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436810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商管理专业现状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工商管理专业现状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工商管理专业现状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工商管理专业现状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工商管理专业现状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商管理专业现状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商管理专业现状分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商管理专业现状分析根据素质教育中关于工商管理的一般理解:大学里设立工商管理专 业,其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较高的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现代管理基 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专业基本素质,适应新经济,知识经济,经济 全球化和国际化要求,从事企业管理,策划,咨询,教学和培训,面向 国际,国内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级管理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 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 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工 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 究如何

2、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 广义的工商管理包含的领域很多,下设的二级专业各具特色,主要包括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2. 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3.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企业管 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4. 熟悉我国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 的惯例与规则;5.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 实际

3、工作能力。一.宏观上的现状问题1.中国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1998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新本科专业目录中把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 列出来,在管理学门类下设置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 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和图书管理类等五个一级学科,工商管理被作为 一级学科对待。在工商管理类一级学科下,设置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 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六个专业。按照一级学 科设置的本科专业,在培养上必然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导致了学 生的知识不够深,对每个方向的知识只是一般的了解。特别是随着企业 管理工作分工越来越明确,以前企业通常设有综合性的企业管理部门, 但现在大多数企业不再设有综合

4、性的企业管理部门,而是分解为质量 部、销售部、市场部、生产部、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等部门。企业管理 实践的这种变化,使得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最终定位在哪个具 体职能部门,这样势必增加了学生找工作的难度。各所高校在具体修订 工商管理类本科教学计划时也常常是苦思冥想,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绞 尽了脑汁,在教学进度安排方面更是伤筋动骨,但由于对工商管理类本 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却关注较少,结果是收效甚微。特别是面对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管理理念、模 式、方法正发生重大变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新的理论不断被提出, 这一切都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5、传统的工 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甚至二者还发生 错位。现行的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存在于:1).培养目标定位偏高。不少二本商科院校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于: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 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试想如果作为一般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 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那么重点大学应该定位在哪里? 硕士和博士又该如何定位?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 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有效缓 解,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层或基层部门,而非高层部 门。从生源的素质和用人单位的

6、现实需求来看,我们也很难将培养目标 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2).在培养目标与层次定位方面。不少高校制定的工商管理类本科 人才培养目标时,从整体上看大致相同,甚至有些共性的培养目标和教 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样。如果我们从十个不同 学校中抽查其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能很难区分哪个专业是哪个 学校办的。不同院校的培养目标无差别化,表现为缺乏细分市场的意识, 使人才培养出现同质化倾向。这种模糊不清还表现为(1)不同学历层 次的培养目标界限不明确;(2)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界 限不明确。3).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课程设置 特色不鲜明。由于培

7、养目标的无差异化,进而导致课程体系僵化雷同, 千篇一律,其结果是: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特性,专业特色 无法体现,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知识结构单一,没有自己的特色和 优势,进而导致人才市场上,工商管理人才需求呈现结构性失衡。(2) 课程设置缺乏柔性,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许多高等 院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而刚性的课程体系 设置又限制了课程调整的空间,致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调整大大滞 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3)课程体系过于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偏离应 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 课程模式,而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

8、统,课程之间存在很多重复 内容,课时总量膨胀,教师和学生都被压在繁重的课堂教学中无法自拔。(4)课程设置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志趣、需求相互脱节。课程设置往 往盲目向一些名牌院校、重点院校看齐,而没有充分地、实事求是地考 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志趣的学生的特点,难以因材施教,难以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厌学。4).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仍以“授人以鱼”式的知识灌注为主。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适应市场能力的培养尚不够重视, 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在变动的社会经济环 境中求生存能力的形成,影响到其竞争力的培育。多项调查显示,社会 对高校培养出

9、来的毕业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满意 度也不高,加之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国际化、市场化和普及化的挑战, 亟待我们对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进行系统改革,以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 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2.中外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纵观中外高校,他们在工商管理人才培育模式上存在许多不同,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培养目标的确立。在我国,许多大学对培养目标的阐述还是比 较重视,在培养计划中一般都包括培养目标,并将其置于首项,但是对 其阐述不具体,相关要求也表现空泛,不同学校间培养目标的阐述形式 和内容极为相像,并且主要表现为强调专业技能目标,缺少人文内容。 与之形成

10、鲜明对照的是,国外大学培养目标在阐述形式上没有统一格 式,但大都比较具体,指导性强,学生根据培养目标可以了解就业出向, 可以设计学习计划。比如,美国巴尔提摩大学工商管理科学学士(the B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gram)市场营销专业的目标是:毕业 生能够设计和管理一些创新和销售公司产品和服务项目,而这些项目都 是面向顾客的。市场营销工作职位包括广告和促销经理、会计主管、市 场分析员、营销主管和公共关系经理。市场营销专业培训计划提供课程 和学生亲自参与的案例有计划地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这体现了国外大学的教育主要面向“客户”一一学生,为

11、学生服 务,教学过程能够较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反观我国大学教 育,仍然是以政府为导向,为学生服务意识不强。此外,国外在人才培 养上有着鲜明的层次性。一方面,在国外不同商学院所培养的工商管理 专业人才宗旨是不一样的,如斯坦福大学培养的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强调 其参与发现新知识过程的机会的把握,而卡内基一梅隆大学则强调培养 学生在开放的背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定量方法和 分析技巧来识别问题和发现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在同一学校内部,不 同层次的学生,其培养的侧重点亦不一样,如美国大学本科教育主要重 视通识教育,MBA教育则更注重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学校, 有些老师在给本

12、科生和研究生上课,用的基本上是同一套教材和讲义, 内容深度毫无二致。2) .课程设置方面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比重中外 有较大差别。在中外大学的培养计划中,按课程的性质均可分为通识教 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课程要求都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但 是,课程总学分和学分分配上却有很大的不同。(1)通识教育课,我国 高校一般将通识教育课称之为全校公共课,课程内容大致包括自然科 学、社会科学、文化与艺术及语言与技能等,一般占总学分的33%。通 识教育课中既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一般必修课占通识教育课71%左 右。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一般占总学分的46%以上,通识教育课中必修 课占通识教育课3

13、0%以下。由此看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占总学分的 比例较美国要低13个百分点,通识教育课中必修课占通识教育课比重 远远高于美国。事实上,我们的“两课”、外语和计算机占了较多的必 修学分,而人文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以课程模块形式供学生选 修的课程所占学分较少,一定程度影响到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2)为 了拓宽专业人才的知识视野,国外大学一般都倾向于将专业基础课在学 科内打通开设,一般称之为学科共同课,且大多以必修课形式开设,在 科目设置上,基本上都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法学、 数学等课程。(3)专业课设置很不一样。在强调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 育的前提下,专业特色只能通过专业课

14、来体现。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美国高校开设的专业课学分占总学分比重在1 9.5 3%-25%,其中选修 学分占专业课学分50%55.17%,而且专业选修课是按专业方向分模块 选修。我国高校的专业课学分一般占总学分比重在18.28%39.35%, 其中选修学分占专业课学分27.5%55.13%,而且专业选修课是多为限 定选修,不设选修模块。这反映了我国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多、专业分流 少,结构是学生专业方向趋同。3).培养方法和途径方面存在相当差距。中外大学大部分都实行学 分制,应该说国外尤其是欧洲和美国、日本实行学分制比较早。我国实 行学分制改革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很大的程度上借鉴了他们的做法。但

15、我国的学分制和欧美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考察。(1)学生在专业、课程选择上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不同。国外大学 入学后首先修读校级通识教育课程,并根据专业意向修读所在学院的专 业核心课程。三年级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专业兴趣选修某个 专业的课程。专业选定之后,若不满意还可改选,大学还根据市场需求 情况,设计一些专业方向,供学生选修。这样,学生的选修范围非常大, 除核心课程和少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为必修外,其他都由学生自己选修。 反观我国,高校学生入学是通过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入学时专业已定, 在校期间想较大比例地改换专业的可能性还很小。事实上学生在入学时 对专业存在不少模糊

16、认识,仅仅靠入学考试就定下终身专业,这种方式 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就业都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近几年有部分高校尤 其是重点高校允许学生(特殊类别除外)在校学习两年后,再根据自己 的兴趣、爱好、学校考核情况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专业,选择专业的 自由度有所提升,但与国外比仍然有不少距离。(2)学生要获得学位所 要求的总学分不同。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一般在120 130分 之间,澳大利亚为144分,我国相对较高,一般在150180分之间。 并且我国高校更多注重的是课程的数量,而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和质量重 视不够。(3)培养途径不一样。国外的大学因实行学分制,针对某一门 课程所要求的学分,不管通过哪个途径完成,只要通过校方认证,均可 视为通过。与之相比,我国大学在学分互认方面却比较落后。(4)对实 践经验的重视程度有差别。国外学校注重理论与实习一体化,理论讲授 和实习配套进行,注重教学社会化。如沃顿商学院的校方积极支持学生 社团组织和俱乐部的活动,并为其提供经费和其他支持,特别是定期给 社团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