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4358700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 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 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3 运动训练学: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4 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5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 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6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 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

2、的过程中。7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8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9运动水平(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 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10 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 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11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12 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 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

3、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13 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 练原则。14 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15 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的、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16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17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 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18 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 训

4、练条件,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 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19 直观教练原则: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 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 的训练原则。超量恢复:在运动后的恢复阶段,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含量不仅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在一段 时间内甚至出现超过原来水平的情况.20 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 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21 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22 运

5、动训练手段: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 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23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 的控制性方法。24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 逻辑性的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25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 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26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 习的训练方法。27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

6、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28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 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29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的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30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 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31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 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32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 练的方法。33运动员体能

7、: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员 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34 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状特征。35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体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36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 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37 速度障碍: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会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38 耐力素质: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39 柔韧素质: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40 灵敏素质:在各种突然变幻的条件

8、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的改变身体运动的空 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41运动技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42 特长技术: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的获得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 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或)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43技术风格: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 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44 运动技术评价: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与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45 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用的计谋和行动。46 运动员

9、心理能力: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 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7 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 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是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8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过程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 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49训练的大周期:以参加重要比赛获得满意成绩为目标,以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阶段 性特征为依据而确定和划分的,包括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 整的训练过程,成为一个训练的

10、大周期。50技术规范:又称技术规格。在训练学中,特指依据科学原理而确立的、人们在进行技术训 练时所必须遵从的模式化要求。51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52 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提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53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 思维活动过程。54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两种形态, 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势、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方面 的了解与把握程度。55 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

11、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56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57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 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 在特定的水平的现象。58 反应速度: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的能力。59 动作速度: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60 移动速度(位移速度):人体在特定方向上的位移的速度。61 最大力量: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62 相对力量: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63 快速力量:肌肉快速发挥

12、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64 爆发力: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 的能力。65 力量耐力: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66 有氧耐力: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67 无氧耐力:叶角速度耐力,指有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 力。68 一般柔韧素质:指机体中最主要的那些关节活动的幅度,如肩、膝、髋等关节活动的幅度, 这对任何运动项目都是必要的。69 专门柔韧素质:指专项运动所需要的特殊柔韧性,专门的柔韧素质是掌握专项运动技术必 不可少的重要条件。70 一般灵敏素质:指在完成各种复杂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71 专门灵敏素质:指根据各专项所需要的,与专项技术有密切关系的,以及适应变化着的外 环境的能力。72 单因素特征模型: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一个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特征模型。73 多因素组合特征模型: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某些决定因素所建立的组合模型。74总体特征模型: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所作的全面分析及所建立的相应的特征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