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篇三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4358268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吆喝》教学设计篇三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吆喝》教学设计篇三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吆喝》教学设计篇三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吆喝》教学设计篇三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吆喝》教学设计篇三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吆喝》教学设计篇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吆喝》教学设计篇三(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吆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中学生对于吆喝是相当陌生的,但是作者用贴近生 活的语言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 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这 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从文学的角度 来欣赏民俗文化的魅力。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说,这篇 课文中衔接的巧妙,详略安排的写作技巧对写作能力的 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这篇课文引起了读者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意义的思考?青少年应该 怎样去对待这个问题呢?学情分析1. 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有分析和判断 的能力,可以自主阅读,凭借一定的文字功底对课文内 容做简要的品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自读课

2、文。2. 八年学生有强烈地求知欲,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 奇,越是陌生的知识越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但是缺乏理 性的思考,需要教师引导。教学目标1. 分析把握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 习安排材料的写作手法。2.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 体味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 化的情感。教学重点1 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以及了解民俗文化传承和 抢救的意义。2 学习文章材料安排及过渡的技巧。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 学生预习课文疏通字词2 搜集一些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包括作者的生平简介教师准备:搜集老北京吆喝声制作多媒体教学内容(一)设置情境:将分类的吆喝声片段播放给学生听, 让

3、学生感受吆喝,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二)整体感知导入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更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它更贴近于民众生活。更能真实反映出民俗大 众的生活,再加上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底蕴,有着其独特吆喝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萧乾去看看感受一下 的魅力吧!检查预习效果A 给下列词语注音囿(ybu)钹(bo )招徕(la )铁铉(xuan)荸荠(biqi )秫秸秆 shujiega)nB 解词:招徕:招揽。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 食物。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囿于:局限于;拘泥于。隔阂

4、: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吆喝:大声喊叫 ( 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三)研读与赏析1. 在阅读课文之前,先向大家介绍一种阅读方法速记法。这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法,就是在明确问题的前提下,快速找到与问题相匹配的有效信息,并在文章中标识出来,再进行筛选的,确定正确的答案。 你觉得作者对老北京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往事的回忆,怀念,对口头文化消失的遗憾) 你能在课文中找到这些语句并简要分析吗?a.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 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

5、运用“乐器”招 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作者 把吆喝与艺术相提并论,可见在作者的眼中是一种文化 的象征,对吆喝的欣赏就是对文化的欣赏。)b. 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 到晚叫卖声没个停。c. 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很精彩。d. 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呦”了一声,把我吓了个没 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 皮耶”。这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怀念之情)e. 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这句话表现出作者对吆喝这种口头文化逐渐 消失的遗憾之情。)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感受到了作者在驾驭文 字和行文结构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吆喝

6、声纷繁复杂,但 作者把这种艺术介绍十分形象, 2.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 研究文章的结构。首先,文章的衔接技巧是我们要学习的,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衔接过渡的语句,看看它们承转了哪些 内容?a.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 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b. “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c. “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从“一日”转到“一年”。d.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

7、叙述介绍自此 开始退让为对吆喝的评价品析。通过过渡句的赏析,作者的思路就很清晰了:作者 先从器乐入手,引出吆喝,文章的第四段从两方面为全 文立下“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 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了各个时段吆喝声的 不同;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 冬”四季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 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 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讨论分析:在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介绍时,如何才能做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使用概括性强的总起句,衔接上下文的过渡语句, 抓住事物的特征依据一定的顺序介绍)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请同学们自己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语句作分析(要点: 1 地道的京白,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有 浓厚的老北京风情,反映当时的市井文化)( 四) 拓展延伸小小辩论会:1. 现代社会的文明发展速度极快,作为青少年更关 注进步的文化,那么一种文化的进步,是否就要以牺牲 传统为代价呢?2. 青少年怎样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考要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使其有着独 特的美丽,它更贴近民众的生活,真实在先市井风情, 开展抢救和保护民俗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