她们自己的判断就不会特别有信心?刺激的模糊性:在从众情境中,个人必须判断的刺激内容的清晰或模糊限度是很重要的。越是模糊的刺激,个体从众的也许性越大反映的匿名性:在匿名的条件下,个人对偏离群体也许导致的惩罚的恐惊感减少,即规范压力减少了。因而,从众行为量下降。承诺感:在从众情境中,个人对自己最初的判断或意见与否做出承诺,对后来的从众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实验表白不同的承诺情境对从众行为有不同的影响,承诺感越高,从众行为越少群体中其她成员

9、的行为对个人从众的影响反从众者的作用群体成员态度变化对个人从众的影响群体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差距四、袭击行为袭击行为的界定:袭击行为的界定袭击行为的意图与成果问题仅故意图而没有付诸行动就不是袭击袭击是指有生命个体的行为,并也许损害该个体的身心健康袭击行为指向的对象,在知情状况下一般有避免伤害的动机袭击行为的类型根据意图或目的的分类敌意性袭击工具性袭击根据行为的性质和方式分类反社会袭击行为:指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不为社会所承认的袭击行为。亲社会袭击行为: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原则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承认的方式所采用的袭击行为。被承认的袭击行为:是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

10、,此类袭击虽然不为社会准则所必需,但又的确没有违背社会准则和道德原则袭击行为的实验研究技术(1)言语袭击她人(2)袭击无生命对象(3)设计不致于产生伤害的袭击(4)看起来真实,实则无害的袭击小朋友袭击行为的发展幼儿袭击行为的特点(1)散乱的、无目的地发脾气行为在幼儿期会消失,并且一般在岁后很难看到(2)3岁以上的小朋友对袭击的反击和由挫折引起的袭击行为明显增长()袭击行为的引起者有很大的变化()袭击的形式和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小学生袭击行为的特点(1)对直接的挑衅采用袭击行为,往往是敌意性袭击(2)重要是由于小学生对她人意图的理解能力或者观点采择能力均有了很大的发展,她们一旦辨认她人的歹意与险恶动

11、机,就会愤然反击,以惩罚挑衅者青春期袭击行为的特点(1)打架和敌意性袭击在青春期迅速上升,大概在3-15岁时处在高峰,后迅速下降;(2)青少年犯罪增长(3)欺负行为增长袭击行为的性别差别(1)男性比女性更具有袭击性这一结论是在性别差别心理学中研究成果最一致的 (2)在袭击行为方面,婴儿期和学步期的小朋友几乎没有性别差别。学前期小朋友开始互相交往时,这些差别就变得明显起来。男孩比女孩体现出更强的身体袭击性,并且这种差别在后来的时间里不断增长。这些差别跨越经济群体和文化。然而,女孩比男孩更也许使用关系袭击行为,她们运用同伴关系,非身体的伤害其她人。例如女孩会排挤她们中的一种同伴,或者散布有关她的歹

12、意的谣言。女孩比男孩更也许成为关系袭击行为的受害者。 袭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1.导致袭击行为的直接外因a.挫折()来源明确、剧烈的挫折(2)挫折的积累(3)对挫折的认知b.挑衅 挑衅指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对挑衅的认知 c.诱因 诱因是与挫折来源及总的袭击行为相联系的刺激(1)厌恶性刺激诱因()奖励性诱因()示范性诱因(4)训导性诱因(5)幻觉性诱因2背景因素.温度与袭击行为b.家庭冲突和暴力:(1)在童年时期目睹过父母之间发生暴力行为或受到父母虐待的人,在成年后对自己的子女或配偶施加暴力的也许性很大。()童年时期既目睹过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又曾经遭受过暴力虐待的女性在成年后更容易对自

13、己的子女或配偶使用暴力。她们使用暴力的也许性是那些只目睹过父母的暴力行为和只受过暴力虐待的女性的两倍。c.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小朋友期对暴力片的偏好与她们成人后的暴力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个体因素控制点归因方式性格类型敌意性偏向如何减少袭击行为(1)宣泄:学会排解愤怒(2)社会学习观点:惩罚、小时候就开始塑造并奖励敏感性和合伙性(控制)(3)认知干预(4)习得性克制()置换和寻找替罪羊(6)社会交往技能训练()运用积极情感(8)发明良好环境五、态度及其转变一、 态度概念1态度界定:态度构造:(1)迈尔斯的态度AC构造 态度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要素构成。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涉及

14、个人对某个对象的结识与理解、赞成与反对;情感因素是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即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行为倾向因素,是个人对对象的反映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态度的三个要素是互相协调一致的。(2)态度的类型按个体认知评价划分,分为肯定否认的态度按个体的情感体验划分,分为积极悲观的态度按个体行为倾向划分,分为外显内隐的态度3态度本质(1)态度的功能顺应功能指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后,起着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态度的认知功能态度为个体的行为反映提供具体信息。某一特定态度一旦形成,成为一定的心理构造,就会影响对后继刺激的接受,对后继刺激所具有的价值可以发挥判断作用与理解作用。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从中受到贬抑时用来保护她们自己。价值体现功能在诸多状况下,特有的态度常表达一种人的重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2)态度的特性态度的社会性:态度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一定的体验后积累了经验而形成的,是后天的社会学习生活中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三种过程获得,因而具有社会性,受到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态度的具体性: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所构成的心理倾向。所谓特定的,即具体的态度对象。态度的协调性: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对一种正常人来说,这三种心理成分是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