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精品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4356550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精品(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编 辑: 魏 峰命题特征一、观点显明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洁概括(或论题)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二、结构清楚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2、分论点之间要留意过渡连接3、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4、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干脆转换。部分选择题须要适度的迁移。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微小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纳一种有肯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经常还包含了肯定的因果

2、推断意味,隐含了肯定的实力迁移要求。这种实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推断、理解文本未有提与,但又与之相像的某些情形。解题指导一、通读全文,思索四个问题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看法是怎样的;本文依照怎样的依次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二、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缺乏结构意识,不擅长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三、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第一、比

3、照原文 弄清概念 把握句意 辨析筛选.设题情形有三种: 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干脆推断) 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样) 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特别留意)其次、懂得审辨标记性词语。可以作为标记性词语的有:依次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以下的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1)年头时间(多次出现时间) 、数据(多个数据)与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全部、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特别、特别、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3)已然未然

4、(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定(假如、可能、或许、肯定、必定等表推断的词语)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开逻辑错误的词语:(1)因果(因为、因此、的缘由是、因而、由于、从而)(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事实上)(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5) 举例子(例如、如、人名)类型题拓展抓住关键词要留意: 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留意焦点; 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作好标记; 3、若有题目依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与观点; 4、留意把握全文的依次,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

5、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练习: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一)悲剧产生于社会的冲突、两种社会力气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妙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子公。因为他们的力气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气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妙同时又是“与我们相像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惊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缘由。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

6、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终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无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剧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妙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干脆的审美对象来观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

7、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怜悯、义愤,迫使人实行肃穆的伦理看法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务,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需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观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缘由在于它须要建立悲剧事务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凄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呈现的终归是一个人们不熟识或有点生疏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简

8、洁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观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哀思,从而感受到剧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快乐或全然的华蜜,而是悲剧主体对待苦痛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特别重要、肃穆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宏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宏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奇妙)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终触碑殉情,化成蝴蝶。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

9、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状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终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与当地群众平安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和善,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妙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子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

10、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冲突构成了人间的悲剧。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务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肯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气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气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宏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宏大和崇高。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气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

11、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务,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行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D人们之所以喜爱观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哀痛、畏惧、怜悯,使人在剧烈的苦痛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二)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平安事务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平安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特别重视并作出了特殊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干脆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特别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时常,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

12、平安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特别频繁,交易品种特别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与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惩罚当事人与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状况,惩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全部者应当立即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

13、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即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与后果以科罚。宋代,饮食市场空前旺盛。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与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旺盛,不行避开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颖;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纳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需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需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

14、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需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平安管理与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平安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供应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摘编自张炜达古代食品平安监管述略)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

15、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平安方面的问题。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状况,食品全部者应当立即焚毁剩余的肉食。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留意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损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即焚毁,并有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代政府留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平安的监督和管理工作。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旺盛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须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便利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平安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有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赐予不同的惩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需加入行会,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